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11 拣麦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拣麦穗》教学设计
张洁
教学者:胡丹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把握作品的内容,体会其纯净朴素的语言魅力。

2.赏析景物、人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审美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的二元对立的艺术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美的追求,丰富自身的精神情感世界。

三、教材分析
《拣麦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散文单元中的基本阅读篇章。

阅读这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帮助学生充实精神情感世界,丰富他们的内心。

四、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进入高中,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审美赏析能力有所提升,但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而散文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通过前面学习的《荷塘月色》以及《冰心散文两篇》,学生已经能够细读文本,捕捉文本中的细节,从而探究出蕴含其间的丰富情感。

所以这一篇《拣麦穗》也可以算作是对前面教学的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主要运用的是文本细读法,学生应该能够达到预想水平。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细读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拣麦穗
张洁
一、导入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尤其是爱情,“只是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忘不掉你颜容,”在我们的思维中,爱情似乎应该发生在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才子佳人、俊男靓女身上。

当我们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林黛玉和贾宝玉,我们情不自禁地会肯定他们的爱情的美好。

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爱情:【放映视屏《老少恋》】
还有我们熟悉的:【PPT放映图片】
82岁的杨政宁和小他54岁的翁帆;
台湾“爷孙恋”主角李坤城和林靖恩;
还有李宗仁和27岁的胡若梅……
师:这些灿烂的爱情之花开在了堪称“爷孙”辈分的这样两个人物身上,这样的情感爱恋,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生:“忘年恋”、“老少恋”
师:非常正确。

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忘年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人都无法理解。

所以,昨天我让大家预习张洁的《拣麦穗》,有同学看完后来找我:“老师,这篇文章里不就是在讲述一段没有结果的‘忘年恋’吗?太伤大雅了。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我看到大家都在摇头了,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洁的《拣麦穗》,来看个究竟。

二、走进文本,“拣起情感麦穗”。

1、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

说一说,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根据文章的排版,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两句话;第二部分泛谈农村姑娘拣麦穗的故事;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讲述“我”拣麦穗“嫁”老汉的故事。

师:同学们想想,其实文章主要想讲述谁的故事呢?
明确:“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故事。

师:既然文章主要是记叙“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故事,那文章开头却在泛泛而谈农村姑娘拣麦穗?为什么呢?
明确:呼应开头。

点出大背景:农村拣麦穗的习俗,以及拣麦穗的含义,也是为了引出接下的“我”的故事。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像有的同学所说的“老少恋”、“忘年恋”。

2、细读第三四五部分,分析“我”和老汉之间的情感。

师:同学们,请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

说一说,“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是爱情吗?他们是“忘年恋”吗?为什么?
明确:(1)、是,是“我”还不成熟,不懂事前的一种懵懂的爱情。

“我”和老汉的谈话, 她非常爽快地答应老汉, 要做他的媳妇。

听到老汉说要死, 她着急, 说“你莫死啊, 等着我长大”。

老汉也总是“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还乐呵呵的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啊’。

”还有后面, 虽然“我”长大了, 可“我不明白为什么, 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

”“依恋”这个词就说明“我”满心都是老汉。

所以我觉得他们的感情非常的深沉和真实,可能是单相思。

(预测这个答案可能性比较少,应该都能分析出不是爱情。


(2)、不是爱情。

因为“我”是还是小孩。

根本不知道什么爱情。

也不会喜欢这么老的人,因为文中写道后来“我”“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

如果她真的对老汉产生爱情的话, 就不会后悔了。

师: 那“我”与老汉之间是什么感情?请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句子和关键词语。

明确: (1)我觉得应该是亲情, 因为文章中好几个地方都用到了“疼”、“朴素地疼爱”这些词,而这些词应该都是用来形容长辈对晚辈的爱, 像我的爷爷奶奶就很疼我。

(2)友情。

有点类似“忘年交”之类的文中“我”也“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表明“我”与老汉是陌生关系,不是亲情关系,我对老汉是一种怀念与感激。

(拓展知识:忘年交)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那究竟作者张洁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PPT放映:
张洁是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是其中的一篇。

对于自己的作品,
张洁说: “几十年来, 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 不可驱逐, 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 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 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

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 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 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 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 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总结:
师:从张洁这段话可知,“我”与老汉虽是陌生人,但我们之间却有着超越陌生人,深沉过友情亲情的朴素的真诚的爱,当然,在这里这种爱不是爱情。

