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题(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知识网络
识记重要作家时代作品及名句名篇。
重要作家作品是指在文坛上广有影响的、有名气的作家和作品。
具体包括:(1)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及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2)熟记课本中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的作家作品;(3)了解一些课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国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和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4)了解古代重要作家的名、字、号、时代、代表作及集子名称;(5)了解现当代有影响作家的代表作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二是原则,三是方法。
(1)译文标准:信、达、雅。
①信:忠实于原文,不曲解、不增删。
②达:译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③雅:有文采,语气和风格与原文相契合。
(2)翻译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
词语翻译讲究字词落实,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无遗漏、无增添,句子结构体现古文特点又照顾现代习惯,直译是古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无法直译或直译有困难的情况下,翻译原文词语,处理原文句子结构,不拘泥于死扣字句而着眼于句意准确即可。
(3)翻译方法:留、省、调、换、添。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根据题目的要求,确认筛选的角度,浏览有关内容,把握大意,然后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提炼所需要的信息。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也就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点),然后再罗列具体材料,要求从中筛选。
(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析。
(3)理解语句间的语法逻辑关系。
这种题型需要筛选和提取的信息比较隐蔽,且往往和对文意的把握密切相关。
从文中筛选并提取信息,需要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内容上。
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要弄清楚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有哪些论据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有时直露,有时含蓄;有时集中,有时分散。
要准确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判,需要在全面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以下方法:
(1)文中筛选法: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
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人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3)排除干扰法:试题设计的干扰一般有:①夸大事实,导致谬误;②偷换概念,混淆是非;③正误夹杂,以假乱真。
解答时,只要紧抓原文,认清题目要求,分辨干扰形式,就能准确筛选。
●范题精讲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解析:“资”应译为“资助”“帮助”。
答案: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A项,及:等到;B项,为:替;C项,乃:①竟然,②才;D项,之:的。
答案:C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清俭操守”是指清廉节俭有节操。
①写吴隐之对亲友的乐善好施,③写吴隐之初至广州对自己的一种警醒,④写有人饮用此贪泉水会贪污受贿,以上三项与吴隐之清廉节俭无关,故含有①③④之一者应予以排除。
②中的“无被”“披絮”,⑤中的“不易”,⑥中的“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均能体现其“清俭节操”。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
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
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解析:A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尚未做吏部尚书,且告诫韩康伯的是“你如果能做吏部尚书,应当举荐吴隐之”,所以A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A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答案:(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重点词:裁、悉、绩、纺。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重点词:虽、逮、洁敬、替。
)
●试题详解
第五单元(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置办,配备)②夫差与之成.而去之(成功)③失其所与.,不知(同)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⑤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聪明)⑥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渐渐)⑦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作为边邑)
A.①④⑤⑥⑦
B.①④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
D.②③④⑥⑧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②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中的“成”应解释为“达成协议”;第③句,“失其所与”中的“与”应解释为“结交,亲附”;第⑤句,“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中的“贤”应解释为“胜过,超过”。
答案:B
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⑥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⑧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C.①②⑧/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⑥/⑦
解析:此题考查古汉语词语的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
第①句中的“军”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有“驻军”的意思;第②句中的“封”字,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使……成为疆界”的意思;第③句中的“阙”字,属于使动用法,有“侵损、削减”的意思;第④句中的“奇”,属于意动用法,有“对……感到惊奇”的意思;第⑤句中的“闻”字,属于使动用法,有“让……听到”的意思;第⑥句中的“继”字,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有“继承人、后嗣”的意思;第⑦句中的“面”字,属于名词作状语,有“当面”的意思;第⑧句中的“质”,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做人质”的意思。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恣君之所使之
失其所与,不知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乃流亡于彘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夜缒而出,见秦伯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A项,“耆”通“嗜”,喜爱;“孰”通“熟”,仔细;“共”通“供”,供给。
B项,“奉”通“俸”,俸禄;“知”通“智”,明智。
C项,“已”通“矣”,句末语气词;“帅”通“率”,率领。
D项,“说”通“悦”,高兴。
答案:A
4.对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其①吾其.还也②其.有不敢尽力者乎
之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第①句中的“其”字,表示希望语气,有“还是”的意思;第②句中的“其”字,表示反诘语气,有“难道”的意思;第③句中的“之”字,用在句子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以不译;第④句中的“之”字,是结构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答案:D
5.下列各组词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朝.济而夕设版焉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C.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①果行,国人皆劝.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第①句中的“朝”字,是名词,可译为“早晨”,第②句中的“朝”字,是动词,可译为“朝拜”;B项,第①句中的“耻”字,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感到羞耻”,第②句中的“耻”字,是形容词,可译为“羞耻”;C项,第①②两句中的“亡”字,都是动词,可译为“灭亡”;D项,第①句中的“劝”字,是动词,可译为“劝勉、鼓励”,第②句中的“劝”字,是动词,可译为“劝说”。
答案:C
6.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不吾知也
B.国之孺子之游者
C.四方之士来者
D.爪牙之利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能力。
