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7 平方差公式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认识》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平方差公式是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是学习更高阶数学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和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式的运算和公式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和推导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一块长方形的地毯,长是10米,宽是8米,如果将地毯对折,那么对折后的地毯面积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4.巩固(1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长方形对折后的面积,或者计算一个正方形旋转后的面积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差公式还可以用于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一些应用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1《平方差公式》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1《平方差公式》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平方差公式是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不仅涉及到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还涉及到平方差公式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代数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重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2.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实例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平方差公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5.1《平方差公式》教案1
2024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5.1《平方差公式》教案1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5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学历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式,它不仅在数学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因式分解、有理数运算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还依赖于死记硬背,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过程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运用。
2.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思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如果每边减少3米,新的土地面积是多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列出正方形土地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含义,并学会如何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并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不仅在代数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学生以后学习平方根、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乘方等基础知识,但对平方差公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已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习平方差公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概念,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讨、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平方差公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方差公式的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结合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形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方差公式的学习。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归纳平方差公式的规律。
3.公式推导: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4.例题讲解: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5.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平方差公式的掌握程度。
6.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平方差公式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平方差公式的核心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7 平方差公式 教案
1.7 平方差公式(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1.弄清平方差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一、发现特征、探索规律活动内容: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出示题目,看谁算得快:(1) (x+2)(x -2) (2) (1+3a)(1-3a) (3) (x+5y)(x -5y) (4) (-m+n)(-m -n)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以后经常遇到(a+b)(a -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 -b)=a 2-b 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总结公式结构特征:(1) 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必须是相同两数的和与差相乘;且左边两括号内的第一项相等、第二项符号相反[互为相反数(式)];(2) 公式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右边是左边括号内的第一项的平方减去第二项的平方。
