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5单元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一、单元整体概述
第五单元围绕“人生感悟”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讲述了三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蕴含在老人的话语中。
《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本单元的表达特色:借助人物对话、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
为充分落实单元目标,我们又增选了阅读材料《桃花心木》进行拓展延伸,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句段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
3.初步学习文章借助写人、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样的学情,引领学生运用“补充课题”的方法整体感知文本,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句段”的方法细读文本为主要教学策略,初步学习文章借助人物对话、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道理的方法。
以“目标导向教学”为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第1课时预习过关课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随文准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麦垄、豁达开朗”等词语的意思。
2.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特别关注“魁、篷、褪”等字的书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规范地书写生字,力求美观。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单元主题。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学生课前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生字新词和自己认为易错、难写的字。
2.利用晨读课熟读课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搜集有关天游峰、魁北克以及苏格拉底的资料。
教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指导学习学生自主搜集相应的学习资料。
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共存的优点及产生的疑惑做到心中有数,以学定教。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共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单元,这节课我们来一次闯关比赛,看看哪些同学得到的星星最多。
(二)第一关:朗读,随文识字词。
1.闯关指导。
朗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引领学生随文识字词。
预设: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导“似的”、“银丝”的读音。
“似”在这里是翘舌音,“丝”是平舌音。
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扫帚”的读音:“扫”是平舌音,“帚”是翘舌音。
读第四至八自然段
指导“瘦削”的读音:“削”读“xuē”,不读“xiāo”。
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指导“罢”读“bà”,不读“bǎi”。
2.闯关方法。
梳理《天游峰的扫路人》随文识字词的方法: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能认读这些关键的字词就有助于我们读懂整篇课文的内容。
用同样的方法预习《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
3.闯关过程。
(每完成一组识记理解任务加两颗星)
(1)《最大的麦穗》
同位合作逐段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古希腊苏格拉底沉甸甸麦穗尽头
苍老麦垄不失时机错失良机
——重点指导“垄”字的书写,“垄”是上下结构的字,“垄”字下面的“土”占三分之一,最后是一长横,托住整个字。
——“甸”在这里读diān,不要误读为diàn, “苍、穗”是平舌音,“失、时”是翘舌音。
——“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ìn。
(2)《山谷中的谜底》
指名逐段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魁北克柘女贞帐篷枝丫苍翠挺拔身姿
——教师相机指导“柘、贞”是翘舌音,“苍、翠、姿”是平舌音,“篷”是后鼻音,在“帐篷”一词中读轻声。
——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柏”“柘”“女贞”“雪松”等树。
(三)第二关:正确、美观地书写字词。
1.闯关指导。
本单元的11个生字中,有哪些易错或难写的字,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
(1)左右结构的字:如“颇、褪”等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如“削”等字书写时左宽窄。
(2)上下结构的字:如“篷”,上面的“竹头”略微分开,要覆盖住下面的“逢”,整个字横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3)半包围结构的字:如“魁”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里面的“斗”包住。
2.闯关过程。
(1)教师示范书写生字词。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结合。
(4)小结:根据闯关要求,看看自己是否顺利闯过了第二关?书写正确、美观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
(四)第三关:初步感知课文,感悟单元主题。
1.闯关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刚才我们熟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和同位交流交流。
2.闯关过程。
(每完成一个任务分别加上一颗星)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三篇课文分别写了什么?
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②《最大的麦穗》一文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③《山谷中的谜底》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2)讨论: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所写内容都与“感悟”有关,都写到对于人生的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让你给本单元提炼主题,你觉得该提炼什么主题?
预设:生活的启示、人生哲理、生活的感想、感悟、对人生的理解……
教师引领板书:感悟人生
小结:是啊,同学们,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了我们启示,苏格拉底给弟子们出的问题告诉我们人生哲理,山谷中的雪松让我们受到感悟,他们在通过各种形式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
从在这些人、事、物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的人生感悟,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用心体会,就能感悟到美好的人生。
(3)评价。
根据我们的过关要求,你能得到几颗星?小组内交流得星情况。
表扬得星最多的同学,促进其他同学不断进步。
(五)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1.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你有哪些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试着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互相解惑,把别人好的想法记下来充实自己。
组长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情况。
2.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六)课内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摘抄重点词语和句子。
六、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天游峰的扫路人
最大的麦穗感悟人生
山谷的谜底
第2课时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题中“天游峰、扫路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运用“朗读想象”、“联系实际”的方法,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体会环境衬托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题中“天游峰、扫路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运用“朗读想象”、“联系实际”的方法,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体会环境衬托的作用。
三、前置学习活动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围绕课题,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揭示课题
回顾主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自主预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章武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从天游峰的扫路人身上来感悟人生。
(板书课题)
(二)围绕课题,感知文章内容。
1.对话课题,产生期待。
课题就好比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从“天游峰”可以预测到天游峰一定很高,在这座山上就好像是在天上游览。
②从“扫路人”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而且是一位扫路人。
2.借助课题,理清文脉。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游峰和扫路人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那几个段落写了天游峰?那几个段落写了扫路人?
