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RCM那些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RCM那些事
说明:本文是对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一个科普性的介绍文章,主要介绍其产生背景、进化历史和七步法基本流程,力图正本清源,提供RCM的指导标准。

目录
一、什么是RCM?
二、RCM的产生历史
三、RCM的理念核心
四、RCM七步法基本流程
一、什么是RCM?
这些年RCM这个词越来越得到关注,但是这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说法其实很多,也不大一样。

这个词原文是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顾名思义,就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光看这个名称,解释起来可就太宽泛了,和可靠性搭边的都可以往这个词上靠。

实际上,很多培训机构包括论文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把很多衍生的臆想的东西都扣了一顶RCM的帽子,感觉立马有点高大上的感觉。

其实人家阿Q就是骂了句脏话而已,除了解读了人性,社会,有人都能解读到太空宇宙去了。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呢, RCM是一套使设备或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流程。

是不是听起来不像人话,或者说这也太虚了。

好在人家紧跟着说了一句,具体流程定义参见SAE JA1011。

把球踢给了标准,但至少指明了方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标准仔细学习一下。

我们今天还是慢慢从历史说起吧。

二、RCM的产生历史
这话得先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说起。

那时候美国航空管理局(FAA)和一些商业航空公司针对波音747展开了一些维修理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预防性维护的研究。

到了大约1965年的时候,有了一些发现,研究表明复杂设备的定周期大修对设备的可靠性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或者说作用很小。

如果你是干这一行的,你会知道这个成果其实挺吓人的。

因为到今天为止,大部分设备都还是执行定周期
大修管理制度。

而且就是象Solar或GE这样的大牛公司们,他们目前给客户推荐的也还是定周期大修的管理计划。

具体原因咱就不细聊了,还是说RCM的事。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在1967到1968年间,一些航空公司和制造企业组成了一个维修指导委员会(MSG)并发布了他们的第一代指导手册 MSG-1:《维修评估和程序制定手册》,并开始在波音747上实践应用。

到了1970年,又将这个手册升级到了二代(MSG-2)。

到了1975年,有个大佬开始应用这套指导手册了,这就是美国海军航空司令部(NAVAIR),他们开始在海军的飞机上开始应用实践了。

时间到了1978年,美国国防部主导的一份报告问世,这份报告的名称叫“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这才绕到我们要谈的RCM上。

这份报告在MSG-2基础上提出了更加优化的指导意见。

主导这份报告的两位大牛,他们分别是Stanley Nowlan和 Howard Heap。

这份报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1980年,美国军方直接出版了《现场设备应用RCM的指导》,紧接着在1981年,国防部又发表了MIL-HDBK-266《在海军飞机,武器系统和支持设备上应用RCM》,开始主推RCM理念。

1983年,MSG-3更新问世。

1985年,美国空军也开始不甘落后了,发布了MIL-STD-1843,《对飞机,引擎和设备的RCM需求标准》。

1986年,美国海军航空司令部又发布了MIL-STD-2173 《海军飞机,武器系统和支持设备的RCM需求标准》
后来,美国海岸警备队也坐不住了,开始加入到这个阵营。

发布了CGTO PG-85-00-30 《RCM在航空工程中的应用指导》。

渐渐地, RCM在航空,核能,太空领域有了非常成功的应用。

到了1990年,一位英国大神叫John Moubray,出版了《RCM II》。

这本书现在基本被奉为了RCM的教科书并在1997年再版。

然后美国自动机工程师协会(原为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发布了两个标准,就是JA1011-《RCM评估标准》和JA1012-《RCM标准应用指导》。

当然,还有IEC也出版了60300-3-11的标准(Application Guide- 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小的认为,这四个文献可以作为RCM的正本清源,其他一切都是附庸风雅的粉丝或爱好者。

三、RCM的理念核心
还是说回1965年美国航空管理局(FAA)主导的那个研究。

最后的研究成果表明,复杂设备的定周期大修对设备的可靠性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或者说作用很小。

这其实挺颠覆很多人甚至很多公司的理解的。

之前的设备维护理念基本都还是定期的预防性维护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其中,大修是预防性维护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对主要部件进行拆解,翻新,甚至更换等。

然而各种统计数据表明,在多数情况下,大修周期的变化没有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起明显的变化。

最初的大修周期设定也不是完全按照分析的结果来设定的。

高额的大修费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回报很小。

那么引起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他们也做了一些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
1.许多设备的故障模式不支持定期大修的这种逻辑,说白了就是很多设备
的故障没有明确的周期性。

也就是很难找到准确的预防故障的时间点。

2.由于大修中拆解安装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而导致了设备在大修
后有设备故障高发的现象。

定期大修这种理念其实是针对那些特定的故障类型模式,特别是人们常说的澡盆曲线模式或者故障几率随时间或使用频次明显正比增加的故障模式。

下面的设备故障模式图其实是典型的大修理念的假想模式,大修就是在设备故障高发以前,将故障扼杀在摇篮里。

大修时间




时间
但实际上,设备的故障模式是遵循上述的时间曲线吗?包括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和美国海军在内的三家机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发觉满不是那回事。

三家的研究汇总来看,采用大修模式对设备有潜在益处的只占 8%~23%,而对剩下的是没有帮助的。

感觉一下打脸了,特别是我们很多还在努力坚持大修模式的兄弟们。

这其实是为什么要让推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而不是以时间或频次为基准的核心理念。

四、RCM的起步法基本流程
其实美国人头脑比较简单,理解不了什么天地阴阳五行八卦,所以根本没有很多机构和专家炒的那么高大上。

RCM其实就是顺序回答七个问题。

这就是常说的RCM七步法。

七个问题回答完了,RCM流程就走完了。

下面我们简述一下这七个问题:
1.设备功能—此设备应该具有什么功能,如何用性能指标来表示?
2.功能故障—在什么情况下,此设备无法达到上述功能?
3.故障模式—对于每一种功能故障,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4.故障表现—当故障发生时,会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5.故障后果—故障发生后,会有什么后果?
6.预防模式—有什么方法可以预测或者预防故障的发生?
7.缺省任务—如果没有适合的预防性措施的情况下能做什么?
各位看官可以看到,这七个问题是一环套一环的,而且还是树状发散的。

一般来讲,设备功能都是一个(当然也会有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

但是即使一种功能,对应的功能故障也可以有很多种,每种故障也会对应出多种原因。

针对每一种故障原因,也会有多种的预防模式和方法。

所以最后这个RCM的结果出来,就是一张树状的分析图表。

当然,现在市面上做RCM培训的比较多,其实弄懂了这七个问题,都可以做。

没钱的用Excel弄个模板,有钱的可以买个专门的软件,其实区别都不大。

真正的区别在于回答这七个问题的人到底是不是了解设备,能不能回答准确,尤其是定性定量的回答这些问题。

你找个炒菜的回答压缩机的问题,再牛的软件也不成。

有关RCM的做法、模板和技巧,咱有时间再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