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气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气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某气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辨识某气田建设项目运行期间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防护措施及控制效果。
方法通过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收集相关资料,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苯系物和噪声是该气田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油罐量油处和冷却塔苯系物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标,其他作业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需要加强对苯系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某气田项目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于1997年开始建设,《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之前建设施工,故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但在项目设计和实施阶段,实际考虑了防护措施的设计配套。
随后各采气场逐步建成完工进入试运行,至2011年初共建成11个采气场。
各采气场试运行期间,工艺设备及配套设施均运行正常,为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受该公司委托,于2011-03对该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1]。
1对象与方法
1.1 评价对象某气田建设项目的11个天然气采气场。
1.2 评价内容本次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应急救援等。
1.3 评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2]、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并结合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并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应急救援。
通过检查表法逐项检查评价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3]。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简介主要生产过程采取DCS自动控制结合巡检的作业方式,全部实行密闭化管道。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4]
主要原辅材料为气田开采的原气,主要产品为天然气和凝析油。
该气田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和噪声。
由该公司提供的天然气组分资料显示,该公司采集的天然气中不含硫,故硫化氢不作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主要环节见表1。
表2结果显示某井场油罐量油处苯CSTEL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另一井场冷却塔二甲苯CSTEL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
现场调查发现计量工量油时,需将油罐密封盖打开,此时苯系物有挥发。
冷却塔为非密闭性容器,苯系物也会有挥发,均造成相应区域局部浓度过高。
表3结果显示:采油工、计量工巡检时苯、甲苯、二甲苯的CTW A检测结果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
对某井场发电机房的噪声测定结果为LeqdB(A)97.7,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85 dB,建议工人巡检该区域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保护听力。
2.4 职业健康检查由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接触苯系物和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17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常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脂、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光摄片等。
体检时症状询问重点询问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皮肤黏膜出血等。
检查发现,与职业相关异常为血常规异常4人,均为血小板减低,需复查。
其基本情况见表
4,复查结果见表5。
该项目有两名采油工经复查血小板计数仍波动于60×109/L~80×109/L,其余血液检验指标正常。
3 职业病危害评价[5]
3.1 总体布局该项目生产区与辅助用室分开布置,基本布置于当地
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考虑了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和检测报警配套设备,留有应急通道。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独立安装设置,并建有隔声墙。
该项目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3.2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本项目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较高;该项目为密闭管道进行天然气的采集、分离和运输,生产场所为露天单层布置。
采取DCS自动控制结合巡检的作业方式,并在井口地面安装气井气压表,避免工人进入井坑,减少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
噪声主要来自备用发电机,该作业为非常规作业。
备用发电机单独布置,并建有隔声墙。
3.3 职业病防护措施该项目在可能存在突然毒气泄漏、中度油溢流等工作场所,均设置了相应的自动检测报警装置,并留有应急通道。
生产场所为露天单层布置,通风良好。
主要生产过程采取DCS自动控制结合巡检的作业方式,全部实行密闭化管道。
检测结果表明,除某井场油罐量油处苯CSTEL和另一井场冷却塔二甲苯CSTEL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外,其他有毒物质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
对噪声大的设备单独设置,并建有隔音墙。
3.4 个人防护用品该公司对作业人员发放了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发放了劳保用品,有工作服、安全眼镜、耳塞、劳保鞋、防化手套、防化服、防溅射面屏、安全帽、防毒面具、便携式呼吸器等。
该公司制订的《个人劳保用品》详细介绍了个人防护用品的品种选择、使用、维护与保养等规定,并有专门部门负责防护用品的采购审核及质量验收,分公司采购部负责采购,库房负责管理与发放。
3.5 应急救援该公司建立了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机构、人员、职责与分工,应急救援程序明确。
公司制定了《应急预案》,对本公司内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及井毒气泄漏等危害事故做了应急救援措施的规定,并定期进行了演练及防护器材的维护管理,确保防护效果。
该公司有针对、有选择地配备了应急救援器材,在营地设置单独医务室并储备应急的药物,该公司与当地县医院签订合同。
并对应急救援器材、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
3.6 职业卫生管理该公司设有安全健康环保部门具体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建立了《职业健康与卫生规程》,该项目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了警示标识,但该公司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有待完善。
3.7 评价结论通过对该公司的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6],该项目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该项目采取密闭管道进行物料的采集、分离和运输,采取DCS自动控制结合巡检的作业方式,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接触有害物质作业人员发放3M防毒面罩等措施防护化学有害因素。
油罐量油处和冷却塔苯系物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标,为该项目的关键控制点。
3.8 建议该公司针对苯系物(油罐量油处和冷却塔)的关键控制点,应严格控制巡视工人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次,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计量工和采油工的个体防护。
完善公司职业健康监护的相关制度,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对防护设施进行经常性检修维护,对存在跑、冒、滴、漏的工艺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或更新,保证其工况良好。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2002-05-01.
[2] 沈月华,杜洪凤,徐涛,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J].职业卫
生与病伤,2008,23(3):161-163.
[3] GBZ/T 197-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2007.
[4] 王庚,陈永青.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问题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1):42-44.
[5] GBZ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10.
[6] 叶炳杰,林文敏,林嗣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卫生
调查的质量控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2(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