基于信息分类的中国古建构件库平台设计
论中国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平台搭建研究与发展的意义
论中国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平台搭建研究与发展的意义发表时间:2019-03-25T11:52:11.5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徐佳美王悦汪江[导读] 摘要:中国古建筑的存在是建筑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最好证明。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省鞍山市 114051摘要:中国古建筑的存在是建筑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最好证明。
然而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得不面临参考文献匮乏,遗址留存不完整等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还原未能留存于世的历史古建,并且运用机雕技术制作相应模型,还原出古建筑的样式和形态,进而对古建筑的结构、规律、特点发展做出进一步研究。
乃至汇集各类中国古建筑数字化模型,搭建数字化模型平台,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有利资源与平台。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数字化模型;平台搭建1 前言中国古代建筑存在于世界建筑之林,其价值所在不仅在于能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与艺术的伟大创造,同时也肩任研究我国古代历史、艺术、文化和教育事业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的责任。
但是,如何解决对古建筑实物保留匮乏与保护的矛盾一直以来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保护与开发的主要矛盾表现在:由于古建筑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类游客、友人、学者,展示以古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底蕴,加强建筑方面影响,服务科学研究和国家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为了避免和减少外环境侵蚀等对古建筑的影响,必须要进行必要且专业的修缮和保护。
如今有许多年代久远的珍贵中国古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正经受着相当程度的损害,对其进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和修缮的任务已经不能再继续无视。
另外,由于古建筑实物存在的不足使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在研究和学习古建筑时,缺乏具象化模型的参考,只能依赖考古和文献记载与宋代《营造法式》中图样记载的建筑形象来推测古建筑的形象和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数字化模型的复原和呈现进行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 数字化模型简析三维数字模型的空间信息呈现更直接。
基于GIS信息系统的古建筑保护
基于GIS信息系统的古建筑保护随着城乡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受到损毁。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将目前现存的古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建立古建筑分布的时空格局的保护地图,形成每处古建筑有保护坐标、有照片、有年代、有保护等级及现在状态的实时变化,从而便于文物与文化部门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
标签:古建筑;GIS开发;时空分布;保护开发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城市群,同时以区域经济中心上形成了长沙、武汉、重庆、郑州、西安、沈阳等城市群。
這些城市群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以来的发展历史,地上、地下有着成千上万的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物。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原属于城市周边的区域,现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由此沿文物保护边界上修筑交通网、建筑物等城市建筑群,对文物造成不规则振动损伤以及大量的粉尘伤害;另外,由于市区寸土寸金,保护区周边出现地下文物时,开发商隐瞒实际情况进行私下野蛮施工,对文物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为此,对于现有文物进行合理、有效、有力的保护必将引入新技术与新手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新技术与新手段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是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将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集成在一起。
因此高清分辨率的GIS技术可方便将古建筑的地理坐标及范围、二、三维图像、区域分布进行存储与记录,形成古建筑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根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可进行实时的跟踪与监视,同时,极大地减轻文物保护工作量。
基于BIM的构件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BIM的构件库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一章 B一、技术概述随着建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BIM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新型方法,它通过将建筑物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实现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协同工作,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
本文档主要介绍了基于BIM的构件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相关技术。
构件库是指在BIM模型中,对建筑物的构件进行分类、管理和检索的一种数据结构。