(1)指名分段读文,标画相关段落
学生汇报:(一、二、七段写了天游峰),其余部分写了扫路人
(2)请同学们摘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学生摘读相关段落
②交流汇报:
预设:高大的天游峰、险峻的天游峰、顶天立地的天游峰……
师梳理板书:高险
③指导学生再读描写天游峰的段落,读出高大、险峻、顶天立地。
(3)请同学们摘读描写扫路人的段落,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
①生自由读文
②交流汇报:
预设:精瘦的扫路人、慈善的扫路人、自信的扫路人、豁达的扫路人……
师梳理板书:自信豁达
③指导朗读,加深印象
3.扩充课题,概括内容
(1)通过读文我们用抓住文中关键词的方法谈出了天游峰及扫路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请你结合题目思考完成老师的提示:
出示:
生回忆整理,交流汇报
(2)试着把这些词语填在横线上,然后用完整的语言叙述下来
小结学习方法:今天我们用围绕课题,抓相关句段,,扩充题目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这种方法我们今后还会用到。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朗读想象,感悟高、险
过渡:我们通过读文初步了解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天游峰的,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
1.学生读文标画相关段落,并根据体会旁注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
1.哪些词语写出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
①“九百多级”直接写出了天游峰的高。
②抓住“银丝”、理解险险
结合图片理解天游峰的石梯路,蜿蜒向上,窄小、险峻。
③换词对比理解“抛”
“抛”——文人墨客都很讲究炼字,作家章武初写这段话时除了用“抛”字,还试着用“垂”“挂”“扔”等字来替换,可最终还是选择了“抛”,为什么呢?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
③通过游人的心情“终于” 、“好不得意”感受险
——当作者终于登上顶峰,心情如何?(好不得意,非常高兴)作者为什么会这么高兴?(这么高耸、险峻的山峰,一般人都不敢攀登,作者却上了顶峰,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挑战,他当然会非常开心了。
)
预设二:
①“顶天立地”是什么意思?闭上眼睛想象顶天立地的天游峰的样子。
谁能读出这种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高大形象来。
②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九百多级、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这几个数字上,一般住宅楼的楼梯一层有20级,现在上天游峰就有900多级,相当于45层楼,一上一下相当于爬90层楼了。
你觉得天游峰高不高?
③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游人的表现如何?
理解“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词语的意思吗?从而感受天游峰的高。
3. 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读出天游峰的高。
(四)品读语言,学习手法
过渡: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语言,作者用怎样描写手法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A.运用比喻、夸张、具体数字的手法和“抛”字写出天游峰的高、险。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汇报交流:
作者用数字“九百多级”写出天游峰的“高”。
作者用比喻: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写出了石梯的狭窄和蜿蜒向上、直入云端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天游峰的“险“。
作者又用一个“抛”字极言天游峰之险。
作者用“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的夸张手法,突出了天游峰的高不可攀。
②指导朗读: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朗读时语速稍慢,语气由重至轻,体现节奏的变化,
读出望而生畏之感)
B.运用列数据和侧面衬托的方法写出天游峰的高、险: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
①指名读句子,试着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两句。
②汇报交流:
a:作者用数字“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写出天游峰的“高”。
b:作者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③指导生反复朗读,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
小结:这些句子运用了“列数据、比喻、夸张、侧面衬托”等方法来突出天游峰高、险,我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应该学会用多种描写方法把事物的特点来表达清楚。
三、环节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读懂写法总结全文
1.本文主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开篇却用这样多的笔墨来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其用意何在?
(明确天游峰越是高、险,扫路人的工作就会更苦更累,衬托人物的豁达开朗)
板书:环境衬托
2.文中这么优美的语言值得我们积累下来,让我们共同抄写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五)总结全文
作为一位步履匆匆的游客来说,天游峰留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峰,充满着挑战,而作为一位与山为伴的扫路人来说,天游峰留给他的,是好山好水,是无尽的乐趣,是相依为伴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再走进扫路人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他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完成《配套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2.背诵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险豁达开朗
环境衬托
第3课时方法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关键句段”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开朗,感悟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写人喻理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想象30年后“我”和扫路人相见的情景并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关键句段”的方法细读文本,体会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开朗,感悟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写人喻理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想象30年后“我”和扫路人相见的情景并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悠闲气喘吁吁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大汗淋漓
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豁达开朗充满自信
2.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3.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也初步感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扫路人的豁达开朗。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走进老人,体会豁达形象
过渡:作者还从那些方面写了扫路人的自信豁达?
