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逐字逐句讲论语(述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篇:述而篇
第65讲
请各位找到261页今天开始讲第七章述而篇。
先看第一段经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老彭这个人,古时候注解有的说是一个人,有的说是两个人。
多数考据是一个人,庄子考证是老子,彭是他一个人名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没有创作,只是把古代圣人的道叙述而已。
其实述也可以称为创作。
为什么呢?比如,周易是伏羲氏创作的,周文王周公做了注解。
后来孔子做了十篇文章,叫十翼,十翼可以说就是孔子的创作。
孔子这十篇文章,孔子研究后知道。
易经是有出世法,也有入世法。
春秋也是孔子做的。
在这里他讲述而不作,只是叙述前代,信而好古,信是相信古人的朴素的道,信古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做人,做学问。
他拿古人做比喻,他比照为老彭,窃是谦虚的话,为什么比照老彭呢?根据古人讲的老子在史记有记载,老子在周家做史官,他看到周家没办法来治理天下,所以他要出关。
当时官令叫尹喜,他看到老子要出关,他就把老子留下来让他讲一篇文史。
他就讲容成氏,古代传说不一样,说他是古代的一个臣子,说隶书是他创造的。
老子把容成氏的学术跟他说了,5000字,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以孔子说我不创作的,就像老彭一样叙述容成氏的思想。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
学习孔子,孔子说他述而不作,因为古时候只有圣人才能创造。
因为圣人能把事实看的通达,通透,一般人只能述而不作。
孔子已经是圣人他还很谦虚,认为是叙述,而不是创作。
绝不像许多人把抄来的都当成自己的创作。
这是我们古代的优良传统。
我们老师写了很多书,但他还是很谦虚的说没有创作。
真实的是自己写出来的才是创作。
这是我们学孔子这章经我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
下面,262页。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知之,这里讲的求学修道,用什么态度,孔子在这里就讲的很清楚,默而知之,就是把学的道理记在心中,第一句很重要,过去我们读书都要把书记在心里,背熟了,遇到问题,就能很快出现,特别是修道,随时要记在心里。
第二句学而不厌,厌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满足呢,因为天下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感到满足,所以古人都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俗话树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句,诲人不倦,孔子学的是君子儒,不是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知道就行,不必教化他人,君子儒自己学了还要教化别人的。
所以要诲人不倦。
不感觉疲倦。
孔子讲的君子儒,就像我们学佛的讲的行菩萨道是一个道理。
菩萨道跟声闻缘觉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自己解决好就行,菩萨不是如此,菩萨是上求下觉的,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默,学,悔,大家看看古代的注解很多了。
一个是郑康成的注解,人无忧事
于我,我独有之言。
朱熹讲言何者能与我焉,这三样我那样也办不到。
然后他加以评论,这三者还是在学的阶段,这是孔子谦虚又谦虚的讲法。
郑康成太夸张,朱熹又太谦虚了。
后来有人指出朱熹是不对的,因为孟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自己担当,所以就是说是自己,就没有朱熹所说的谦虚又谦虚是不对的,然而照郑康成说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实行学,诲,默是太自高自大了,所以他认为孔子只是努力实行这三者。
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也把经文讲的清楚了。
我们老师雪公的讲法他认为这章的重要的意思是让人学道,既然是学道,默而知之,默是寂的意思,知是明白的记在心理,寂是寂然不动的意思,是指本性是寂然不动的,知是心理要铭记不忘,佛家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啊,寂而常照就是孔子在易经的系辞传的讲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孔子讲的是太极,太极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本性。