构件库系统是基于BIM技术的一种应用,它通过对建筑物的构件进行分类、管理和检索,为设计师、施工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构件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包括BIM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本文档将介绍BIM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BIM模型的构建、数据管理、协同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构件库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架构,包括构件库的分类、管理、检索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档将对构件库系统的实现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数据库设计、网络通信、界面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文档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基于BIM的构件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1 B一、技术的发展历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手段,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BIM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建筑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BIM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高度重视。
自2013年起,国家开始大力推广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为BIM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明清古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平台建设分析
基于BIM古建筑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基于BIM古建筑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作者:黄如寤邓朗妮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4期摘要:我国的古建筑是我国独有的建筑体系,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历史悠久且历经多次修缮,如何保护好古建筑的物理结构和历史文化信息是古建筑保护的两个重点。
本文提出了基于BIM的古建筑保护综合应用,通过BIM技术建立古建筑信息模型,并在古建筑信息管理平台上按信息深度关联古建筑的几何物理信息,历史文化信息,健康监测数据等,实现了古建筑物理结构保护和历史信息保护的信息化。
关键词:BIM;古建筑;信息管理中图分类号:TU 201[HTH]文献识别码:[HT]A我国古代建筑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现存的古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BIM技术具有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和可协同的特点,将BIM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的管理维护和保护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国内对BIM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记录古建筑生命周期的信息方法[2]和古建筑三维整体模型,局部模型[3]的建立等方面,而基于BIM的古建筑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文提出利用BIM技术建立古建筑信息管理平台,基于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管理古建筑的几何物理信息,历史文化信息,健康监测信息,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复原以及古建筑的文化研究提供精确的信息。
1 古建筑信息分类1.1 古建筑信息分类古建筑单体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单屋顶就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盔顶等式样,不同的构件通过榫卯拼接装配成不同的建筑形式。
科学合理的对信息进行分类是按类别存储信息的前提,为方便信息管理将古建筑构造信息统一划分为:几何信息,主要是古建筑构件的尺寸信息;非几何信息,主要记载构件的基本情况,如图片、构件类别、彩绘等。
1.2 建立古建筑构件库古建筑构件库的建立是实现构件装配的前提,标准化信息平台的创建使构件库的创建成为可能。
通过对古建筑形制特征及装配规则的研究,分析古建筑构件信息的构成并对其进行分类编码,以信息添加的深度为基础实现构件信息的标准化,从而方便信息的重用及标准信息的量化提取,不断完善标准化信息平台的建设。
_故宫古建筑木构件树种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图四〕 檩构件中树种的配置比例〔图五〕 枋构件中树种的配置比例(四)各类构件中树种的配置分别对柱 梁 檩 枋中的用材树种进行整体分析,结果如以下的图 图二至图五 。
从 图二 到 图五 可以看出,故宫古建筑柱构件所用树种超过了22种,使用较多的为落叶松 硬木松 云杉 润楠 软木松 杉木 桢楠;梁构件所用树种超过了23种,使用较多的为润楠 硬木松 云杉 软木松 桢楠 落叶松;檩构件所用树种超过了20种,使用较多的为云杉 落叶松 硬木松 软木松 润楠 桢楠 冷杉;枋构件所用树种超过了30种,使用较多的为硬木松 云杉 软木松 落叶松 润楠 桢楠 冷杉。
因为立柱直接接触地面,且作为主要承重构件,所以需要选择顺纹抗压和抗弯强度大 耐腐性强或者容易进行防腐处理的木材;月梁 四架梁三架梁 五架梁 七架梁也是主要承重件,要求较高的抗弯与横纹抗压强度及直纹理。
而对桃尖梁 抱头梁等构件,其力学强度要求可以稍逊于主要承重构件,对檩和枋强度的整体要求则可以稍逊于梁。
Identify(bid) Identify(rid) Report(id) Physics(rid) Report(id) Photo(rid)故宫古建筑木构件树种数据库界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分别为鉴定总览 按树种查询 按建筑查询和报告总览。
其检索流程及界面设计思路如 图七 :‹1›杨鲲鹏 孟凡琦 温才燚: ASP .NET+SQL Server 动态网站开发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木构件树种数据库鉴定总览点击看某一木构件树种特性某一树种在整个建筑群分布某建筑单体中各种种分布该树种在某建筑单体具体分布建筑群中某一木构件树种特性物理力学解剖学特性等各树种的具体特性按树种查询按建筑查询报告总览IIS,便可在本机实现故宫古建筑木构件树种数据库的访问和修改共享,有必要架设服务器网络。
故宫古建筑木构件树种数据库的网络架构由Web服务器 树种数据库和局域网组成局域网外共享可通过中心路由器与Internet相连接‹1›。