(3) 公式中的 a 和b 可以代表数,也可以是代数式.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内容:(1)直接运用新知,解决第一层次问题。
例1计算:①(2x +3 ) (2x –3) ②(2 a +3b ) (2 a –3b) ③(– 1 + 2a ) (– 1 – 2a) (2)间接运用新知,解决第二层次问题。
例2计算:①(–2x +3 ) (3+2x) ②(3b+2a) (2 a –3 b) 例3计算:(-4a -1)(-4a+1)例4 计算:(1)(x +y -z)(x +y +z); (2)(a -b +c)(a +b +c).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活动内容: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c a b a -+ (2)()()x y y x +-+ (3)()()ab x x ab ---33 (4)()()n m n m +-- 2、判断:(1)()()22422b a a b b a -=-+ ( ) (2)1211211212-=⎪⎭⎫ ⎝⎛-⎪⎭⎫⎝⎛+x x x ( ) (3)()()22933y x y x y x -=+-- ( ) (4)()()22422y x y x y x -=+---( ) (5)()()6322-=-+a a a ( ) (6)()()933-=-+xy y x ( )3、计算下列各式:(1)()()b a b a 7474+- (2)()()n m n m ---22 (3)⎪⎭⎫⎝⎛-⎪⎭⎫ ⎝⎛+b a b a 21312131 (4)()()x x 2525-+- (5)()()233222-+aa (6)()()33221221--+-+⎪⎭⎫⎝⎛+⎪⎭⎫ ⎝⎛-x x x x4、填空:(1)()()=-+y x y x 3232 (2)()()116142-=-aa(3)()949137122-=⎪⎭⎫ ⎝⎛-b a ab(4)()()229432y x y x -=-+提高练习:1、求()()()22y x y x y x +-+的值,其中2,5==y x2、计算:(1)()()c b a c b a --+-(2)()()()()()42212122224++---+-x x x x x x3、若的值。
平方差公式说课稿
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七年级数学下册平方差公式说课稿(第一课时)XXX:XXX本节课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五节《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材的目标要求,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平方差公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研究了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把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的式子与其结果写成公式形式。
故属于数学再创造活动的结果。
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化简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无处不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熟记平方差公式;②能说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运算;(2)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感受数学公式的意义和作用,并在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逆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解决问题通过研究平方差公式,培养学生理解公式并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通过课前自主探究活动以及课堂上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研究热情。
3、教材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1本课的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点及灵活应用;本课的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对应项;二、教法分析运用教学方法:以导学案引领学生的研究,其中导学案中首要包括:课前自主研究的指导、探讨、合作、点拔、评价、总结、进步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我们学校正在试行的六环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即当堂训练”即先指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研究,再根据学生课前所学的效果来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的教学方法。
即:根据导学案的设计,开课时先由教师进行课前研究也就是预的检测,根据对预效果的检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的进行合作交流,解决在这一环节中不能通过课前自主研究而完成的问题。
《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一、教材依据“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7节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新课标》明确指出:“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最高宗旨。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安排呈现数学学习内容:为学生有效地从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有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途径。
(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因此,在本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中,:我的“教”主要体现在——在引导学生的“学”方面则体现在我是紧紧围绕着这两条主线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并具体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发现公式的几何背景,同时也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平方差公式,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而且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1、教学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整个数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深刻思考,细心观察,养成认真思考、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法分析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七年级数学下册 平方差公式教案第1课时 北师大版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讲授;首先通过练习让学生探索发现平方差公式,再从计算面积入手,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得出了两种方法,继而通过观察发现了面积的求法与乘法公式之间的吻合,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记平方差公式.