它只是一种人性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感。

没有任何杂质。

3、体悟情感,角色朗读。

师:接下来,我们请两位同学通过朗读“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演绎一下“我”和老汉之间的这种朴素真诚的情感吧。

(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文本,“拣起艺术麦穗”。

师:刚刚在两位同学深情演绎“我”与老汉的对话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是啊,“我”的幼稚纯真憨态可掬与老汉的至纯至性的善良让人似乎看到了世间最美好、纯净动人的感情,而这种简单淳朴真实的温情特别令人向往。

但是,当故事到达结尾,当我们笑过之后,大家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

师:读完文章后,我们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所以,有评论家说:
“张洁的《拣麦穗》到处是‘二元对立’。

在阐述世间至纯至性至善的情感时,他用轻快的语言传达出沉重的失落感,让人们嬉笑过后总觉得失去了些什么,难以释怀。


师:在这里“喜与悲”是一种“二元对立”。

文中是如何体现这种对立的呢?
明确:
喜:
1、语言对话轻快有趣。

如“你等我长大嘛!”“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二姨“贼眉贼眼”(贬词褒用)……
2、人物形象具有喜感
“我”:一个眉毛淡淡的,脑门上满是金黄色的茸毛,一着急变拧成疙瘩,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的丑女孩也学着姐姐们去拣麦穗。

卖灶糖的老汉,“象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闪着“长长的白发”。

一口黄牙,满脸皱纹。

二姨他们:“戏谑”、“贼眉贼眼”、“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
悲:
1、人物遭遇的无奈。

农村姑娘拣麦穗,缝嫁妆的美好幻想与嫁为人妇时失去“做它缝它时的情怀”的悲伤。

“我”丢失了“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卖灶糖的老汉没等到我的长大已经死去……
2、主题思想的感伤
第一,农村姑娘的姑娘无奈境遇。

张洁:“人需要物质的获取, 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 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

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

百般无奈之下, 还得顺从地嫁出去, 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 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


第二,人世间至纯至善的童真情感的流失。

单纯的“我”想嫁给老汉的一个单纯而像糖果一样美好的梦,随着“我”的长大,终究是醒了,最后老汉也只是像那个一样遗失在记忆里了。

这是一种对童年的缅怀,对人性美的呼唤。

张洁:“几十年来, 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 不可驱逐, 使我感到惆怅和不安, 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 可惜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

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 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 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 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 去呼唤朴素、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师:好,以上是文中“喜”与“悲”的二元对立。

同学们还能找出其它的“二元对立”吗?
明确:1、丑与美二元对立(形丑而神美)。

文中将两个人物形象“美丑对立”,都是外形“丑”,而内心“美”。

小时候的“我”又馋又傻,长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卖灶糖老汉“象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闪着“长长的白发”。

可是,写“丑”是为了突现“美”,是为了突现“丑”小丫和“丑”老头畸形的躯体里,深藏着金子般的心,即至美的人性。

2、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如“趁着月光,姑娘们挎着篮子走在田间捡起一颗一颗麦穗,再换成钱,扯花布、绣花鞋,满怀着对于未来的美好幻想”这样一种理想的浪漫情怀。

等到真正嫁为人妇了,才发现现实并没有曾经幻想的那般好,“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3、环境的喜庆与现实的悲凉的二元对立
文中写到“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更是红得透亮。

……”用火红柿子的鲜艳色彩反衬出老汉死去的感伤,用喜庆的环境写出了童年退去,理想失落的悲哀。

(补充:小火红柿子的象征运用手法。

“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任风吹雨打依然傲然挺立。


四、课堂小结
至纯至真至善的人性美是令人向往的, 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写下了麦穗地里的悲与喜, 在感叹童年的离去与现实的失落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那不懈追求自己人生梦想的, 从未放弃的精神!这其实值得每一位同学去学习。

好了,这节课,我们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永葆童真!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设计,脉络结构清晰,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开展活动,第一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个主要从“我”与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情感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得出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的缅怀与追求。

第二个方面就是分析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即“二元对立”。

在作者笔下,文章的语言轻松有趣,人物形象具有喜感,描绘的画面也非常唯美,但是最后传达出的情感却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所
以我想让学生去理解体会,这种处处“二元对立”来加强表达效果的手法,甚至可以运用到他们自己的作文当中。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在探讨分析问题上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意见。

如果设计成两个课时,我觉得应该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