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库系统设计探究【论文】
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库系统设计探究摘要:古建筑作为研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三维数字化成果的留存是当前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针对古建筑数字化多源数据数据库系统建设,本文设计了多源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数据库存储总体设计方案,并提出了古建筑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线框、表面和实体三维模型的数据关系表达方法与数据库存储结构,为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古建筑;数据库;三角网模型;线框模型;表面模型1概述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辛勤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许多古代建筑都是文化考察与旅游的重要场所,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现代建筑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的重要借鉴,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因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各国建筑风格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
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日益变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许多具有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正面临被人为或环境破坏的危险,而这些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有些仅是拥有文字、图片等不易反应古建筑真实样貌的简单资料,有些甚至有些没有任何资料保存,仅有的那些资料也是在纸上以文字记载的形式进行记录,没有完整的数字形式的数据资料妥善保存,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很可能被损毁或丢失,一旦这些古建筑被破坏,无法得到有效的修复,可能将永远消失于人类的视野中,这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1]。
通过探索多元化的古建筑保护途径,高效、直观并且完整的保存古建筑各类数据信息已成为国内外古建筑保护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古建筑保护单位对于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为拥有该古建筑的影像照片、尺寸大小等图文资料,且这些资料均以文件型的存储方式散乱的存储于硬盘等各类存储设备中。
通过文字资料保存古建筑数据的方法比较抽象,无法真实的反应古建筑的样貌,且数据量庞大,查找困难;利用影像照片存储古建数据的方法虽然比较直观形象,但很难达到古建筑修复时所需要的精度,无法满足科学研究以及古建筑修复、重建的要求。
文物建筑修缮平台建设方案
文物建筑修缮平台建设方案文物建筑修缮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文物建筑修缮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文物建筑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
为了提高文物建筑修缮的效率和质量,建设一个文物建筑修缮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1. 提供文物建筑修缮相关的资讯和信息,方便修缮机构和专业工作者了解最新的修缮技术、政策和标准。
2. 提供文物建筑修缮项目的招标和承包信息,帮助修缮机构和专业工作者寻找项目合作机会。
3. 提供文物建筑修缮项目的监管和评估服务,提高修缮工作的透明度和质量。
4. 提供文物建筑修缮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资源,提升修缮机构和专业工作者的素质和技能。
5. 提供文物建筑修缮案例和经验分享,促进修缮工作的交流和合作。
三、平台架构1. 前台网站:建设一个用户友好、信息丰富的网站,包括文物建筑修缮资讯、项目招标和承包信息、监管和评估服务、培训和教育资源以及案例和经验分享等板块。
2. 后台管理系统:建设一个便于平台管理者进行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用户管理和数据分析的后台管理系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3. 数据库:建设一个包含文物建筑修缮相关的资料、案例和经验的数据库,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和资料获取。
4. 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包括资讯和信息发布机制、项目招标和承包机制、监管和评估机制、培训和教育机制以及案例和经验分享机制等,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四、运营模式1. 政府支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关注,提供资金、政策和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平台的顺利运营和发展。
2. 合作伙伴:与修缮机构、专业工作者、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3. 收费服务:对一些特定的服务,例如项目招标和承包、监管和评估以及培训和教育等,适当收取服务费用,保证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
4. 广告推广: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广告合作,将平台推广给更多的用户和修缮机构,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古建筑信息模型分类与自动编码技术研究
古建筑信息模型分类与自动编码技术研究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古建筑保护领域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测绘方法如同老牛拉破车,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精准度和效率要求。
而信息模型分类与自动编码技术的应用,则如同给这辆破旧的车辆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引擎,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建筑信息模型的分类问题。
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因此,其信息模型的分类必须细致入微,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呈现。