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二)能力目标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三)情感目标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二)教学难点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三、教具准备幻灯片.四、教学方法探索与讲练相结合.五、教学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1)2001×1999;(2)992-1[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2000+1)(2000-1)=20002-12.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师]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1)(x+2)(x-2);(2)(1+3a)(1-3a);(3)(x+5y)(x-5y);(4)(y+3z)(y-3z).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的结果如何呢?只要你肯动笔、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探寻到答案.[生]解:(1)(x+2)(x-2)=x2-2x+2x-4=x2-4;(2)(1+3a)(1-3a)=1-3a+3a-9a2=1-9a2;(3)(x+5y)(x-5y)=x2-5xy+5xy-25y2=x2-25y2;(4)(y+3z)(y-3z)=y2-3yz+3zy-9z2=y2-9z2(如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转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以及转化的思想)[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运算,我发现:即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和我们前面的一个简便运算得出同样的结果.即[师]你还能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生]可以.例如:(1)101×99=(100+1)(100-1)=1002-100+100-12=1002-12=10000-1=9999;(2)(-x+y)(-x-y)=(-x)(-x)+xy-xy-y2=(-x)2-y2=x2-y2.即上面两个例子,同样可以验证: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生]因为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展开后,中间两项是同类项且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相加后为零.只剩下这个数的平方差.[师]很好!你能用一般形式表示上述规律,并对规律进行证明吗? [生]可以.上述规律用符号表示为: (a+b)(a -b)=a 2-b 2①其中a,b 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代表数的单项式、多项式. 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可以对规律进行证明,即 (a+b)(a -b)=a 2-ab+ab -b 2=a 2-b2[师]同学们确实不简单用符号表示和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简捷明快.你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a+b)(a -b)=a 2-b 2起一个名字吗?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此规律的.[生]我们可以把(a+b)(a -b)=a 2-b 2叫做平方差公式.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师]好了!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讨论这个公式的.你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公式吗? [生]可以.这个公式表示两数和与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师]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用它直接运算会很简单,但要注意必须符合公式的结构特点才能利用它进行运算.Ⅲ.体会平方差公式的应用,感受平方差公式给多项式乘法运算带来的方便,进一步熟悉平方差公式.[例1](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1)(1+x)B.(21a+b)(b -21a) C.(-a+b)(a -b) D.(x 2-y)(x+y 2) E.(-a -b)(a -b)F.(c 2-d 2)(d 2+c 2)(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5+6x)(5-6x);(x -2y)(x+2y); (-m+n)(-m -n).[生](1)中只有B 、E 、F 能用平方差公式.因为B.(21a+b)(b -21a)利用加法交换律可得(21a+b)(b -21a)=(b+21a)(b -21a),表示b 与21a 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点;E.(-a -b)(a -b),同样可利用加法交换律得(-a -b)(a -b)=(-b -a)(-b+a),表示-b 与a 这两个数和与差的积,也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点;F.(c 2-d 2)(d 2+c 2)利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得(c 2-d 2)(d 2+c 2)=(c 2+d 2)(c 2-d 2),表示c 2与d 2这两个数和与差的积,同样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师]为什么A 、C 、D 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呢?[生]A 、C 、D 表示的不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的形式.[师]下面我们就来做第(2)题,首先分析它们分别是哪两个数和与差的积的形式. [生](5+6x)(5-6x)是5与6x 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x -2y)(x+2y)是x 与2y 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m+n)(-m -n)是-m 与n 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上面各式. [生](5+6x)(5-6x)=52-(6x)2=25-36x 2; (x -2y)(x+2y)=x 2-(2y)2=x 2-4y 2; (-m+n)(-m -n)=(-m)2-n 2=m 2-n 2.[师]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楚.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题.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41x -y)(-41x+y); (2)(ab+8)(ab -8); (3)(m+n)(m -n)+3n 2.