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浙江省嵊泗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痉.挛(jìng)赝.品(yàn)踯躅.(chú)颐.指气使(yí)
B.纤.细(xiān) 脚踝.(huái)驯.服(xùn)卷帙.浩繁(zhì)
C.伛.偻(yǔ)羊圈.(juàn)龌龊.(cuò) 戛.然而止(gā)
D.毗.邻(pí) 晌.午(xiǎng)堵塞.(sāi)浑身解.数(x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晕眩怂勇一瞬即逝以德抱怨
B.震憾制伏风弛电掣专心致志
C.炙热安祥破釜沉舟浮想联翩
D.嫉妒藐视素昧平生宽宏大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井井有条
....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
....的禁宫之中。
C.你对我们只是个举足轻重
....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D.美国MBA火箭队取得了联赛中连胜22场的佳绩,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队只能望其
..
项背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
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B.“霸王条款”能横行霸道,部分原因是有些商家存心不良、推脱责任,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难以稳固地占领自己的权利“地盘”,对任何侵犯之举给予有力回击。
C.由于网络的互动性、网民的广泛参与性,使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创作、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
D.针对日益增多的团购投诉事件,国内团购网站“糯米网”今天率先承诺──绝对不会人为篡改在网上出现的任何数字,因而杜绝误导消费者购买的情况出现。
5.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的“硬汉”形象。
他也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B.雨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C.高尔基,苏联作家,被列宁认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堪称是他最优秀的小说。
D.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6.填写下列空格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曾看到她在几架翼琴的伴奏下跳波洛涅兹舞,曾听见她用懒洋洋的声音朗诵《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篇什。
于是那古朴的、充满幻想的生活复又映现在我眼前……当初,,
,,,她们长长的睫毛妩媚地垂在忧悒而温柔的双眸上……
①她们娇妍的脸庞上流露出贵族的气度
②在贵族庄园里有过多么好的少女和妇人啊
③她们的华发梳成古色古香的发式
④她们的肖像从墙上俯视着我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二、语言表达
7.“给力”是今年流行的新词。
根据它在下列标题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2分)
(1)高物价时代需财政“给力
..”民生(国际在线专稿)
(2)浙江医院又曝商业贿赂丑闻
惩罚不给力
..难绝“回扣门”
(1)(2)
8.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字)(3分)
因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而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正随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
报道称,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平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辐射值是正常时期的10倍至100倍,其中东京是20倍,在茨城县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比平常高出100倍。
神奈川县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平时高出近10倍。
此外,在千叶县及市原县也检测到了较高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现在检测到的数值虽然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已要求各地的有关部门提高测定频率。
▲
9.同学们,你注意过私家车车尾的标语、标贴了吗?从早期“熊出没,注意”的安全告诫,到如今“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我慢我量小,你快你飞去”,以及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
你喜欢这样的个性车贴吗?你如何看待“车尾文化”的悄然兴起?请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80字左右)(5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
《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
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
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
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
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
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
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
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
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
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
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
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10.下列对中国文化中的“道”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真理。
B.道即多样统一的天地之道。
C.道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
D.道即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11.(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自然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审美意义。
B.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对于自然物是否具有美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强调人们只有在对道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道本身固有的各种意义。
D.强调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才能呈现出来。
12.(小题3)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
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
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四十卢布……”“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两月另五天……”“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
这就是说,应付您
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
对吧?”
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
下巴在颤抖。
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
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利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付一切负责,你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我没支过!”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
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
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我看着她背影,悟想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3.文中划线的三处,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14.“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中的“残酷教训”指的是什么?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点说明。
15.你如何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句话?16.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17.这篇小说的标题是“柔弱的人”,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用意?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论(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
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
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
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
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选耎(ruǎn):怯弱。
②谠(dǎnɡ)言:正直的言论。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立赏以劝.之劝:劝说B.向之论备.矣备:完备
C.要.在以势驱之耳要:关键D.迁.其赏于不谏迁:施加
1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其.言之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B.迁其刑于.谏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刑为猛虎仆以.口语遭此祸
D.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相与枕藉乎.舟中
20.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21.用“/”给下面这句话断句。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2)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笋,初夏常见之物。
②木笔:又名辛夷花,初夏常见之物。
③瓯:一种茶具。
23.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3分)
2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六、其他
2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
1、、,谁主沉浮?
