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语文中考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新乡市语文中考自测试卷及答
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荤腥(hūn)荫庇(yìn)亵渎(xiè dú)恪尽职守(kè)
B. 旁骛(wù)谀词(yú)嗤笑(chī)恃才放旷(shì)
C. 骈进(pián)佝偻(lóu)拮据(jié jū)吹毛求疵(cī)
D. 襁褓(qiǎng)栈桥(zhàn)睿智(ruì)强聒不舍(gu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A项中“荫庇”的“荫”应读“yìn”,但在此处作为名词“树荫”的引申义,应读“yìn”的阴平声,即“yīn”;C项中“佝偻”的“偻”应读“lóu”,但此处作为形容词,表示身体弯曲不直,应读“lǚ”;D 项中“襁褓”的“襁”应读“qiǎng”,但此处为名词,表示包裹婴儿的被子,应读“qiǎng”的阳平声,即“qiáng”。

故只有B项全部正确。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B. 春天的河南,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

C. 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认真改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A项中“能否”是两面词,而“是……必要条件”只表达了一面,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B项中主宾搭配不当,“河南”是地点名词,而“季节”是时间名词,应将“河南”与“春天”互换位置;D 项中缺少主语,由于介词“在……中”和“使”的连用,导致句子主语缺失,应删去其中一个词。

故只有C项没有语病。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词上片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下片由祖国河山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的抱负。

B.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作者是梁启超,这篇演讲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C.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第十六回,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主要讲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故事。

D.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小说主要刻画了范进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C项中《智取生辰纲》确实选自《水浒》,但《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与罗贯中合作编著的,并非只有施耐庵一人。

故C项表述有误,A、B、D三项均正确。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一丝不苟,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听到这个好消息,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似的。

C. 我们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把事情办好。

D. 春天的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真是美不胜收。

答案:B
解析:B项中“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故错误。

A项“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使用正确;C项“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使用正确;D项“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B.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C.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英雄的报告。

D. 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答案:A
解析:A项无语病;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C项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搭配,应删去“和倾听着”;D项搭配不当,“树立”与“勇气”不搭配,应将“勇气”改为“信心”。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C.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而非“从战国到五代”。

A、B、C三项表述均正确。

7、请填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海内存知己, ______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天涯若比邻
(2)______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
(3)山重水复疑无路, ______ 。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4)无可奈何花落去, ______ 。

(晏殊《浣溪沙》)
答案:似曾相识燕归来
(5)______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答案:会当凌绝顶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能力。

(1)此句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句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邻居一般。

(2)此句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原句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此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原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诗人在山重水复之间迷路后,突然看到前方有村庄的景象,寓意着在困境中总会找到出路。

(4)此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原句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5)此句出自杜甫的《望岳》,原句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登上泰山后的豪情壮志,以及俯瞰群山、一览无余的壮观景象。

二、现代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文章:
题目:《故乡的槐花》
春末夏初,是槐花盛开的季节。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故乡的那些槐树,以及那些随风摇曳、香气四溢的槐花。

我的故乡坐落在豫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子的四周环绕着一片片翠绿的槐树林。

这些槐树,有的粗壮如柱,需数人合抱;有的则纤细苗条,宛如少女。

每到春天,它们便不约而同地绽放出洁白的花朵,将整个村庄装扮得如诗如画。

槐花虽小,但香气袭人。

每当微风拂过,那淡淡的清香便弥漫在整个村庄,让人心旷神怡。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常常跑到槐树林里,爬上高高的槐树,摘下那一串串
晶莹剔透的槐花,放在鼻尖轻轻嗅着,那份清新与甘甜,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除了赏花,我们还喜欢用槐花做各种美食。

奶奶是村里做槐花饼的高手。

她将采摘来的槐花洗净,拌上适量的面粉和糖,然后放在锅里煎熟。

出锅后的槐花饼,金黄酥脆,香甜可口,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佳肴之一。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了故乡,来到城市生活。

城市的喧嚣与繁忙让我渐渐忘记了那些关于槐花的记忆。

直到有一天,我在街头偶遇一位卖槐花糕的老人,那熟悉的香味瞬间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回到故乡,再次置身于那片槐树林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那些关于槐花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让我感慨万千。

我意识到,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槐花都将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小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提到“春末夏初,是槐花盛开的季节”?请简要分析。

答案:开头提到“春末夏初,是槐花盛开的季节”,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故乡槐花的回忆和描述。

这一季节的设定,不仅为文章营造了一个美丽的背景,也勾起了作者对故乡和槐花的深深思念,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槐花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槐花在文章中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它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次,槐花象征着故乡的美丽和童年的欢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最后,槐花还通过其独特的香气和美味,激发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3、文章结尾说“我意识到,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槐花都将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槐花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在作者看来,故乡的槐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或一种美食的象征,更是他童年记忆和故乡情感的载体。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忘记那些关于槐花的点点滴滴,因为那些记忆和情感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永远的牵挂。