[师]同学们可先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一代表到黑板上演示.然后再派一位同学讲评.[生]解:(1)(-41x -y)(-41x+y)——(-41x)与y 的和与差的积=(-41x)2-y 2——利用平方差公式得(-41x)与y 的平方差=161x 2-y 2——运算至最后结果 (2)(ab+8)(ab -8)——ab 与8的和与差的积 =(ab)2-82——利用平方差公式得ab 与8的平方差 =a 2b 2-64——运算至最后结果(3)(m+n)(m -n)+3n 2——据运算顺序先计算m 与n 的和与差的积 =(m 2-n 2)+3n 2——利用平方差公式 =m 2-n 2+3n 2——去括号=m2+2n2——合并同类项至最简结果[生]刚才这位同学的运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我觉得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也可以是表示数的单项式、多项式即整式.(2)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3)有些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表面上不能应用公式,但通过加法或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适当变形实质上能应用公式.[生]还需注意最后的结果必须最简.[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练习一组题.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参看课件——平方差公式(一)1.计算:(1)(a+2)(a-2);(2)(3a+2b)(3a-2b);(3)(-x+1)(-x-1);(4)(-4k+3)(-4k-3).2.把下图左框里的整式分别乘(a+b),所得的积写在右框相应的位置上.解:1.(1)(a+2)(a-2)=a2-22=a2-4;(2)(3a+2b)(3a-2b)=(3a)2-(2b)2=9a2-4b2;(3)(-x+1)(-x-1)=(-x)2-12=x2-1;(4)(-4k+3)(-4k-3)=(-4k)2-32=16k2-9.2.(a+b)(a+b)=a(a+b)+b(a+b)=a2+ab+ab+b2=a2+2ab+b2;(a-b)(a+b)=a2-b2;(-a+b)(a+b)=(b+a)(b-a)=b2-a2;(-a-b)(a+b)=-a(a+b)-b(a+b)=-a2-ab-ab-b2=-a2-2ab-b2(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可巡视练习的情况,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指导)Ⅳ.课时小结[师]同学们有何体会和收获呢?[生]今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法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平方差公式即(a+b)(a-b)=a2-b2.[生]应用这个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1)左边为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2)右边为两个数的平方差.[生]公式中的a、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代表数的整式.[生]有些式子表面上不能用公式,但通过适当变形实质上能用公式.[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还记得刚上课的一个问题吗?计算992-1,现在想一想,能使它运算更简便吗?[生]可以.992-1可以看成99与1的平方差,从右往左用平方差公式可得:992-1=992-12=(99+1)(99-1)=100×98=9800.[师]我们发现平方差公式的应用是很灵活的,只要你准确地把握它的结构特征,一定能使你的运算简捷明了.Ⅴ.课后作业课本P30,习题1.11,第1题.Ⅵ.活动与探究有10位乒乓球选手进行单循环赛(每两人间均赛一场),用x1,y1顺次表示第1号选手胜与负的场数,用x2,y2顺次表示第2号选手胜与负的场数,……用x10,y10顺次表示第10号选手胜与负的场数.则10名选手胜的场数的平方和与他们负的场数的平方和相等,即x12+x22+…+x102=y12+y22+…+y102,为什么?经过:由于是单循环赛,每名运动员恰好参加9局比赛,即x i+y i=9(其中i=1、2、3、…10),在比赛中一人胜了,另一人自然败了,则x1+x2+…+x10=y1+y2+…+y10,这两个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从作差比较入手.[结果]由题意知x i+y i=9(i=1、2、3、…10)且x1+x2+…+x10=y1+y2+…+y10(x12+x22+…+x102)-(y12+y22+…+y102)=(x12-y12)+(x22-y22)+…+(x102-y102)=(x1+y1)(x1-y1)+(x2+y2)(x2-y2)+…+(x10+y10)(x10-y10)=9[(x1-y1)+(x2-y2)+(x3-y3)+…+(x10-y10)]=9[(x1+x2+…+x10)-(y1+y2+…+y10)]=0所以,x12+x22+…+x102=y12+y22+…+y102.七、板书设计§1.7.1 平方差公式(一)解:(1)(x+2)(x-2)=x2-2x+2x-4=x2-4;(2)(1+3a)(1-3a)=1-3a+3a-9a2=1-9a2;(3)(x+5y)(x-5y)=x2-5xy+5xy-25y2=x2-25y2;(4)(y+3z)(y-3z)=y2-3yz+3zy-9z2=y2-9z2.(a+b)(a-b)=a2-b2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a-b)=a2-ab+ab-b2=a2-b2.例1.(抓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准确地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例2.(对公式中a、b含义的理解,既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整数)随堂练习(熟悉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教案
平方差公式教案教案标题:平方差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定义和意义。
2. 能够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白板笔。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平方差公式的概念,如:计算(7+3)²和(7-3)²的值,并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步骤二:介绍平方差公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方差公式的定义和意义:“平方差公式是指一个二次式乘积的展开式,其中含有两个数的平方和两倍乘积的差。
”2.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平方差公式的一般形式:(a + b)² = a² + 2ab + b² 和 (a - b)² = a² - 2ab + b²。
3. 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如:计算(5 +2)²和(5 - 2)²的值。
步骤三:解题方法与例题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种常用的解题方法:a. 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计算。
b. 先计算平方和,在减去两倍乘积。
2. 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贯通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路,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步骤。
