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一课时练新人教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 课逍遥游(一)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mínɡ) 尘埃(āi)
坳堂(ào) 抟扶摇(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
C.晦朔(shuò) 泠然(línɡ)
决起(jué) 宿舂粮(chōnɡ)
D.蟪蛄(huì) 榆枋(fānɡ)
蜩(tiáo) 数数然(shuò)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B.①夫列子御风而行②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C.①未有知其修者也②乃重修岳阳楼
D.①适百里者,宿舂粮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之积也不厚
B.之二虫又何知
C.甚矣,汝之不惠
D.定乎内外之分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翱翔蓬蒿之间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课外阅读】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⑧。
今夫犛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①瓠(hù):葫芦。
②瓠落:宽大的样子。
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pínɡ):浮。
澼(pí):在水中漂洗。
(kuànɡ):丝絮。
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⑦狸(lí):野猫。
狌(shēnɡ):黄鼠狼。
⑧罔:网。
罟:网的总称。
⑨犛(lí)牛:牦牛。
6.下列语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相同。
C.立之塗,匠人不顾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夭折。
7.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①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今子之言大而无用②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D.①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子善于“化无用为有用”思想的一组是( )
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⑤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9.下列对原文内容或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龟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
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是真的想当心理医生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
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达到什么程度,您自己才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各询师只能接触几百人,会不会觉得这个影响力小了一点儿?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您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
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
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
现在却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要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地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B.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想不通有些事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B.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了,就结束咨询。
D.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E. 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
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治疗的作用。
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掌握使用武器的技巧。
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就逐渐形成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徒手的以及运用石制、木制武器的技能,出现了攻防的种种姿式与动作。
原始时期人与人的争斗与武术萌芽关系更为紧密。
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均常常发生争斗。
这些人与人的战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战争,社会集团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武术的发展。
古代有关黄帝与炎帝发生战争以及黄帝平定蚩尤的一些传说,都是原始战争的反映。
特别是蚩尤成为古代非常英武的战神。
古代传说许多武器是他发明的。
如《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
”《述异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能人,人不能向。
”这表明到原始社会末期,原始武术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时期出现的许多武舞,既是战斗的演习,也是武艺的操练,表达原始人对力量的赞美。
这些武舞,也是原始击刺动作组合成简单套路的萌芽。
据《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败,终不降服;后禹率领军队表演手执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显示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雄壮的气概,使三苗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有删改)
1、哪些因素促使原始时期武术的萌芽?
2、简要概括原始末期的武术有“极大的发展”的特征。
3、“干戚舞”的出现具有哪些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
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
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
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
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
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
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
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
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
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
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
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
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
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
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
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超经济强制性法规可以控制商业。
B.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D.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列举了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C.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了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不强。
C.明代的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是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D.掌握不了货币的流通控制情况,但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明代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
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
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
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
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
监宿州酒。
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
..。
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
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
..必将充塞道路。
”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
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
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
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
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
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B.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C.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D.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
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
赭,赤褐色。
文中的赭衣即指赤褐色的衣服。
D.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
先,已故的。
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
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范百禄执法严,注重实际。
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
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
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2)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结合全词,试分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的作用。
2、词的下阕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试作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的态度是“_________”,“今之众人”的态度是“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_________”的诗句借用鲛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感,
(3)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既然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物质的生命延续到理想的长度,那么,_________,使这有限的生命历程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朴素的真理。
的确,
__________,那也就很不容易了。
很多人常常哀叹人生苦短,却不知道人生的长短并不是只以寿命来衡量的。
要知道,人的生命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才能从有限到无限,人生的内涵也才能从简单到丰富。
所以,____________,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有价值。
8.下面文段有多处逻辑问题,请参考示例的方式,就其中两处加以具体说明。
一提起糖尿病,中老年人都把吃主食与它联系起来,认为主食含糖量高,于是不敢吃或吃得很少,其实这是不对的。
经验证明,不吃或少吃主食,必然多吃零食,脂肪、蛋白质摄入量就会太多,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紊乱,长此以往,不仅会引发糖尿病,还会引发冠心病等诸多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正常进食主食,适当再搭配些粗粮。
示例:“中老年人都把……”句中的“都”范围扩大。
六、选择题
9.下列诗句中,哪两项蕴含的哲理最相近
A.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像雾像雨又像风,抑或雨后的七色彩虹,使人捉摸不定,很多事情不一定会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那样发展。
B.为了买一架钢琴,妻子结婚后就开始攒钱,如今,钢琴已经买回家了,闲暇时妻子会坐下来弹着玩玩,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