我们可以将古建筑信息模型分为结构模型、装饰模型和环境模型三大类。
结构模型主要描述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构造方式;装饰模型则关注古建筑的装饰元素和艺术风格;环境模型则描绘古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这三类模型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信息体系。
然而,仅仅有了分类还不够,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编码才是关键所在。
自动编码技术应运而生,它利用先进的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古建筑信息的快速识别和处理。
这种技术如同一位细心的工匠,用精密的工具对古建筑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进行测量和标记,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
在实际应用中,自动编码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率,还使得古建筑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变得更加便捷。
通过自动编码技术生成的信息模型,可以方便地在各种数字平台上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古建筑的魅力。
当然,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
自动编码技术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古建筑信息时,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特殊材质或独特构造的古建筑,现有的算法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编码。
此外,自动编码技术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自动编码技术将在古建筑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建筑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与设计pdf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与设计:技术报告一、引言中国仿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
仿古建筑在构造与设计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又满足了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中国仿古建筑的构造与设计特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师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特点1.木材为主材:中国仿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木材具有轻质、耐久、保温性能好等优点。
常用的木材有松木、杉木、樟木等。
2.斗拱与梁架:斗拱是中国仿古建筑中的重要结构元素,它具有承载重量、增强结构强度的作用。
梁架则是仿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其形状和雕刻都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3.砖石为辅材:在中国仿古建筑中,砖石主要用于基础、墙体和台基等部位。
这些材料的耐久性较好,可以为建筑提供良好的保护。
4.瓦与琉璃:瓦是仿古建筑中重要的覆盖材料,它具有防水、保温和装饰作用。
琉璃则是一种具有光泽的彩色玻璃,常用于屋顶、墙面等部位的装饰。
三、中国仿古建筑设计特点1.布局对称:中国仿古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强调对称布局,这种设计手法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对天地之道的理解。
如故宫、颐和园等著名仿古建筑,均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
2.意蕴深远:中国仿古建筑的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还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设计师常通过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将自然景色与建筑完美结合,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3.装饰精美:中国仿古建筑的装饰非常精美,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工艺。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4.讲求风水: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
在仿古建筑设计中,风水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设计师常遵循风水原则来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等,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5.注重色彩:中国仿古建筑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不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黄色代表皇权、尊贵,灰色则代表朴素、低调。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众多的古建筑屋顶构件,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库来系统性地存储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知识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建筑屋顶构件的类型、特点、用途、制作工艺、施工要点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多种途径获取。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存储这些内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MySQL、Oracle等。
在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数据量、查询效率、可扩展性等因素,以便保证知识库的存储和查询效率。
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知识库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知识库的核心,它反映了知识库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 古建筑屋顶构件的分类:古建筑屋顶结构复杂,不同的构件有不同的用途和制作工艺。