例题1:计算(9 + 4)²的值。
解法1: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计算。
(9 + 4)² = 9² + 2 * 9 * 4 + 4² = 81 + 72 + 16 = 169。
解法2:先计算平方和,再减去两倍乘积。
(9 + 4)² = (9² + 4²) - 2 * 9 * 4 = 81 + 16 - 72 = 169。
例题2:计算(7 - 2)²的值。
解法1: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5《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5《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5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平方差公式是一个基本的代数公式,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学生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难点: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的例子。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完全平方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来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差公式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平方差公式是:(a^2 - b^2 = (a+b)(a-b))。
这个公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式的乘法,还能为后续学习平方根、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整式的加减等知识。
但是,对于平方差公式这样的抽象公式,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平方差公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能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平方差公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目的。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的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方差公式。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方差公式: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它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一些整式的乘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差公式有哪些应用?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平方差公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初中数学17平方差公式(2)_教案
1.7 平方差公式(2)教学目的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希望推出公式: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依照公式的文字表达式可写出下面两个正确的式子:3.判断正误:(1)(4x+3b)(4x-3b)=4x2-3b2;(×) (2)(4x+3b)(4x-3b)=16x2-9;(×)(3)(4x+3b)(4x-3b)=4x2+9b2;(×) (4)(4x+3b)(4x-3b)=4x2-9b2;(×)二、新课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2×98; (2)(y+2)(y-2)(y2+4).解:(1)102×98 (2)(y+2)(y-2)(y2+4)=(100+2)(100-2) =(y2-4)(y2+4)=1002-22=10000-4 =(y 2)2-42=y 4-16.=9996;2.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103×97;(2)(x+3)(x-3)(x 2+9);(3)59.8×60.2;3.请每位同学自编两道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例2 填空:(1)a 2-4=(a+2)( );(2)25-x 2=(5-x)( );(3)m 2-n 2=( )( );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三、随堂练习1.x 2-25=( )( );2.4m 2-49=(2m-7)( );3.a 4-m 4=(a 2+m 2)( )=(a 2+m 2)( )( );四、小结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一般两个二项式相乘的积应是几项式?2.平方差公式中字母a 、b 可以是那些形式?3.怎样判断一个多项式的乘法问题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五、作业:P 32 1、2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后记:。
2022年北师大版数学七下《平方差公式》教案
1.5 平方差公式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理解;(重点)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重点)一、情境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讲解一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平方差公式.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平方差公式 【类型一】 直接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3x -5)(3x +5);(2)(-2a -b )(b -2a ); (3)(-7m +8n )(-8n -7m );(4)(x -2)(x +2)(x 2+4).解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1)(3x -5)(3x +5)=(3x )2-52=9x 2-25;(2)(-2a -b )(b -2a )=(-2a )2-b 2=4a 2-b 2;(3)(-7m +8n )(-8n -7m )=(-7m )2-(8n )2=49m 2-64n 2;(4)(x -2)(x +2)(x 2+4)=(x 2-4)(x 2+4)=x 4-16.方法总结: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类型二】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2013×1923×12.8. 解析:(1)把2013×1923写成(20+13)×(20-13),×12.8写成(13+0.2)×(13-0.2),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解:(1)2013×1923=(20+13)×(20-13)=202-(13)2=400-19=39989; ×12.8=(13+0.2)×(13-0.2)=1322=169-0.04=168.96.方法总结:熟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 化简求值先化简,再求值:(2x -y )(y +2x )-(2y +x )(2y -x ),其中x =1,y =2.