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史姓来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之——史姓来历
接着鲍姓的是史姓。

它有下⾯⼏个来源:
第⼀个来源,是黄帝时期创造⽂字的仓颉之后。

当然,到底有没有仓颉这个⼈,是有各种说法的。

仓颉之后,分出来好⼏个姓⽒,⽐如仓姓、史姓、
候姓,还有候冈、夷门等复姓;还有⼀个姓,于脆就姓仓颉。

现在的仓颉之后主要是前三个⼀⼀仓姓、史姓,候姓。

第⼆⽀,出⾃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

周太
史尹佚和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是当时很重要的⼈物。

尹佚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姓史。

还有⼀⽀姓史的,就不是汉族的⾎统了。

隋唐的时候,西域有所谓“昭武九姓”,其中有个史国,史国⼈后来到了中原,逐渐融⼊汉族,就姓史了。

其实他们本来是粟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经商民族,今天的⼭西等地,还有好多有关粟特⼈的⽂化遗存、考古发现。

另外,改姓和其他兄弟民族当中的史姓。

⽐如唐朝初期,与唐朝对抗的突厥阿史那部,就有改为史姓的。

据此我们⼤致可以猜到,安史之乱时
的史思明就是突厥族。

史⽒最初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史姓相当⼴泛地遍布各地。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湖南、浙江、⼭西都有史⽒。

宋代,
江西、河北出现了史姓。

到了明代,史⽒遍布江南。

现在中国的主要省份基本都有史姓,以湖南和⼭东最多,两个省的史姓加起来占了全国史姓的
37%以上。

要了解⼀个姓的⽂化,可以看家谱。

但历经多次战乱,很多家谱早没了,这样的话,还可以去搜集家族祠堂的对联,祠堂的对联写的⼀般都是这个
家族最引以为傲的⼈物。

史姓⼈才⿍盛,也体现在⼀副对联⾥,这副对联是挂在江苏溧阳的史⽒祠堂⾥边的,上联是:“祖孙⽗⼦,兄弟叔侄,四世
翰苑蝉联,犹有男甥翁婿。

”祖孙⽗⼦连续四代全是进⼠,还不算完,连舅舅、外甥、岳⽗、⼥婿都是进⼠。

下联:“⼦午卯西,⾠戌丑未,⼋榜科名
⿍盛,⼜逢⼰亥寅申。

”下联全是连着的⼲⽀纪年,实际上就是这些⼈中进⼠的年份,就是说只要开科,这个家族就有中进⼠的。

哪个家族这么历害?
清朝康熙年间,江苏溧阳⼈史鹤龄进⼊翰林院。

令⼈惊奇的是,此后他的⼉⼦史蘷,孙⼦史贻直,侄孙史贻谟,曾孙史裔簪,⼥婿于⼩谢,外甥于
敏中、任兰枝、管⼲珍,全都成了翰林。

尤其是于敏中,那可是清朝重⾂,乾隆年间任军机⼤⾂近⼆⼗年。

这个家族太了不得了,⼤概再找不出第⼆个可与其⽐肩的,由此可见史姓的⼈才⿍盛。

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指引前⾏的明镜,史姓族⼈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

如汉有名⾂史丹,宋有词⼈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辈分排列有序。

如明代孙⼠壁编史姓字⾏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

”⼜史良书新续《史⽒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祠堂
史侯祠为史⽒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

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

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中记载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

“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

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刘秀赐封溧阳侯于此,⼦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

后代⼀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动就产⽣敬意,不发怒就显⽰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
然⽽殿堂久远,⼟⽊颓坏,屋⽡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

因此,⼆⼗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之⾸,化育全宗族的德⾏,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马上响应,⼤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了新的规章,与众⼈商量,意见⼀致,得⼼应⼿,⼦孙愿出⼒出钱,⾏动⼗分迅速,不满三⽉,参差纵横,房屋蔽⽇,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

他就这样努⼒地继承旧业。

唐朝会昌六年农历8⽉21⽇,宗长⼆⼗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长,孔⽬职司等,⼀起料理修建。

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旱,后⼈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其后果然下了⾬,⽴碑记载这件事(有祷⾬碑。

南唐升元三年农历7⽉15⽇,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碑)。

到了宋朝,⼜屡次求⾬正巧应验。

宋⼤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洙撰写碑⽂(匾额和⽯碑都曾存放侯祠)。

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

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碑⽯,曾存侯祠)。

堂号
编辑
⾼密堂:以望⽴堂。

京兆堂:以望⽴堂。

桂阳堂:以望⽴堂。

建康堂:以望⽴堂。

宣城堂:以望⽴堂。

陈留堂:以望⽴堂。

河南堂:以望⽴堂。

溧阳堂:以望⽴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学⼠督师扬州抗清。

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母个妻⼦写了遗书,因为⾃⼰没有⼉⼦,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

并且交待说:“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

”城破以后,可法⾃刎不死,他⼜命史德威杀他。

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

被俘后,清⼈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怀溧堂:江苏溧阳是史⽒起源处,因以为堂。

史佚,也就是前⾯讲的尹佚,史姓得姓始祖之⼀。

西周初年任史官,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公、召公、太公共同辅佐成王。

这个⼈也很厉害,他
曾经留下了⼀句我们到现在还在⽤的话:“天⼦⽆戏⾔”,君⽆戏⾔。

在古代,皇上其实是蛮怕史官的,因为史官有责任把皇帝的⼀⾔⼀⾏都记下来,做
得好我记下来,做得不好我也记下来,哪怕你杀了我,我也不改,这就是中国史官的优良传统。

“天⼦⽆戏⾔”,这句话实际上是约束帝王的,就是
说你说话要谨慎,表态要慎重,不能随便瞎改。

另外,中国古代有⼀本教⼉童识字的书,叫《急就篇》,是西汉时⼀个叫史游的⼈写的。

当时还没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教孩
⼦认字的书主要是这么⼏篇:《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

可惜的是,这些到今天都失传了,唯⼀留下来的就只有《急就篇》。

《急就篇》
⾥每⼀篇分别介绍了姓⽒、⾐⾷、⾂民、器物、⾍鱼、服饰、⾳乐、宫室、植物、疾病、药品、官职等等,全部编成了三个字、四个字、七个字,朗
朗上⼝,合辙押韵,实际上和后来“三百千”的功能是⼀样的。

可以说,《急就篇》是童蒙读物的⽼祖宗,《百家姓》真正的起源恐怕就是它。

《急就篇》
⾥⾯有⼀章就列举了132个姓,有意思的是它的描述⽅式⼀⼀单姓加两个字,复姓加⼀个字,以凑成三个字⼀句,成为⼀个⼝诀。

⽐如它的开篇是:“宋
延年,郑⼦⽅。

卫益寿,史步昌。

”这句就讲了宋、郑、卫、史四个姓。

“宋延年”,后⾯加了“延年”两个字,取吉祥的意思;“郑⼦⽅”,加了“⼦⽅”
两个字,也是好字;“卫益寿”和“史步昌”也是如此。

如果是复姓,就在后⾯加⼀个字。

《三字经》和《百家姓》,都继承了《急就篇》的这个传统。

在今天的中国姓⽒中,史姓排名第85位,是进了前100名的⼤姓,⼈⼝308万左右,约占全国⼈⼝的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