由此看来,孔子讲的默而知之,就很不相同了。
学和教人都不离道,这一章书就是教人如何学道。
默而知之就是教人认识本性,然后学和教的都是道,就是明心见性,无论是自修化他都是一样,何有于我哉,雪公讲是全心在道而忘记自我。
前面讲的都有我,是不彻底的,孔子还执着于我,那就不是圣人了。
孔子就忘了自我,一切都在学道上,忘记了自我。
这是与外面不同的,只有学道才能得到这个道,才能了生死。
时间到了。
第66讲。
下面看264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一章经先看德之不修,德是先了解一下,德之前讲道。
道是志于道的道,道是指人人都有的本性,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然,本有的性,德也是本性,性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德是动了,是性的本体起作用了,就是动了心或动了念头了,不动的叫本性,动的叫德。
圣人的本性不管怎么动都是一致的,德是一片光明,圣人的本性起作用的话是明的。
普通人的本性一动就昏暗了,佛法叫无明。
研究哲学的话,就要研究人生,研究中国的道,人生这一生是我们这个人,在这之前我们对前生不知道。
其实我们之前是经过各道人如:或在天上,或鬼神道,人道的,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我们的第八识,我们的游魂到母亲的胎里,就进入人道了,但这之前我们在哪里,那一道里是不明白的,这必定要研究佛法和儒家才能明白。
我们在研究法华经,法华经你看大通智胜佛成佛弘法到灭度,从灭度算起,到现在,道释迦摩尼佛时,尘点劫,尘点劫解释是非常麻烦的,释迦摩尼佛也都尘点劫,尘点劫还有个开始的时候。
我们众生比尘点劫还要远,以来就有我们这个生命,不管我们的生命在那一道里,都有我们的生命。
原因就在于自己不觉悟自己有这个真主本性。
一旦
明了这个本性就不变就没有生死了。
就有观照了,但我们没有认识到寂而不照的这个本性,就起来昏德了,我们普通人起念头就是昏的,昏的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的一切都是为我,圣人是无我的,所以孔子叫人家学道就是把本有的明德发挥出来,孔子在这里讲,德之不修,不知道修这个明德,学之不讲,学术不讲,学术也是很可贵的,要先求学问,不研究经典,怎么明了自己的本性呢,就是现在研究的科学,也要研究,如果不讲学术,闻义不能徙,义就是明了道理的时候不能把不好的习气改为好的善良的习气,改到最后才能证道自己的本性。
思想上没有善恶才能去除了,最后连善的念头也不要,那就证道了。
要先学一个善人。
不善不能改,这是我忧愁的。
那你说照孔子的说法,就要修道,就要去自己的无明,就是去贪嗔迟慢之念,就是去自私自利的念头。
不能关起门来学道。
必定要到社会上看因果。
这才能正到道。
要见贤思齐,不善要赶快去改。
不如此,孔子就忧愁了。
如果我们现在要学儒家的话,不能学,不能讲学,不能义就要忧愁了。
就要记住德,光明的德,看天下事就能看清楚,世界走向,谁作恶都能清楚。
我们要深信因果,要按照这个道理,看一个人未来会走到那一道,圣人看清楚了就可以教化众生了。
我们也要学孔子起心动念都能要无私无我,根据因果的看法,就能看清楚世界,看清楚自己。
佛家家起或造业,就要及时反省,一念杀盗淫就会造业,这个罪恶是很重的。
一定要改。
现在在学校当老师,不能像过去要顺着学生,学生都有很多的恶习,我们一定要做好,教育。
这章经告诉我们怎么修德。
下面章: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是记载孔子的平常的生活的状况,燕居就是在家里休闲的时候,闲居的时候,子是孔子在家里闲居的时候,申申如也,说文解字说申,解释申从一直,由上而下,从臼就是两只手支撑自己的身体,保持自己的身体很直。
如就是好像那个样子。
夭夭如也,夭就好像身体稍微往前倾斜一点,就好像鞠躬那个样子差不多。
这两句话申申如也,是身体很正,夭夭如也,是稍微放松一些。
是说都可以,就是符合自然,身体自然安适。
孔子的生活并不是道学严肃的,他活的很自然很安适。
这是讲他燕居的时候。
下面,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早上的意思。
周公是圣人,周文王还不叫文王。
那时候,周文王是西部的一个伯。
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文王叫西伯昌,有些小人说西伯昌有问题,就把他囚禁到羑里,周文王就在监狱研究周易。
后来,周文王,周武王把夏朝的政权推翻了。
周公就建立了礼。
我们现在许多礼都是那时候传下来的,比如说同姓通婚等。
这些都是周公制作的,孔子呢是述而不作。
了解这个我们看,甚也,吾衰也。
就是我衰了,衰的很甚,就是很厉害。
为什么呢?
