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州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辩题)假如让全人类大脑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正方)说实话,一说到这个技术我就热血沸腾。

统计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和家庭背景,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和偏远落后山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知识共享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根据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这意味着一旦共享知识了,人人变得更博学,贫富差距将会缩小,寒门将出更多的贵子。

这个技术真是太好了。

(反方)对方辩友乐得沸腾了,但有人会气得沸腾!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这个技术,让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的人躺在家里就可以获得知识。

设想你寒窗苦读12年,当终于收到了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广播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声音:全人类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凭什么呢?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这一技术置各种专利于何地呢?发明专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成果被人半路截胡了,人人都可以灵光一现申请个专利,那研究发明还有什么动力!
(正方)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看法,少努力一点儿有什么不好?就我个人而言,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此之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又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而最后我顶多能听懂一个生僻的网络关键词。

如果我7岁就能拥有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普通人穷极一生去学习,恐怕都学不到所有人掌握的所有知识。

知识共享,等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只是一颗星星,而是无穷的宇宙奥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

(反方)我看对方辩友确实是走到宇宙的尽头了。

大脑共享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这样真的好吗?就《西游记》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佛祖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佛祖不可以直接把经书给唐三藏吗?他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

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啊!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储存它速度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付出的努力是个笑话,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在毁灭知识!
(节选自2018年11月16日《奇葩说》,有删改)(1)【思维导图】阅读双方辩词,完成思维导图。

(2)【辩之有据】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反方论据的是()
A. 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教学资源,当他们通过大脑共享获得知识,就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B. 马克·吐温说:“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而只能横行和倒退。


C. 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D. 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但不知道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贻笑大方。

(3)【辩之有法】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在辩论中的表达效果。

(4)【试为辩手】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借鉴上文的论证方法,亦可参考第二小题的相关论据,写一段辩论词,50字左右。

【答案】(1)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2)B
(3)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文学意味,具有说服力。

(4)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
示例二: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专利垄断,造福全人类。

癌症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倾家荡产的病,因为某些医药公司专利垄断,癌症药物价格高昂,实现知识共享之后就可以打破这种格局,使抗癌药物合理化,拯救更多生命。

示例三: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非常优越的客观学习条件:多媒体、平板、雄厚的师资力量等,这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无法相比的,这就好比田径赛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主观上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而知识共享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点、论据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认真阅读正反双方的辩论。

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仔细阅读正、反方发言,抓住“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
个人努力”“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就《西游记》而言”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据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反方的论点来进行辨析。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其作用主要是证明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反方的观点是: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忽略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B项名言可以作为其论据。

故B符合题意。

(3)本题考查考生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________地论证了________,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该句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4)此题属于辩论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回答时需先找准对方观点,再予以反驳。

答题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此题把握正方论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注意语句通顺。

如果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可从“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造福全人类;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等方面阐述。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①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②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③《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⑵B;
⑶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⑷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

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要注意议论文知识的积累,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思维图中给出的提示进行概括。

⑵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反方的论点,然后对选项进行辨析,找准适合的论据。

⑶考生在平时要积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作用,在具体回答时要联系文段来回答。

⑷开放性的试题,考生要注意所阐述的观点要正确,要联系文本内容来进行阐述,理由要充分。

2.现代文阅读(2016•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别样的礼物
①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

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②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
得满满的。

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

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③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

我睁开蒙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竞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

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⑤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再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

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

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

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⑥“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同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⑦噢,是他!这是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

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

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⑧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⑨“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

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

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⑩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

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原文有改动)
(1)请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温馨眷念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第⑨段划线句“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7)小岩毕业时,“我”作为老师,曾为他写过一段临别赠言,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祝福之意。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以“我”的口吻写出这段赠言。

【答案】(1)温馨眷念
(2)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令“我”感动。

或“我”生病时,收到小岩送的一份别样的礼物,“我”的心被感动了。

(3)用“别样”暗示文章中心。

“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她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受学生爱戴,看重师生间情意的师德高尚的人。

(5)比喻,排比。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惊喜与感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6)交代了小岩家境和他平日里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感到意外的原因,突出了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做铺垫。

(7)亲爱的小岩:感谢你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独特的礼物,你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纯真。

祝你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解析】【分析】(1)抄写一定要整洁,规范,注意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要美观。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求语言简洁。

(3)标题要结合作者的中心思想去写,可以从两方面出发,先看标题是否是一件物品,如果是,它往往会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接着再看物品前面的修饰词,是否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总结人物形象要从文章的事件中去提炼。

从“我”生病学生去探望,可见“我”是给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从“我”接受小岩最简单的祝福中,可以看出“我”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5)要求是哪些修辞方法,可以肯定不是一种。

它们的表达效果要具体分析,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小岩的感动。

排比可以从增强气势和感情两方面回答。

(6)插叙往往是对故事情节的补充和衬托。

先分析插叙的内容,再分析思想感情。

(7)这是发散思维题,既要写出“我”对小岩在“我”生病时来探望的感激之情,又要写出我对小岩今后的祝福。

还要符合老师的口吻。

答案:(1)抄写正确,工整即可。

(2)小岩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别样的礼物,令“我”感动。

或“我”生病时,收到小岩送的一份别样的礼物,“我”的心被感动了。

(3)用“别样”暗示文章中心。

“礼物”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她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学生,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受学生爱戴,看重师生间情意的师德高尚的人。

(5)比喻,排比。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带给“我”惊喜与感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6)交代了小岩家境和他平日里不参加班级活动的情况,解释了“我”对小岩能来看望“我”感到意外的原因,突出了小岩对老师情感的真挚,为下文写小岩送“我”一句祝福当礼物做铺垫。

(7)结合文章表达感谢之意,有祝福,表述符合老师身份。

示例:亲爱的小岩:感谢你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份
独特的礼物,你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老师希望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纯真。

祝你学业有成,前途似锦。

【点评】本文讲述了“我”教学时生病了,学生来探望,并且给“我”带来了最朴素的礼物,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事。

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这些题目就会好做些。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

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

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

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

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

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

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

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

老人固执己见。

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

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

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

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

5克的挚爱”。

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

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

”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

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⑭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⑮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

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1)这篇文章在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顺序?有何作用?
(2)文中记叙了母亲哪几件事?
(3)文中第⑦段有这样一句话“老人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一词运用是否恰当?为什么?(4)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5)文章为什么把男孩与她的对视称为“最美的对视”?
【答案】(1)倒叙。

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记叙的顺序的能力。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文章从她见到接受捐献的男孩开始,回忆母亲捐献眼角膜的事情,是倒叙。

作用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

最美的对视是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答案:(1)倒叙。

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点评】本文通过记叙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最后眼角膜捐献给一个男孩,表现了作者对这位母亲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此题中的第(3)题是重点题型。

理解词语含义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解答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