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刘进;徐伟龙;朱兴阳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41例
予以西药口服治疗,将两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及对血尿酸的调整作用进行对比.结
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9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和血尿酸值均有下降(P<0.05).结论火针配合中药外敷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4(033)004
【总页数】3页(P343-345)
【关键词】关节炎,痛风性;火针疗法;敷贴疗法;尿酸
【作者】刘进;徐伟龙;朱兴阳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广州5105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2
痛风是嘌呤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多或(和)排出减少,并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
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

本病主要以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征
[1]。

近年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本病的治疗上,西医多采用消炎止痛、抑制血尿酸形成或(和)促进血尿酸排泄及对症治疗为主,因其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停用后易复发等特点,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白虎历节”、“痛风”范畴,辨证上以湿热瘀阻多见[3],且中医外治在治疗湿热型病症所致疼痛方面有良好疗效。

笔者采用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本病,并与西药治疗相比较,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针灸科及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1例。

治疗组中男37例,女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病程最短1 d,最长3 d。

对照组中男32例,女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病程最短2 d,最长3 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符合3条中的1条可确诊[4]。

①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②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

③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X线表现等12项中6项: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炎症反应在1 d内达高峰;单关节炎发作;可见关节发红;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单侧跗骨关节受累;可疑痛风石;高尿酸血症;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痛风的证
候分类。

1.3 排除标准
①出血性疾病患者。

②单纯高尿酸血症,无临床症状患者。

③对针刺排斥患者。

④合并有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

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本类药物过敏患者。

2.1 治疗组
2.1.1 火针
患者取舒适体位,让病变部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置于乙醇灯上烧红至白亮时快速准确地在病变部位进行围刺,然后在病变部位散刺数针,针刺深度视病变部位不同而深浅不一,一般0.3~1寸,同时予以棉签挤压针刺部位,可见乳白色石灰样痛风结晶渗出,再次消毒后予以医用无菌3M敷贴覆盖。

2.1.2 中药外敷
1 h后予以四黄水蜜(广东省中医院自行研制生产,主要由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组成)加热水拌匀成糊状,置透明塑料纸(20 cm×15 cm)上摊成饼状,厚度
2 cm,表面涂以蜜糖,外敷患处,胶布固定,绷带包扎4 h。

上述治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嘱患者注意保持病变局部清洁干燥,以免局部感染。

2.2 对照组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次0.2 g,每日2次;秋水仙碱0.5 mg,每日2次。

7 d为1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3.1.1 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

若治疗中、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出现异常,必须在适当时间复查,并进行综合分析。

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3.1.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即为一条10 cm长的直尺,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标出疼痛程度。

1~3 cm为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6 cm为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7~10 cm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

患者根据自己的痛觉标出数字,治疗前及治疗后标明疼痛所在的位置,最后由专门人员进行评分。

3.1.3 血清尿酸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尿酸的含量,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再次空腹抽血复查血尿酸的含量。

血尿酸的测定以磷钨酸法检测。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疗效标准。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无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2。

3.4.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火针配合中药外敷与药物治疗相比,同样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详见表3。

3.4.3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尿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降血尿酸效果更好。

详见表4。

3.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44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41例中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安全级别为3级,经对症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年轻化趋势明显,且以男性多见,多为高嘌呤饮食后急性发作,多为单一关节发病,呈红肿热痛,早期最易受累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依次为踝、膝、腕、指、肘等关节。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与高尿酸血症程度呈正相关,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主要还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
酸盐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当血尿酸浓度过高并超过了尿酸的溶解度而呈过饱和状
态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滑膜及周围软组织中,刺激关节滑膜,发生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出现关节红、肿、热、痛
等急性炎症症状[6]。

中医学对痛风病机的认识为六淫之邪侵袭、七情不畅、饮食不节,且又因复感湿邪、风邪、寒邪,相互交织,阻塞经脉气血运行,郁而不畅,不通则痛,而发为此病。

在辨证
分型上,研究发现湿热蕴结型、痰湿阻滞型、瘀热阻滞型、肝肾阴虚型为本病的主
要证型(占所有证型的90%以上),其中湿热蕴结型占60%,为4大证型之首。

依照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补虚泻实的基本治则,《灵枢·经筋》指出“以痛为腧”的原则,即以痛处为穴,采用火针治疗能够直达病所,透邪外出,从而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作用[7-10]。

四黄水蜜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主要由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组成,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进入病变部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本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面与西药组有相同的疗效,且均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疼痛不适症状,在急性期血尿酸方面有更明显的调整作用,而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未见患者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火针配合中药外敷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与西药对比,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文献】
[1]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6-288.
[2]阎胜利.痛风的流行病学特点[J].山东医药,2010,50(43):107.
[3]孙益,杨国平,童培健.中医治疗痛风临床资料的计算机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4):61-62.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0.
[6]王静,苗志敏,李长贵,等.高尿酸血症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QAT3表达的变化[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4):298-300.
[7]陶善平,何天峰,罗永宝,等.火针配合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42-746.
[8]黄昌锦,黄应杰,吴艳华,等.火针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
志,2013,32(8):627-629.
[9]Zhang QC,Huang Q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with acupuncture:a report of 60 cases[J].JAcupunct Tuina Sci,2004,2(3):32-33.
[10]杨翊.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 32(7):571-5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