因此,需要对古建筑屋顶构件进行分类,例如基础构件、水平构件、垂直构件等。
2. 构件的特点和用途:不同的构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例如屋檐、角麻、椽子等。
因此,需要对不同的构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3. 制作工艺和施工要点:对于每一个构件,需要详细描述其制作工艺和施工要点。
这些描述可以包括材料的选择、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
4. 相关建筑文化知识:古建筑屋顶构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知识库中也需要存储相关的建筑文化知识,例如建筑术语、建筑风格、建筑历史等。
最后,我们需要实现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库。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建立数据库表格、设计数据库架构、编写数据库查询语句等。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库的优化和安全性。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于数据库的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
这个知识库可以为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可以为古建筑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
古建筑屋顶是指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部分,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结构特点。
为了对古建筑屋顶构件进行系统的存储和管理,设计一个合理的知识库存储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古建筑屋顶的构件包括檐、脊、额枋、栅子等,它们在形状、大小、材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知识库的存储结构应该能够将这些不同的构件进行分类和整理。
可以将古建筑屋顶构件按照功能进行分类。
将檐、脊等作为基本构件,将额枋、栅子等作为装饰构件,将过街楼、拱券等作为特殊构件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根据需要查找和学习相关构件的知识。
可以将古建筑屋顶构件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将直角檐、斜角檐、弯角檐等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比较不同形状的构件的异同点,并学习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可以将古建筑屋顶构件按照地区进行分类。
因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构件形式有所不同,所以根据地区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屋顶构件的多样性。
在知识库的存储结构设计中,可以使用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
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不同构件的属性信息,如名称、功能、形状等。
可以使用文档数据库存储各个构件的详细描述和相关图片资料。
除了存储结构的设计,还应该考虑知识库的检索和展示功能。
可以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和筛选,快速找到所需的古建筑屋顶构件。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的存储结构设计应该考虑构件的分类、形状和地区等因素。
设计一个合理的存储结构可以方便用户查找和学习相关知识,并促进古建筑屋顶构件的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
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存储结构设计古建筑屋顶构件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设计一个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的存储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的存储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化背景分析模块:用于收集和分析与古建筑屋顶构件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
这个模块的设计应该便于对文化背景信息进行查询和整理。
2. 屋顶构件分类模块:用于对古建筑屋顶构件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特征和用途进行划分,如材质、形状、功能等。
这个模块的设计应该方便用户对不同类别的屋顶构件进行浏览和比较。
3. 构件详细信息模块:用于存储每个屋顶构件的具体信息,包括名称、尺寸、使用方法、历史背景等。
这个模块的设计应该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和删除构件信息,同时也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照片和视频资料模块:用于存储与古建筑屋顶构件相关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古建筑的美。
这个模块的设计应该支持多种不同格式的媒体文件,并且要有良好的浏览和检索功能。
5. 其他辅助功能模块: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辅助功能,如文献引用模块、知识交流模块等,以增加知识库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1.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存储各种信息,可以考虑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知识库的性能和安全性。
2. 数据结构设计:为了方便数据的检索和存储,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
可以使用树形结构、图形结构或者关系型数据库等。
3. 用户界面设计: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和操作知识库,需要设计一个友好、直观的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应该包括各种功能按钮和菜单,方便用户进行查询、修改和浏览等操作。
4. 安全性设计:考虑到知识库的重要性,需要加入一些安全性措施,如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设计一个古建筑屋顶构件知识库的存储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平台建设方案