请潜心朗读文章的第3——12自然段,边读边想,看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人的豁达开朗的呢?
2.学生默读课文,标画有关句段作批注。
预设一:
(1)扫路人的外貌
①你是怎样从老人的外貌体会到他的朴素、善良和勤劳的?
圈出:精瘦、褪色、运动鞋、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
②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③这两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来写呢?(第一次是粗粗的看的,第二次是仔细打量。
)作者为什么会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对老人有了敬佩之意)
预设二:
(2)扫路人的语言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觉得累。
)
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相机引读:)他——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3.是呀,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
(让学生带着喜欢的感情读一读。
)过渡:老人还说了什么?出示:
1.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呢?(老人舍不得走、这儿的生活环境好。
)
2.引读:“老人喝的是——老人吃的是——老人呼吸的是——而且还有——。
”
3.这么好的生活老人当然舍不得走。
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空气,爱这儿的一切。
所以老人会说得那么——(点击:悠然)。
你能悠然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
指导朗读,指名读。
过渡:老人还说了什么?
“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这话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说的?(老人愿一辈子与大山为伴,我被老人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于是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预设三:
(3)扫路人的动作
出示:
1.轻声地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老人很热情)
2.是的,一杯浓浓的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
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和温暖读出来。
(齐读)
小结:我们循着作者对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认识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老人的朴素、善良、勤劳、自信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作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自信、豁达开朗)
(三)品读文本,学习手法
过渡:作者是怎样写出老人的自信和豁达开朗的呢?
1.正面描写:抓扫路老人的三处言行,写出老人的豁达开朗。
第一处:
1.联系课文第二节和第五节,你认为老人到底累不累?( 70岁的老人自然累。
)
2.再读读扫路人的这句话。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句话写进文章中?你是怎么体会到老人的豁达的?
(扫路老人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
人生中肯定有很多不如意,很多累和苦,像老人那样把苦和累看淡,去看甜和美的一面,这就是豁达,这就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豁达开朗”。
)
第二处:
1.扫路人的收入并不高。
老人在这里喝山里的水,吃大米饭和青菜,你认为这样的生活怎么样?有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清苦的生活,没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
2.再读读扫路人的这句话。
你是否读出了扫路老人的豁达开朗?
小结引领:清苦的生活,在老人眼里,却能那么诗意:“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这就叫豁达。
第三处:
人生七十古来稀。
能活100岁的人毕竟少,这一点,老人自然明白,因此,既有自信,也有豁达。
过渡:老人言行中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染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
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
2.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豁达开朗。
预设一:
作者通过游人的表现,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预设二:
正因为天游峰的险峻,才体现老人的工作辛苦,更能侧面衬托出扫路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四)结合生活,揭示道理
投影出示:
1.作者为什么要写鸟?鸟儿究竟暗指什么?
(暗指了老人。
关键在“落回原处”四个字上。
老人舍不得走,鸟也舍不得走。
)
①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吗?(他热爱大自然,享受自己的生活,对生活非常热爱。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伴随我回到住地吗?那陪伴我回到住地的是什么?
(是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
③“我”回到住地以后,“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就没有了吗?
不会,老人豁达、自信的生活态度已经深深的感染了作者,影响了作者,他将受益终生珍藏一辈子。
三、环节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延伸。
1.时间过的真快,时隔30年后作者如约再次来到天游峰拜访老人,这又是一副怎样的情
景呢?
(1)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不变的会是什么?
预设:
a:不变的是又高又险的天游峰依然人流如潮。
b:老人的热情依然如故。
c:茶依然很浓很香。
d:树丛中的小鸟依然飞了起来,又悄悄的落回了原处……
(2)变化的又是什么呢?
预设:a:瘦削的脸更加精瘦了。
b:头发花白,但面色红润了。
c:白色的运动鞋像是刚刚换洗过。
(3)见面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要求:
2.生根据提示拓展写作
(五)总结表达方法: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
不仅从这位扫路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还学到了很多习作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突出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环境衬托等描写的方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15
天
游明线:天游峰:高险(列数据、比喻、侧面衬托)
峰衬
的托
扫暗线:扫路人:豁达开朗(外貌、语言、动作、)
路
人
第4课时方法实践课(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分号和逗号、句号的不同用法。
2.浏览课文,按照“出题、摘穗、悟理”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结合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语句和苏格拉底的话,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
3. 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阐述深刻哲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分号的用法。
2.浏览课文,按照“出题、摘穗、悟理”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结合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语句和苏格拉底的话,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
难点: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阐述深刻哲理的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上节课我们攀登天游峰,感受到了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与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智慧,汲取他的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同位两人互相朗读,做到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位读错、读破的语句。
2. 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麦垄沉甸甸东张西望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两手空空颗粒饱满挑挑拣拣
(2)大屏幕出示词语,校对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