第二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标题:书香新乡,文化之韵
新乡,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更在岁月的长河中孕育了独特的语文魅力。

漫步在新乡的大街小巷,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响历史的回音,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文化的印记。

走进新乡的校园,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穿透薄雾,那是学生们在晨读,他们或吟诵古诗,或朗读现代散文,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

课堂上,老师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着课文,引导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智慧。

新乡的语文中考,更是对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一次集中展示。

试卷上,既有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也有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全面考察。

考生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还需要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阅读文章:
《新乡老街的记忆》
新乡的老街,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条充满岁月痕迹的街道,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无数新乡人的记忆。

老街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古老的木门,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夏日里,老槐树下的阴凉成了我们嬉戏的乐园;冬日里,则围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老街上的那些小店。

有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果实串在竹签上,晶莹剔透,酸甜可口;有卖手工面的,热气腾腾的面条,搭配上鲜美的汤料,让人回味无穷;还有卖旧书的,那些泛黄的书页上,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如今,虽然老街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份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每当想起它,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因为我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永远不会改变。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在新乡老街度过的美好时光,描述了老街的环境、小店以及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老街和文化的怀念与热爱。

2、文中画线句子“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街两旁的墙壁和木门赋予了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永远不会改变”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都是永恒不变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希望。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
和传承文化,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古诗文阅读(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8分,共16分)
第一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芳草鲜美()
•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答案
1、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的样子。

3、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生活幸福、民风淳朴、与世隔绝的地方。

第二题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连月不开开:________
(2)薄暮冥冥薄:________
答案:(1)开:放晴。

(2)薄:迫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1)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2)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选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洞庭湖 ________ 的景色,并抒发了迁客骚人 ________
的愉悦心情。

答案:春光明媚(或:晴朗明丽);宠辱偕忘(或:心旷神怡)。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至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忽听得一声响亮,云雾缭绕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直扑行者。

说时迟,那时快,行者纵身一跃,抡起金箍棒,劈头就打。

那猛虎躲闪不及,被行者一棒打得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原来这虎是南极仙翁的坐骑,因私自下界为妖,被行者打死,现了原形。

南极仙翁闻讯赶来,向行者求情,行者念及上天有好生之德,便放了那虎一马,只将其魂魄打入了轮回。

这一路上,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他们的事迹传遍了四海八荒,成为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

1.选段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 。

答案:《西游记》;吴承恩
2.请简要概括选段中“行者打死猛虎”的情节。

答案:唐僧师徒行至高山前,遇到一只斑斓猛虎扑来,行者(孙悟空)纵身一跃,抡起金箍棒,劈头就打,将猛虎打死。

后发现这虎是南极仙翁的坐骑,因私自下界为妖,被行者打死,现了原形。

南极仙翁求情后,行者放了其魂魄一马。

3.结合选段,分析唐僧师徒最终能取得真经的原因。

答案:唐僧师徒之所以能取得真经,原因有三:一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二是他们师徒四人各有本领,能够互补互助,共同面对困难;三是他们心怀慈悲,即便面对敌人也留有余地,如行者最终放了南极仙翁坐骑的魂魄一马,体现了他们的善良与宽容。

正是这些品质,帮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真经。

五、写作题(50分)
题目:《成长路上的那盏灯》。

要求:
1.请以“成长路上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3.表达真情实感,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示例:
成长路上的那盏灯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挑战与困惑,而在我心中,有那么一盏灯,它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温暖与力量,那就是母亲的关爱与教诲。

记得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即将
到来的考试,心情烦躁不已。

一道道难题如同拦路虎,让我寸步难行。

我一次次地尝试解答,却又一次次地失败,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我淹没。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母亲轻轻地推门而入,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将牛奶放在我的书桌上,然后坐在我身旁,用那双温柔的眼睛看着我。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眼中的坚定与鼓励,那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勇气。

“孩子,遇到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轻言放弃。

”母亲轻声说道,“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只要你坚持不懈,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母亲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瞬间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

我重新振作起来,拿起笔,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

虽然过程中依然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我不再畏惧,因为我知道,有母亲的爱与支持作为后盾,我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最终,我顺利通过了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我拿着成绩单给母亲看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她就像是我成长路上的那盏灯,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
这篇作文以“成长路上的那盏灯”为题,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开头通过描绘一个具体的场景——风雨交加的夜晚和堆积如山的作业,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为后文的转折做铺垫。

接着,通过母亲的出现和话语,巧妙地引出主题,即母亲是“我”成长路上的那盏灯。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注重细节描写,如母
亲的眼神、话语、动作等,都生动地展现了母爱的温暖与力量。

最后,通过“我”的努力和成功,进一步强调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整篇文章情感丰富,主题鲜明,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