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与监督,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公司生产范围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和具有有限空间作业行为的岗位适用。
3.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4.有限空间作业责任制
4.1 企业负责人总经理,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全面
负责。
安环科、车间(部门)、班组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负责。
4.2 职责
4.2.1 总经理职责:总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
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单位、监护者职责。
组织制定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4.2.2 安环科职责:安环科负责编制有限空间作业的制度,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负责提供有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的检测。
负责对有限空间作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4.2.3 车间负责人职责:车间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负责督促、检查本部门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人,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4.2.4 班组职责:在安排有限空间作业前,认真阅读操作
方案,如对操作方案有疑问必须立即反映,不得有误。
对凡是进入有限空间检修、清理、作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严格遵守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进行。
安全技术交底是必要的,未接受交底的人员不能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未经总经理签署的审批不允许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并告知作业人员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全程监护作业期间的情况,保证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
在紧急情况下,向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撒离等信息沟通,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
必要时,即刻呼
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
作业人员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符合要求后,进入作业。
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
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信息。
检测记录经检测人员签字后存档。
检测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作业人员应当在作业前对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
经检测,有限空间的危险有害因素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的要求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当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禁止采用纯氧通风换气。
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有限空间作业,清点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
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当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
5.3.4 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之前,如果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通风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
5.4 照明
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如果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则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
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5.5 劳动防护用品
根据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5.6 应急救援装备:
在作业时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6 有限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6.1 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以
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并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
6.2 对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应
实施作业审批。
未经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6.3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负责人批准。
6.4 按照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
6.5 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告知作业人员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
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6.6 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6.7 有限空间作业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保持有限空间出入口畅通;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6.8 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
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并撤离作业人员。
6.9 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并配备相关的
应急装备和器材,如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和安全绳索。
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应该熟悉并定期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有限空间作业外包管理要求
7.1 如果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必须选择
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承包方,并与其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如果存在多个承包方,则必须对承包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7.2 企业对其发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主体责任,而
承包方则对其承包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承担直接责任。
7.3 如果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
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
应急救援人员在实施救援时,应当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和救援器材,做好自身防护。
8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
8.1 企业必须对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
8.2 专项安全培训内容应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
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8.3 安全培训必须有专门记录,并由参加培训的人员签字
确认。
9应急救援
9.1 生产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
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9.2 如果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监护者应立即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和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10事故报告
如果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必须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向所在镇政府、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报告。
11考核:
如果存在以下行为之一,安环科将责令相关部门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并处100元以上的罚款:
11.1 未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11.2 未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11.3 未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辨识并提出防范措施。
11.4 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定作业方案或者擅自进行作业。
11.5 未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检测或监测,未实行专人监护作业。
11.6 未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