考古工作平台建设方案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考古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
考古工作平台是指一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管理和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考古资料。
考古工作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方便考古人员进行考古工作。
系统设计考古工作平台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端设计考虑到考古工作人员可能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个易于使用的前端界面。
前端界面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易懂,操作便捷;•功能完善,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界面美观简洁,减少用户的操作负担。
后端架构为了保证考古工作平台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我们使用分布式架构设计。
具体实现方式是,将整个系统拆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运行,同时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考古工作平台的功能。
数据存储和管理考古工作涉及到海量的数据,如遗址信息、出土文物信息、考古报告、图片、文档等。
因此,我们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为了方便考古人员对数据的访问和管理,我们设计了相关的数据管理工具,使得考古人员可以轻松地进行数据的查询、更新和统计工作。
数据分析和展示为了方便考古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我们还设计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展示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将数据以图表、地图等方式呈现,使得考古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考古资料的相关信息。
注意事项在考古工作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数据安全:考虑到考古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并设置相关的访问权限和审批机制,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2.数据备份: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我们需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人员培训:在考古工作平台建设完成后,考虑到考古人员可能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使用系统的能力。
总结考古工作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化工具,其对于考古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智慧文物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文物平台建设方案智慧文物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素材。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物保护和利用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当前,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已经迈向了数字化和网络化。
综合各方面建设智慧文物平台,以数字化手段2D/3D技术精细保护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文物,让观众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触并了解文物,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智慧文物平台,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充分发掘文物的历史、人文、艺术等价值,实现文物的精准管理和数字化展示。
三、建设内容和方案1、数字化文物库建设(1)将国家宝藏文物和各类收藏文物的信息导入智慧文物平台,并借助3D扫描技术建立数字化文物模型;(2)通过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将文物信息储存至数字化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1)对数字化文物模型进行渲染、展示、虚拟漫游等处理,形成沉浸式、多样化和高度还原度的文化展示;(2)进行虚拟展览、线上展览等方式,通过数字化的展示方式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文化遗产。
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1)和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等合作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文化遗产参观、文化体验、文化教育等;(2)推出文化旅游APP或小程序,服务于文化旅游领域,方便游客随时了解文化遗产并参与文化旅游活动。
四、建设流程1、方案制定确定智慧文物平台建设的计划和目标,并明确建设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2、技术选型根据智慧文物平台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选用合适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建设。
3、团队组建组建智慧文物平台建设团队,包括技术开发和文物保护专家。
4、设备调试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设备的调试和安装,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
5、数字化文物库建立将文物信息导入智慧文物平台,并建立数字化文物模型。
明清古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平台研究