久也,我很久以来都不在梦见周公了。
孔安国的记载。
孔子老了,不能梦见周公。
在他年轻时候经常梦见周公。
由周公教化成王时候。
周公代理天子。
周公实行这个道。
孔子希望周公的道能够实行下去,孔子老了,春秋时代很难行的下去了,所以他感叹这个道是是很难实行下去了,他虽然这样说,但他还是心心念念在这个道上。
希望能够实行下去。
时间到了。
第67讲。
下面看经文这一章经四句话,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游于艺。
这一章经虽然只有四句话,可是,雪庐老人画了两张表来讲,这两张表,就先讲表,这两张表听过之后,或者看看文字的讲要。
先看第一张,上边标出的题目由体达用,用不离体。
下面就把体相用三者列出来了。
雪公开始就说,经文所讲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重要的字。
道德仁艺。
雪公说这章经自古以来没有这样讲法,他用两张表说明,就说只有雪公这样讲。
这四句话,可以说论语的四大纲要,就是五经也可以用这四句话。
懂得这四句话,你研究论语就知道讲到那一部分的。
研究本章你真正了解了志于道的道字,据于德的德字,依于仁的仁字,游于艺的艺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
然后说前面的志据依游也很重要。
然后我们看标题,体相用是佛家让人明白教三大方法。
佛法传入中国来,特别
是汉朝的佛法,有八宗,就是大乘佛教。
宗教两个字,宗是宗门,教是教理,宗是大彻大悟,研究教理就是用体相用来分析。
禅宗不是研究教理,他主要是观心,来明心见性。
研究教理也是要明心见性,就要从体相用来分析,体就是本体,性的本体,不是指心脏这个心,而是没有相了,真空体空相有,就出来相了,相有很多种,世界的万相了。
体真空了才能产生作用。
大乘是真空妙有。
因此,体与相都是内在的是看不到的,用时候才体现出来。
志于道,据于仁就是体相。
后面两个是用。
道是本体,德是相,仁义是发生作用。
佛法叫能所,能就是前面那四个字。
所就是道德仁艺。
前面四个字指的是我们心里的智慧。
所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
就拿道字讲志是我们的心志,用我们的心志来了解这个道。
先讲道,怎么讲法。
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率性就是顺着本性。
孟子讲,五帝顺之矣。
他们让天下不是凡夫众生能够做到的。
这都是本性在哪里起作用,这都是本性在哪里起作用。
性字是无为而安呢,无为就是不用躁动,不是做作,安安静静的在哪里起作用。
就是由本性安安静静的在哪里起作用。
就是道。
率性的率字,率是顺也,一切顺乎自己的本性,没有变化。
我们凡夫众生一起心动念就把本性变了,就起了私心,就污染了就变了,这里指率性不变叫做道。
再讲志字。
心之所之也,就是心去的地方。
心指的是心向。
心向往的地方。
所之呢,就是守住这个道,不要离开这个道,
就是率性的道,道就是性体。
就是本性不变,无为而安,安字就孔子在系辞传讲的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事。
寂照都是指的这个道,如果成为圣人这个寂照是清清楚楚的,圣人不为私心所遮盖。
尧舜为天下,孔子也不是为自己,所以就圣人方面来讲,起心动念都是寂照,没有污染。
我们凡夫众生就会有污染。
本来我们的心是光明的,但有私心就变成昏德,无明。
心之所之,守此而不离也。
在彻底的研究,道是无处不在的。
楞严经讲周天法界。
儒家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走到哪里都有道,不可离也。
可离非道也。
就是我们不能离开道,不起私心。
私心一起就离开这个道了,所以我们全部的心理都要在心性上面。
孔子讲的性是相近,习相远也,没有讲善恶。
所以六祖坛经讲不是善。
不是恶。
心性是不能起念头的善恶都不能讲。
就像我们的眼睛,灰尘我们受不了,但精玉磨成粉是好东西也是受不了的。
念佛是正功夫,做善事是住功夫。
但本性是没有善恶的。
本性这个道要默而知之,不用言语。
我们念佛知道,就是净念相继。
指的是念头。
拿我们现在念佛有发出声音的念,也有不发声的心念。
志于道这三个字,各位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志,你就知道用工夫了。
前面讲治国平天下,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明了这个道,全部在道上,就不是心死,而是身死。
身体是因缘所生的五蕴合和的这样一个身体,这个生命。
重要的是闻了道,道是没有生死的,那才能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
下面是据于德,德是什么呢?六书精蕴,这也是研究字的,直心为德,行道而得于心为德。
第68讲。
现在我们继续看这一章讲表。
前面讲志于道。
第二句就是据于德就是起了相了。
直心为德。
古代的德没有双立人。
直在篆字上面的十字,中间的四字是人的眼睛。
下面这一横是个隐藏的隐字,这里是指十目所视。