解析: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并合并同类项,然后把x 、y 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2x -y )(y +2x )-(2y +x )(2y -x )=4x 2-y 2-(4y 2-x 2)=4x 2-y 2-4y 2+x 2=5x 2-5y 2.当x =1,y =2时,原式=5×12-5×22=-15.方法总结:利用平方差公式先化简再求值,切忌代入数值直接计算. 【类型四】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如图①,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把剩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利用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是______________.解析:∵图①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2-b 2,图②中梯形的面积是12(2a +2b )(a -b )=(a +b )(a -b ),∴a 2-b 2=(a +b )(a -b ),即可验证的乘法公式为(a +b )(a -b )=a 2-b 2.方法总结:通过几何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可对平方差公式做出几何解释.【类型五】 平方差公式的实际应用王大伯家把一块边长为a 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邻居李大妈.今年王大伯对李大妈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减少4米,另外一边增加4米,继续原价租给你,你看如何?”李大妈一听,就答应了.你认为李大妈吃亏了吗?为什么?解析:根据题意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改变边长后的面积,然后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解:李大妈吃亏了.理由如下:原正方形的面积为a 2,改变边长后面积为(a +4)(a -4)=a 2-16.∵a 2>a 2-16,∴李大妈吃亏了.方法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公式化简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即(a +b )(a -b )=a 2-b 2.2.平方差公式的应用学生通过“做一做”发现平方差公式,同时通过“试一试”用几何方法证明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演算,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4.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复习并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2.能够根据三角形全等测定两点间的距离,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他叔叔帮他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点和B点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AC.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并测量出它的长度,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类型一】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物体的高度小强为了测量一幢高楼高AB,在旗杆CD与楼之间选定一点P.测得旗杆顶C视线PC与地面夹角∠DPC=36°,测楼顶A视线P A与地面夹角∠APB=54°,量得P到楼底距离PB与旗杆高度相等,等于10米,量得旗杆与楼之间距离为DB=36米,小强计算出了楼高,楼高AB是多少米?解析:根据题意可得△CPD≌△P AB(ASA),进而利用AB=DP=DB-PB求出即可.解:∵∠CPD=36°,∠APB=54°,∠CDP=∠ABP=90°,∴∠DCP=∠APB=54°.在△CPD和△P AB中,∵∠CDP=∠ABP,DC=PB,∠DCP=∠APB,∴△CPD≌△P AB(ASA),∴DP=AB.∵DB=36米,PB=10米,∴AB=36-10=26(米).答:楼高AB是26米.方法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距离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将这些距离进行转化,从而达到测量目的.【类型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物体的内径要测量圆形工件的外径,工人师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卡钳,点O为卡钳两柄交点,且有OA=OB=OC=OD,如果圆形工件恰好通过卡钳AB,则此工件的外径必是CD的长,其中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SSS B.SASC.ASA D.AAS解析:如图,连接AB、CD.在△ABO和△DCO中,OA=OD,∠AOB=∠DOC,OB=OC,∴△ABO≌△DCO(SAS),∴AB=CD.故选B.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类型三】与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相关的方案设计问题如图所示,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请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设计一个测量方案(画出图形),并说明测量步骤和依据.解析:本题让我们了解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设计时,只要符合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需要测量的线段在陆地一侧可实施,就可以达到目的.解:在平地任找一点O,连OA、OB,延长AO至C使CO=AO,延BO至D,使DO =BO,则CD=AB,依据是△AOB≌△COD(SAS).方法总结:在解决方案设计探究问题时,符合条件的方案设计往往有多种,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解决.【类型四】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工人师傅要在墙壁的O处用钻头打孔,要使孔口从墙壁对面的B点处打开,墙壁厚是35cm,B点与O点的铅直距离AB长是20cm,工人师傅在旁边墙上与AO水平的线上截取OC=35cm,画CD⊥OC,使CD=20cm,连接OD,然后沿着DO的方向打孔,结果钻头正好从B点处打出,这是什么道理呢?请你说出理由.解析:由OC与地面平行,确定了A,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说明△AOB≌△COD 可得D,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解:∵OC=35cm,墙壁厚OA=35cm,∴OC=OA.∵墙体是垂直的,∴∠OAB=90°.又∵CD⊥OC,∴∠OAB=∠OCD=90°.在△OAB和△OCD中,∠OAB=∠OCD=90°,OC=OA,∠AOB=∠COD,∴△OAB≌△OCD(ASA),∴DC=AB.∵DC=20cm,∴AB=20cm,∴钻头正好从B点出打出.三、板书设计1.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依据“SAS”“ASA”“AAS”2.运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了解到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联想,对三角形全等的利用进行深层的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1.弄清平方差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发现特征、探索规律