明清古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平台研究王茹;孙卫新;徐东东【摘要】相对于我国古代先进的建筑技术成就,我国在古建信息化方面还比较落后,急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建筑保护和开发进行探索和研究.BIM技术的引入为古建筑的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深入研究古建筑构件构造特点、建造规律、装饰彩绘以及历史文化等的基础上,研发了古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平台.该平台不仅为古建筑构件信息模型库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平台,而且还可以为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原、古建筑的研究以及古建筑虚拟现实系统等提供精确的信息.%Compare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advanc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in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So it is needed to conduct some researche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ancient building using mod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introduction of BIM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rotection stud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After deep study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component construction feature,construction rules,decoration colored drawing,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 on,the paper researches and develops out ancient architecture components information model design platform.This platform can either provide tool for the setting up and managemen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formation model base,or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ancient architecture's repair and restoration,ancient architecture's study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 virtual reality system.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the management methods andinformation store date base structur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components information under this platform.【期刊名称】《图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7页(P76-82)【关键词】BIM;中国古建筑;古建筑信息模型;ACBIM;构件库【作者】王茹;孙卫新;徐东东【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古建筑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也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古村落数据库建构技术
古村落数据库建构技术古村落无论是从规模、内涵、还是价值来讲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
然而,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 21 世纪,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遭受到冲击,甚至面临着遭受破坏的危险。
人口的快速增加,向集聚化、现代化、经济化的发展,正日益侵蚀着古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
因此,古村落保护规划正日益成为规划实践的热点之一。
然而,古村落保护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和调整,这就要求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种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并将此作为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这将需要建立一个巨大数据库,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图像数据等。
传统技术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古村落保护需要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上有着强大的优势。
现代技术的介入将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传统古村落数据库构建方法的不足早在2004年,贵州黎平县就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对地扪进行整体保护。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每天都要用相机、录音笔等记录地扪的变化,劝说村民不要拆旧房子,或者双方相互妥协,用木板把新建的砖瓦房包起来,尽量维持寨子的整体面貌。
通过这个传统的方法获取数据,进行村落保护规划难免存在如下缺点:一是速度慢,效率低;二是缺乏对大量数据的理性分析,主观随意性大,难免挂一漏万;三是缺乏弹性,重结果,不重过程;四是偏重形态方面的分析,过于注重图面效果。
二、现代技术在古村落数据库建构上的应用一)3S技术1.遥感(RS)技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为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规划、考古研究、管理和监测提供了前空间和属性数据,提供多源10 米级、米级、分米级空间分辨率的航天或航空遥感影像。
GUCAD古建筑园林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软件GUCAD介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软件GUCAD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平台PKPM3D,包括了三维建筑造型、二维施工图生成、细致的三维渲染等模块,提供大量的建筑部件图块和丰富的材质库,在对故宫、北京四合院建筑数字化以及大量工程实例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