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A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7.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C项中的“济”应作“渡河”解,根据上下文可判断“朝济”为“早晨渡过黄河”。
答案:C
8.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题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
的“之”作助词“的”讲,选项中A、B两项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D
9.下列加点的词与“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雩
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C.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
D项中的“日”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中加点的词均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
10.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所述内容是烛之武用历史上晋国不守信用来劝说秦伯;B项所述内容是烛之武用郑国灭亡对秦晋谁更有利的角度来劝说秦伯;D项所述内容是烛之武从将来晋国要扩充领土必然侵占秦国的土地的角度来劝说秦伯;C项所述内容是郑国现在所处的形势,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的理由。
答案:C
第Ⅱ卷(共70分)
三、(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此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王维诗作诗画结合的特点。
答案:(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闲适恬静。
四、(2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每小题2分)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
恣君之所使之。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齐兵乃出。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独
..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
B.而挟重器
...多也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
C.封之以膏腴
..之地膏腴:肥沃。
D.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约车百乘:大约一百辆车子。
解析:D项“约车百乘”意为“准备了一百辆车子”。
答案:D
13.对下面每组中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及”相同,两个“微”也相同
B.两个“及”不同,两个“微”也不同
C.两个“及”相同,两个“微”不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微”相同
解析:及:①延及;②如、趁。
微:③不;④没有。
答案:B
1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尊”字不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尊”字相同
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尊”字也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尊”字也不同
解析:为:①读“wéi”,成为;②读“wèi”,替。
尊:③尊贵;④使……尊贵。
答案:D
15.你认为触龙的哪句话最能打动赵太后,使她答应送长安君“质于齐”?
解析:赵太后考虑到自己死后,长安君如何安身。
这一点最能打动她。
答案: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6.触龙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持什么观点?
解析:触龙拐弯抹角说的一点就是要为儿女的长远着眼。
答案:父母要为子女“计深远”。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每小题2分)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
八年,赐爵关内侯。
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
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奋年已
五十,惟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后汉书》卷三十一)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时天下扰乱
..,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
..羌胡
C.奋力行清洁
..,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
解析:句中的“退却”古今都指畏难后退;其余三项,“扰乱”,现在有搅拌,使混乱不堪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政局不稳,纷扰混乱;“通货”,现在指货币,在文中指通商贸易,做买卖;“清洁”,现在指没有尘土污垢,在文中指清正廉洁。
答案:D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B项中两个“既”字,都是副词,相当于“已经”“……之后”。
其余三项,A项前一个“相”字,在这里都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后一个表“互相”。
C项两个“而”字,前一个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者不译;后一个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
D项的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译为“把……”;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答案:B
19.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解析:D项句中省略的是“孔奋”。
答案:D
20.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①句是说其他到这里来做官的人,与孔奋无关;④句是当地百姓的行为;⑥句表彰的是他守城的功绩,而非廉洁。
答案:C
2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
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
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解析:A.“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是说他年轻时跟刘歆学习《左传》,不是给刘歆讲授。
答案:A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解析:“见敬重”应该译为“被敬重”,“拜太守”应该译为“被拜为太守”,“改操”应译为“改变自己的操守”。
答案: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向他学习)的。
五、(4分,每小题2分)
23.用“我”字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那幅山水画,据说出自名家之手,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它的“名气”我始终品味不出来。
答案:我对那幅据说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山水画,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始终品味不出它的名气来。
24.关系复杂的长句,语意往往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1)、(2)两题。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出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2)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
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坚定的立场。
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作出惊人的让步。
六、(40分)
2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鸟,能飞行几万里,越过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
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简单的树枝!
如果小鸟在嘴里衔的不是树枝,而是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的物品,小鸟将怎样?
如果一味地苛求成功的条件,再好的条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成功就是在没有条件中创造的,就像小鸟,靠一小截树枝立足、生存和飞翔。
请以“成功和条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
提示:从话题中小鸟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小鸟的成功在于不苛求任何条件。
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两个假设句可以看出,材料的要求是分析成功与条件的关系,偏重于成功与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个角度。
人的一生飞越的又是怎样宽广的一个海洋呢?在飞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一截树枝呢?这截树枝是知识点吗?不是。
是文凭或学历吗?也不是。
是分数吗?更不是。
这些东西能让他们飞一段,却飞不了太久。
在我的心中,那截树枝应当是一种乐观进取永不放弃的心态,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