下面的心是指经得起十个人的眼睛看。
没有隐瞒,就是光明的,就是指的道本性,他起的相是光明磊落,没有阴暗。
行道而得于心为德。
圣人是直心。
而我们普通人起心动念有自私,就需要行道修养,就要保持这个直心,经得起十个人看。
就是培养直心。
就是心心念念要为天下人。
在心中有所得,道德的德就是心得的得。
中庸里面讲天道之谓性,率性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佛家叫行菩萨道。
儒家讲君子儒。
佛家叫自行化他。
我们当老师的在教书过程中,是自己行道,也要把这个道传到自己的学生那里。
修道之为教。
下面雪公解释的道体本静,是如如不动的。
一动的时候,道德都是空白的一点污染也没有,我们普通人一动念头感到不对,就要修,就是不要的东西,把他修理掉。
一动行修。
怎么行修你,据是杖持也。
一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衰了,但不是病,就是没有什么力气身体衰弱了,就需要一个拐杖了。
到了60岁就可以著拐
杖了。
到了70岁就可以在国可以著拐杖。
80以后古时候如果朝廷,就可以著拐杖。
拐杖的作用就是支持的意思。
失持则轻。
我现在走路,要扶着腿,就是要上身直。
不持着就不正了。
所以据于德就是时时依靠这个德走的正。
动需醒觉。
不失其正。
就是德了。
就在于人们的内心。
后面马鸣菩萨讲的详细。
我们知道德了,我们就拿学佛念佛懂得道理的时候,依照据于德,德如果不正的话,赶快把他调整过来。
我们念佛时阿弥陀佛就要净念相继,我们平时工作生活时也要了解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念着念着这个念头跑了,要赶快把他拉回来。
平时不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人群里,在公共场合里,你不能出声念佛了,工作要放在工作上,你做正当的事情,心也是正的。
这个以外我们学道的人,穿衣吃饭是就是穿衣吃饭,有些人在穿衣吃饭时也在哪里打妄想。
在空闲的时候,一般人起的就是杂念,妄念。
不能让杂念起来,我们念佛的人在空闲的时候,佛号就起来了。
虽然没有出声念啊,默念,就是孔子讲的默而知之。
这样的自然就是净念相济了。
我们学据于德这一讲,懂得怎么叫净念相继。
就把握住要领了。
下面讲依于仁,就是用了,用分为总体的用和分别的用。
说文解字,仁是亲也,从人二。
对的人很亲切,很亲密。
造字从人二,意思就是广雅里面解释竹子从竹二。
竺是厚的意思。
为什么是厚的意思呢?雪公加的暗语。
二是加厚的意思。
就是两个加起来就要厚起来。
竹子如此,用在人上,就是两个人很接近,就是很亲切的意思。
我们人都有家庭,在外面有领导有朋友。
但在家里有父母家人就很亲了,亲亲为大。
你不能光在物质上给予父母,要经常回来看看父母。
所以竹二就是厚,人二就是亲,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拿亲字待对方,你才有人情味。
你要对人关心,机关里的人都有互相关心,朋友也要如此。
这是仁。
待人要亲切要厚道,不能刻薄。
那么依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雪公认为依者因也,老子道德经讲的祸兮福有所倚啊,祸是从福哪里起来的,由之所起的。
比如一个人想富,不外乎想发大财,做大官。
但想实现就要会种因,佛家讲先种福田。
所以老子讲祸兮福所倚。
为什么呢,比如有些人发了大财,就要请客,吃大餐,生猛海鲜杀了很多生命。
倚当因字讲,就是因于仁,我们做了大官就要做有利于人们的事情,那就是培养了福报。
发了大财,你可以救济天下人,你可以帮助贫困人。
有很多的病人和贫困的人,你就是在培养福报。
我们既没有发财也没有当大官,我们用我们的技术来增加福报。
这是总则。
后面就是游于艺。
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69讲
273页。
还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两张讲表,讲的很细。
这个讲法没有人这样讲法。
这四句话就是论语里面的纲要。
我们研究论语不论哪一张都是在体上
或是相上或者是在用上讲。
前面已经讲了前面三句话了。
最后一句是游于艺了。
我们先看题目是由体达用,道不离体。
体是我们人人都有的真主本性。
相是德,用是有相才有用。
易经的体是太极,太极是空的但他有妙有。
真空起作用,就从妙有里产出来的。
只不过我们凡夫众生看不到。
这是体,必定要由太极生了两仪,就是分了阴阳才能看出来。
那么我们讲的游于艺啊。
艺是根据古时候用汇,艺是才能,也是术的意思。
这里讲的是仁术也。
我们在世界学任何艺术、技术前面都有加一个仁字。
古时候的艺有六种。
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我们现在都有相应的科目。
出来这六艺。
雪公又把大学的八个条目这都是艺。
游字怎么讲呢,在尔雅里讲,游是泳也,游当泳字讲,泳也当游字讲。
这是转注。
在尔雅里是解释水的,就是在水里潜行叫做泳。
这就是说,好的游泳的人不仅在水面上能浮起来,而且能够潜行到水底。