准备工作】在开发GUCAD古建设计软件过程中,设计人员参考各种相关书籍,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设计资料,并听取了多位长期从事古建设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实现了这款古建附助设计软件。
古建设计软件GUCAD建立在基于国家863项目的完全自主版权纯中文三维图形平台PKPM3D之上,结合了国内外通用图形平台的优点,并对各主流建筑模型进行了详实的参数化分析,尽量做到了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参数化设计古建模型】中国古典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创造、发展与融合,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特征明晰而稳定的建筑体系。
软件以宋、元、明、清时期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对建筑中各构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构件的参数化模型设计,通过对木作营造、瓦作铺设、构件权衡比例关系等一系列研究,完成了对各种建筑形式的参数化,实现了通过参数选择与输入而准确迅速的生成各种建筑模型。
单体建筑仅需数秒钟即可生成。
殿堂建筑】包括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主要的建筑形式,对于大式的建筑,可控制为单檐或重檐,外廊形式有无廊、前廊、前后廊、四周廊多种形式,歇山与硬山类建筑屋脊有正脊、单檩卷棚、双檩卷棚的选择,硬山的正脊又有清水脊、皮条脊、扁担脊形式,其中硬山建筑还支持前后不对称形式。
通过面宽、檩数、间数和步举架值控制各类型建筑的体量。
【门式建筑】包括各种主要的古典门式建筑:山门、宫门、广亮大门(中柱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单排柱垂花门、一殿一卷垂花门等。
其中山门与宫门一般为3间或5间,四合院大门与垂花门为1间。
由于采用参数化设计,生成下图中的垂花门仅需几秒钟。
【亭、牌楼】集成了圆亭、角亭与牌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了 中国传统 建筑 学 的 高度 成 就 … , 同时 也成 为世 界 建筑史 上重 要 的组 成部 分 。而 中国古建 筑木 构件 以独特 的造 型 、 备 的结 构 功 能 ( 如 飞 檐 , 完 例 斗拱 ) 成 为 中国古建 筑 的重 要标识 , 漫长 的历史 长河 中 , 在
构 件库平 台 中的 同型 构件 库可 以作 为一个单 独 的组 件嵌 人到 其他 A P E S .N T平 台上使 用 , 于重用 。 便
1 2 基本 功能 .
古建 筑 的构 件 信息 , 用 可 视化 的编 辑 和可 扩 展 的 利 平台, 辅助 建筑 工程 人员理 解 和掌握 , 并且 真正 意义
的数 据便 于其他 工 程人 员 再 次 理 解 、 编辑 和付 诸 于
建筑 实践 中去 。 对于 A tC D用 户 , uo A 只要 本 地安 装有 A t A uo D C 20 0 8应用 程序 , 通过 引 入 本平 台 的外 部链 接 库 ( r ax 文件 ) 就 可 以使 用 本平 台 了。考 虑 到扩 展 性 , , 我们
构技 术 和丰 富的艺 术 处理 手 法 的 高度 统 一 , 分 反 充
的构件 , 打破 传统 的 师 徒之 间 口 口相 传 的知 识传 递 方式 。本 文介 绍 的 实现 框 架 将 基 于 O jc R 利 bet X, A
用其能 对 A t A u C D有效 扩展 , o 实现 一 个建 筑 工业 通 用 的构 件平 台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c u n Bu l n in e i h a idig Sce c
第3卷 第 1 6 期 21 0 0年 2月
基 于信息分类的中国古建构件库平 台设计
袁 洁 , 卫东 赵 ,
2 10 ) 0 8 4 (. 1 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 上海 2 0 9 ; 00 2 2 同济大学 C D研究 中心 , . A 上海 摘
中国古建 筑 的构件发 展形 成 了一套 自成 系统 的演 变 模式 。
面设 计 、 用 性数 据 文 件 管理 。O jc R 应 用 程 通 bet X A
序是 动态链 接库 ( L ) 可 以和 A tC D共 享 地址 DL, uo A 空 间 , 接调 用 A t A 的 内部 函数 j 这 样 产 生 直 uC D o ,
地在 实践 中发挥 辅助 作用 。
本 平 台需要 实现 以下基 本功 能 :
() 1 单个 古 建筑构件 的创 建 、 编辑 、 显示 ;
本文 旨在 实现 一 个 古建 筑 构件 库 的平 台 , 梳 在 理古 建筑构 件 的数 据 资料 的 同时 , 提供 一 个 面 向 也
工程 人员 的可扩 展 平 台 , 以统 一 、 准 化 、 数 化 标 参
2 平 台框 架
由于 项 目需 要 满足 可 扩展 的 同时 , 需 要对 构 还
袁
洁, : 等 基于信息分类 的中国古建构件库平 台设计
23 0
件进 行统 一化 、 准 化 、 数 化 处理 , 时需 要 保 留 标 参 同
要: 中国古建筑构件的信息化及其管理 , 无论是作为建筑工程的辅助工具 , 还是作为 古建筑珍贵数 据资料 的载体 工具 , 在
教育等行业 可以广为 利用 。主要结合一般 中国古建筑 的实际构 造 , 以统一化 、 标准化 、 参数 化的构 件 以及 可扩展的平 台实现 这种管理模 式 , 从而构建了基于 O jeA X的中国古建筑参数 化构件库平 台。 bet R 关键词 : b eA X; A 古建筑构件 ; O j tR C D; e 参数数据
( ) 合古建 筑构 件 的创 建 、 2复 编辑 、 显示 ;
( ) 寸、 3尺 纹样 管理 ;
() 4 友好 界 面 ;
() 4 通用工程数据库操作 。
收 稿 日期 :09 )-1 20 442
作者简介 : 洁( 9 5 , , 袁 18 一) 女 上海人 , 士研究生 , 硕 主要从 事计算 机辅助设计工作。 E—malyaj b j 6 . o i:uni b @13 cm e j
中 图分 类 号 :U 0 . T 2 14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13 (0 0 0 — 0 0 10 93 2 1 } 1 2 2— 3
0 引 言
中国建 筑 的传统 格 调典雅 清新 、 端庄 大方 、 高雅 脱俗、 清朗 简 洁 、 颖 夺 目 , 新 J 以木 结 构 为 主 体 , 产 生 丰 富的艺术 造型 ; 以庭 院为单 位 , 合 出变化 的序 组 列; 以多 种装饰 手段 为方 法 , 成或 鲜艳浓 丽或 淡雅 造 朴 素的视 觉效 果 ; 自由灵 活 为布局原 则 , 以 变化 出严 谨 中不乏灵 动 的空 间特 色 。中 国古代 建筑 高超 的结
然而 在 目前 的建 筑业 , 特别 是古建 筑保 护行 业 , 仍然 与工 匠时代 相 同 , 以传 统 方 式 进 行 资料 传 递 和 知识 的传 授 , 来这样 的知识传 递无法 达 到高效 ; 一 二
来 知识在传 递 过程 中容 易 出现 丢 失 , 至造 成 信 息 甚 孤 岛的情况 。所 以 , 国古 建筑 参 数 化 构件 库 的提 中 出, 就是 为 了使 用信 息 化 的方法 最 完 整 地保 存 中 国
1 系统 平 台建 立
1 1 系统 平 台 .
根据 调研 和 比较 , 本平 台采 用 O jc R bet X作 为 A
系统 运行 的主要 开 发 和运 行 平 台 , 他业 务 逻 辑 和 其
接 口等采 用 A P N T平 台实 现 。主要 实 现 自定 义 S. E 构 件 、 件 管理 和 生成 、 A tC D应 用 接 口和 界 构 与 u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