2、,。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4、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七、命题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茵纳斯弗利岛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小岛,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景色宜人的田园风光图,这是诗人向往的地方,也是他精神的寄托。
其实生活在现实中
的我们,心灵深处也有这样的一个小岛。
请以“我的茵纳斯弗利岛”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读音。
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题的根本办法。
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
字音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踯躅(chú)躅应为zhú。
C、龌龊(cuò) 龊应为chuò戛然而止(gā)戛应为jiá
D、晌午(xiǎng)晌应为shǎng 堵塞(sāi)塞应为sè
故选B。
2.D
【解析】略
3.B
【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井井有条,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
此处用来形容“思考”,使用不恰当。
B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此处用来形容禁宫,使用恰当。
C项,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结合“你对我们只是一个……有害的人”,可知褒贬误用且语意相反,应用“无足轻重”。
选项使用不恰当
D项,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并非否定句式,使用不恰当。
故选B。
4.B
【解析】略
5.B
【解析】略
6.D
【解析】略
7.(1)着力保障(2)加大力度
【解析】略
1.8.日本各地都测到核辐射物。
/日本各地核辐射物走出正常。
/核泄漏正向日本各地
扩散。
(须包含三个要点:“范围”——日本各地;“主体”——核辐射/核泄漏物;
“动态”——检测到/超常/扩散)
【解析】略
2.9.喜欢或不喜欢(答案要求:1.观点明确,2.下面的阐述做到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阐述部分1个角度2分,2个角度4分,表达准确1分)
示例:喜欢。
车尾的标贴反映了车主的个性化创造,是他们在有限空间中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是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投影;车尾的标贴还能带给人以快乐,拥堵的交通、狭小的车厢容易让人烦闷,看到前车车尾的标贴能让人会心一笑,也有利于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另外,它还有警示作用,让我们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安全。
【解析】略
10.ABCD
11.ABCD
12.(共3分)“中”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使之各得其所。
“中”又关系到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答出一个方面得1分,答出两个方面得3分)
【解析】
10.
11.
13.①穿插在人物对话之间,推动情节发展;
②运用外貌(神态)描写,刻画出处处退让,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
③暗示“我”的真实感情,为后面情节的转折作了铺垫。
;
14.“我”用种种借口“抢劫”尤丽娅的钱。
;
①随意减少讲妥的每月工资。
②少算工作时间。
③无中生有的“预支”
④节假日扣除工资。
⑤被扣以“玩忽职守”的罪名。
15.① 这是一句愤激的话。
“原来如此”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可笑,可气,可悲!
② 表明作者对苟且偷安、庸俗妥协、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的痛心和不满。
是对柔弱者逆来顺受的奴性人格的有力批判,正是尤丽娅任人损害不愿抗争的柔弱态度,助长了强权者的嚣张气焰。
③作者也清醒地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
是对当时整个强权阶级的讽刺,是对沙皇俄国强权者横行霸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④ 把富有表现力的这一句话作为小说结尾,收束前文情节,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耐人寻味。
16.① “我是个具有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这出小小悲剧的导兼演员。
② “我”扮演强取豪夺角色,目的是给软弱者以教训,希望他们能反抗。
尤利娅任人损害而不思抗争的柔弱表现,令“我”憎恶,让“我”不安。
③ 对强权统治下人物的不幸命运,既有同情又有不满,对“柔弱的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7.①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屈从于强权,任人宰割而忍气吞声,不思抗争的柔弱者形象。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在小说中的“我”的一再“抢劫”和逼迫下,由开头的两次发言到“一语不发”,再到“嗫嚅着”,又到任对方怎么说,直至最后拿到被以种种借口克扣完的工钱以后说“谢谢”。
这既表现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也说明了在强权的一再逼迫下,她变得越来越柔弱。
② 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表明作者对弱小者既有同情和怜悯,又有一定的讽刺和批判。
“根本一文不给”,尤利娅退而求其次,任人损害不愿抗争的柔弱态度,助长了强权者的嚣张气焰。
人物的柔弱,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强权统治下自然迫使人物柔弱;柔弱的表现又必然助长强权者嚣张。
这样,“柔弱的人”这一标题就很好的凸显了主题。
【分析】
13.此题考核文中的语句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划线的三处,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答题时注意结合文中的情节作答。
从文中的位置看,三个语句连接的都是人物的对话,通过三个语境把对话的内容衔接在一起,
自然,流畅;
从内容看,“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
下巴在颤抖。
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语不发”“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属于神态描写,通过神态刻画人物的性格;
从结构看,三处神态描写,写出自己的内心,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情节引出“我”激愤的情节,这些描写为后文作铺垫。
1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具体语境中的词语和文中的情节作答。
此题要求分析“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中的“残酷教训”的含义。
可根据文中的“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概括含义;
然后根据文中的内容“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整两月……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
扣除二卢布……女仆盗走瓦利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付一切负责……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概括具体的细节。
15.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子的词语,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
题中的句子在文中的结尾,应从作者的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
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她苦笑了一下,……”概括“表明作者对苟且偷安、庸俗妥协、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的痛心和不满。
是对柔弱者逆来顺受的奴性人格的有力批判”;
然后结合句子在文中的结尾的位置分析收束前文情节,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耐人寻味;还注意根据课外积累,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者也清醒地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
16.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答题时注意梳理文中的情节,根据文中“我”的行为概括“我”的形象特征。
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情节“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
憎恶使我不安起来”“为什么‘谢谢’?”“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