活动内容: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出示题目,看谁算得快:
(1) (x+2)(x -2) (2) (1+3a)(1-3a) (3) (x+5y)(x -5y) (4) (-m+n)(-m -n)
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以后经常遇到(a+b)(a -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 -b)=a 2-b 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总结公式结构特征:(1) 公式左边两个二项式必须是相同两数的和与差相乘;且左边两括号内的第一项相等、第二项符号相反[互为相反数(式)];(2) 公式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右边是左边括号内的第一项的平方减去第二项的平方。
(3) 公式中的 a 和b 可以代表数,也可以是代数式.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1)直接运用新知,解决第一层次问题。
例1计算:①(2x +3 ) (2x –3) ②(2 a +3b ) (2 a –3b) ③(– 1 + 2a ) (– 1 – 2a)
(2)间接运用新知,解决第二层次问题。
例2计算:①(–2x +3 ) (3+2x) ②(3b+2a) (2 a –3 b)
例3计算:(-4a -1)(-4a+1)
例4 计算:(1)(x +y -z)(x +y +z); (2)(a -b +c)(a +b +c).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1、下列各式中哪些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c a b a -+ (2)()()x y y x +-+
(3)()()ab x x ab ---33 (4)()()n m n m +--
2、判断:
(1)()()2
2422b a a b b a -=-+ ( ) (2)1211211212-=⎪⎭⎫ ⎝⎛-⎪⎭⎫ ⎝⎛+x x x ( ) (3)()()22933y x y x y x -=+-- ( ) (4)()()22422y x y x y x -=+---( )
(5)()()6322
-=-+a a a ( ) (6)()()933-=-+xy y x ( )
3、计算下列各式:
(1)()()b a b a 7474+- (2)()()n m n m ---22
(3)⎪⎭
⎫ ⎝⎛-⎪⎭⎫ ⎝⎛+b a b a 21312131
(4)()()x x 2525-+- (5)()()233222-+a a (6)()()33221221--+-+⎪⎭
⎫ ⎝⎛+⎪⎭⎫ ⎝⎛-x x x x 4、填空:
(1)()()=-+y x y x 3232
(2)()()116142-=-a a
(3)()9491371
2
2-=⎪⎭⎫
⎝⎛
-b a ab
(4)()()229432y x y x -=-+
提高练习:
1、求()()()22y x y x y x +-+的值,其中2,5==y x
2、计算:(1)()()c b a c b a --+-
(2)()()()()()42212122224++---+-x x x x x x
3、若的值。
求y x y x y x ,,6,1222=+=-
五、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活动内容:
小结:1. 叙述公式
2.公式中的字母可以代表什么?(数字、单项式、多项式)
只要习题符合平方差公式的结构,都可应用其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7 平方差公式(二) 教学目标:1.在进一步体会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时,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推理能力和有条
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拼图游戏,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教学重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提问平方差公式的内容
2.判断正误:
(1)(a+5)(a -5)=52-a (2) (3x+2)(3x -2)=2
223-x
(3) (a -2b)(-a -2b)=224b a - (4) (100+2)(100-2)=222100-=9996 (5)(2a+b)(2a -b)=2
24b a -
提问:⑴两个二项式相乘,因式要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
(当因式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
)
⑵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二项式?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征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
而它们的积等于因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 二、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活动内容:如左图,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
1.请表示图中阴影(紫色)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图1 a 2-b 2
图2 (a+b)(a -b)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 a 2-b 2 = (a+b)(a -b) 4.(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内容: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 )( ) (2)( )( )( )
例2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0+1)(200-1) (2)102×98 (3)203×197 (4)7
6197120⨯ 四、感受问题,体验成功
活动内容:
1.计算:
222))(()1(b a b a b a a +-+ )32(2)52)(52)(2(--+-x x x x 2.填空:(1) a 2-4=(a+2)( ) (2)25- x 2=(5-x)( ) (3)m 2- n 2=
( )( )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某两数平方差的二项式可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3.判断
(1)(a+b)(-a -b)=a 2-b 2
(2) 计算: ⎪⎭⎫ ⎝⎛-⎪⎭⎫ ⎝⎛+a 21b 31b 31a 2
1 2
2a 41b 31a 21b 31a 21b 3
1-=⎪⎭⎫ ⎝⎛-⎪⎭⎫ ⎝⎛+=原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习题1.12
教学反思
________
)1)(1(1
)1)(1(1
)1)(1(1
)1)(1(.4142332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n n 根据前面的规律可得:
观察下列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