就是深入沉潜之意。
游就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是能够四处漂浮,这是游。
这是代表我们学艺要多学几种,只要我们有能力就要多学。
潜行的意思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要学到家,学的很深入。
很透彻。
游两个意思。
一个是要多学些技术,另一个就是要学到家。
为什么要用到艺这一方面,我们学道要明了我们的本性是没有生老病死的,儒家的学术。
孔子叫他的学生学君子儒,不能学小人儒。
跟佛家讲的菩萨道是一样的,既然我们要学君子儒,一方面我们要明了自己的心性。
另一方
面我们只有学深入学,有能力了,我们才能教化他人。
才能帮助他人。
儒家的学术名词来解释的。
后面是用佛家的学术名词比照的研究。
我们就知道,儒家和佛家的是一回事。
绝不像唐宋时期,把儒家和佛家分开了看,其实他们不了解儒家讲的道和佛家讲的真主本性是一个事。
这就把儒佛圆融在一起。
叫我们自己从现在把孔子原来的意思研究清楚,再回头看唐宋就会发现他们有成见。
下面我们看看讲表。
前面讲道,讲德,讲仁,讲艺。
虽然我们现在把各种学术都包含在艺中。
不同之处是由体起了现象。
而且这个相与体是不能分离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买的奶粉有毒。
就是加了有毒物质。
这就是有艺没有仁。
孟子讲有术没有仁,所以一切学术要有仁来起作用,是仁术。
就像雪公说的道是在地下的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是树干树叶,如果根坏了,那么其他都没有用了。
现在自然科学分类很细,但现在的问题是忽略了根本,学生学习都是为了利益,为了自私的利益。
比如学法律是为了主持正义,但教育时没有讲这个根本,就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他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其他学术一样,用出来就用坏了。
这里讲的无论是哪个艺,都是依于仁的,是个总根。
游于艺是树叶,是要从根上发出来的,是根干互相滋润。
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根干互相滋润的。
我们所学的艺术,都是对仁有用的。
论语里雍也篇,也说过博施于民,救济他们是不是仁呢?孔子告诉他博施于民,你
只用财力来救济是很难办得到。
财富救济是有限的,你个人的财富怎么样的富裕都是有限的,真正对仁有好处的是拿仁来教化他,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比你用财富施舍要强得多。
怎么样教化呢,孔子说子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各位学佛的知道,你拿大千世界的宝物的东西施舍给人,还不如那金刚经的四句话给人,开发人的智慧,那个功德要大得多。
所以孔子就教他的学生。
孟子也讲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都是仁,这也并不是都要用财物来救济。
礼记的大学篇讲的在亲民。
亲民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在大学里面讲,从天子到普通人都是以修身为本,然后往外推展。
就是亲民。
古时候就拿政治来讲,政治是最有效的推展,这就是亲民。
明德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修身。
今日之下我们不一定做政治,不管哪一行都可以做到游于艺。
都可以做到修身亲民。
就讲到这里,时间到了。
第70讲。
艺是有六艺,包括我们现在社会上学校里所讲的各种学术和艺术。
这些术是不能离开仁的,仁是据于德的,德是从道里面出来的,刚才比喻,道是树根。
我们看开头道是体,体是人人都有的本体。
道就是本心。
这个本心是寂照瞻然。
寂照是在本体不动时候是安安静静的照虽然本体不动,但他有照明的作用。
一般人认为这是佛家的名词,实际上孔子就这么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不动就会起来观照了。
所以感而遂通就是寂照的照字。
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本性来看待事物就能看明白了。
我们凡人找真相,实际我们找不到真相。
只有从本性出来把世界生生灭灭的事情看得起清楚才行。
所以我们要学寂照,瞻然就是清清楚楚的。
我们普通人还不到这个寂照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人很可怜。
一个人有财富,有地位,总归会死的。
普通人每天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而辛苦。
不但佛家说是假象,儒家也说明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