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东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东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8高三下·安达开学考) 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
(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
众所周知,________。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________。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
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1)
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B . 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C . 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D . 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
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 . 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 .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 . 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 . “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 . 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 . 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3. (2分) (2017高三下·陕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
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
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
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
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
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 . 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C . 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D .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2)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3)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4. (12分) (2015高二上·阜新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
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
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
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
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
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
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
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
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
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
谢谢。
我走了。
”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
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与不满。
B .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 .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
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D . 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
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为纪念与胡笛的友情。
E . “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2)
石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作者写胡笛这个人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一上·绥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
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
至卫尉丞,上其文,乃赐第,擢盐铁判官。
陕西铸康定大铜钱,颛曰:“坏五为一,以一当十,恐犯者众。
”卒如其言。
夏人纳款,遣使要请十一事,甚者欲去臣称男。
颛押伴,一切晓以义,辞折而去。
又再遣使来欲自买卖,且通青盐,增岁赐。
诏许置榷场,其议多颛所发。
出为京西转运使,奏计京师。
元昊为下所杀,遣杨守素来告哀。
守素,乃始为元昊谋不称臣、纳赐节者也,仁宗记尝屈其使者,复使押伴。
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为谅祚①册礼使,采摭西夏风物、山川、道里、出入攻取之要,为《治戎精要》三篇上之。
进直史馆,迁河东转运使。
帝尝以禁帑金帛赐河北,亦欲与河东。
颛辞曰:“受委制财用,而先有求,不敢。
”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未尝以胥吏自随,人安其政。
侬贼②犯岭外,以知潭州。
宣抚司以宣毅卒有功,檄补军校,颛察其色动,曰:“必有异志。
”执按之,具服为贼内应。
搜其家,得所记潭事甚悉,枭首以徇。
诏书褒激,赐白金五百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坐在潭日贱市死商珠,降为待制。
时四路以边警闻,渭独无所上,朝廷疑斥候不密,顓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
乃还学
士,徙徐州,以太子宾客致仕。
积官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任颛传》)
[注]①谅祚:李元昊之子,西夏第二位皇帝。
②侬贼:侬智高,北宋广源州壮族首领。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B . 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C . 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凤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D . 颛问守素其主所以死/不能对/讫去/不敢肆/改知风翔府/帝语辅臣/颛宜备朝廷委任/留判三司凭由司/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可以表示科举考试的等次,也可以指封建官僚贵族的大宅子。
文中指宅子。
B . 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各取经济所需。
C . 转运使,是唐以后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在北宋前期是一路最高行政长官。
D .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任顓料事准确,铸钱果然出事。
任颛认为毁五个钱铸成一个,把一个钱当十个钱用,以后会有很多人犯禁私自铸钱,后来确实如此。
B . 任颛折服西夏使者,保卫国家。
西夏派使者来宋朝提出不合理的请求,任颛对使者晓以大义,令西夏使者折服,无功而返。
C . 任颛敢于拂逆圣意,独立为政。
皇帝想把库藏金帛赏赐给河东,任颛认为皇上干扰了自己主政,拒绝了皇上的请求,没有赴任。
D . 任颛善于察言观色,处事果断。
在给宣毅卒补发檄文时,任颛见此人脸色有异,立即将其抓捕,证据确凿后,立即处死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颛每行部,必择僚佐之贤者一人与俱,凡事必与议。
②朝廷疑斥候不密,颛力言无他虞,帝使觇之,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下·韩城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 ,纱窗外、风摇翠竹②。
人去后、吹箫声断③ ,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释)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 . 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 . 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 . 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2)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遵义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无论回首昨天,把握今天,还是展望明天,你一定会有诸多感触或感悟吧。
任选一种体会,用至少两种修辞方法表达出来。
(80字以上)
9. (5分)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对偶句概括新闻事实(30字以内),然后对新闻进行点评(50字以内)。
这个夏天,山西忻州16岁少年尹俊龙为激励“癌症母亲”活下去而保证考上清华大学的“生死约定”感动网民,而他最终考上清华大学却打算放弃学业、打工挣钱救母的事迹更令人动容。
2010年,尹俊龙的母亲尹春燕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巨大的不幸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之后,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他们全家都喘不过气泰。
懂事的尹俊龙得知母亲打算放弃治疗后就和母亲“谈判”。
俊龙知道母亲希望他考上清华、北大,就跟妈妈协议说:“妈妈你要好好活着,我一定考上清华、北大。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协议,让他们母子携手走过了与命运抗争的三个年头。
如今,尹俊龙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都表示愿意助他圆梦清华。
2012年8月3日上午,由忻州市教育局、母校忻州一中和社会爱心机构等共同捐助的40286元钱交到了他们手中。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下·汪清月考)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