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例肝癌患者经络失衡状况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9例肝癌患者经络失衡状况调查
李扬帆;荣震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279例肝癌患者的经络失衡状况.方法通过对十二经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的皮肤穴位导电量测量来探讨279例肝癌患者的经络失衡状况.结果 279例肝癌患者十二正经原穴异常主要体现在肾经、肝经、脾经、胃经、胆经、心包经上,以肾经(占74.2%)、肝经(占69.5%)、脾经(占62.0%)不平衡率居高,与其他经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奇经八脉经络异常主要体现在冲脉、阴维脉、阴跷脉、任脉、督脉上,以冲脉(占65.9%)、阴维(占60.9%)不平衡率居高,较之其他经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经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的皮肤穴位导电量检测能够反映肝癌患者经络气血的失衡情况,该群体经络异常主要表现在与中医学肾、肝胆、脾胃、心胸体系相关的经脉上.【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3(032)001
【总页数】3页(P59-61)
【关键词】经络;肝癌;流行病学调查;原穴;八脉交会穴
【作者】李扬帆;荣震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2
癌症,亦称恶性肿瘤。

当前全球癌症发生形势严峻,其中,肝癌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一,称为“癌症之王”。

肝癌是我国尤其广西最常见而且危害最重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广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肝癌死亡率一直位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21世纪初广西
肝癌粗死亡率为34.39/10万(1964年中国人口肝癌标化死亡率为22.17/10万),肝癌死亡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0.7%[1-2]。

肝癌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对于肝癌的治疗已遇到一个瓶颈状态,多学科交叉合作发展的变革势在必行。

中医学对癌症的思考源自古代典籍对“瘕”、“积聚”、“痞块”、“疣核”、“瘤赘”等涉及肿瘤相关病症的病机描述,认为积聚肿块的形成与五脏六腑的气化
不行有关。

经络系统正是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通常十二经脉
左右同穴位的导电量相对平衡,而在病理状态下,则表现为失衡。

通过测定十二经脉
穴位的导电量可以了解经脉的平衡状况,这对于诊察脏腑、经络病变以及选择最佳
治疗腧穴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癌症与“针灸”的关系研究较少[3-10],多用于治疗癌
症伴随症状或放化疗后不良反应[11-14],以“经络”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更是鲜见。

本研究以“经络”作为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特定穴中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的导电量,观
察肝癌发病下的经络状态。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及脏腑经气深聚之处,是经气之源,可反映出经络的气血失衡情况。

八脉交会穴可反映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
通的状况,亦能够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肝癌发病下的经络
状况测查,藉此从针灸学的角度探讨与之相关的发病因素及可能机理,旨在为今后针
刺治疗肝癌的临床规范化选穴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依据。

279例肝癌患者均为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2009年1月至2011年
12月住院患者。

1.1.1 纳入标准
①凡经西医明确诊断为肝癌的病患(相关辅助检查手段包括AFP检查、CT检查、
肝动脉造影检查、肝活检等);②符合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者、精神病患者及不能合作者。

1.2.1 测量方法
导电量的测量选用“HB-DET穴位诊断治疗仪”进行,使用方法参照谢感共指导的
方法[15-16]。

检测前让受试者静卧10 min,将仪器调至开路为0 mA,闭路为100 mA,将无关电极置于受试者中脘穴处,电极下涂抹导电膏或生理盐水棉球,用胶布固定,保证电极的可靠接触。

用95%乙醇对所测穴位皮肤进行清洁脱脂。

5 min以上
待乙醇干透后开始测量。

探测压强为40 g·mm-1,置于所测穴位上持续4 s后,即
刻按下读数记忆按钮,记下数据。

每穴循环测量3次,取其均值进行记录。

当左、右肢体导电量相差在1倍以上者,视其为不平衡。

不平衡率=(不平衡数/例数)×100%]。

在检测过程中,受试者及周围环境保持安静。

1.2.2 观察指标
以被试的十二经原穴、八脉交会穴左右两侧测量的穴位皮肤导电量作为观察指标。

所有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均固定专人完成。

同一经左、右两侧测量相差数在1倍以上者,即表示该经有病变[17],视其为不平衡。

279例肝癌患者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检测,经络异常主要表现在肾经、肝经、脾经、
胃经、胆经、心包经上,以肾经(占74.2%)、肝经(占69.5%)、脾经(占62.0%)不平衡率居高,与其他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79例肝癌患者八脉交会穴导电量检测,经络异常主要表现在冲脉、阴维脉、阴跷脉、任脉、督脉上,以冲脉(占65.9%)、阴维(占60.9%)不平衡率居高,与其他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测定人体经穴的导电量,是研究经络实质的一种方法[18]。

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过
程的重要现象,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的反应,都是经络的具体体现。

病理的变化会
导致经络的失衡,故经络的失衡也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以往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导电量是迄今为止最能说明经络系统客观存在的生物
物理指标[19]。

正常情况下,十二经脉左右同穴位的导电量相对平衡;而在病理状态下,脏腑、经络气血失于平衡,这些点的导电量或电位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同一经脉左右同穴位的导电量则表现为不平衡。

故通过测定十二经脉穴位的导电量可以了解经脉的平衡状况,藉此诊察肝癌发病状态下的脏腑、经络病变,从“经络状态”角度
阐发其病因病机,最终为针灸优化组穴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原穴的“原”含有本原、原气之义;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是脏腑经气深聚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气味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

”可见,原穴是经气之源,为本经代表穴,能反映脏腑本原状态。

它不但可治脏腑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也可反映出经络的气血失衡情况,其左右两侧的气血平衡与否
则反映了机体当中相应脏系是否处于衡态。

另一方面,人体中的奇经八脉虽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奇经,但与十二正经联系甚密,在生理上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储蓄和渗灌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保证了体内气血的正常
供应。

八脉交会穴即十二正经与八脉相联系的交会点。

故本研究选取十二经脉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的穴位导电量作为测量对象,探查肝癌患
者的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经络阴阳、气血平衡情况,从而为今后针刺介入肝癌的
机理探讨及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279例肝癌患者
确实存在着相关经脉气血失衡、导电量异常或不对称等客观现象。

十二正经原穴异常主要体现在肾经、肝经、脾经、胃经、胆经、心包经上,以肾经、肝经、脾经不
平衡率居高。

原穴相对代表着人体内环境,为“里”,原穴的变化有着内环境变化的
指标意义。

本研究结果一方面印证了肝癌发病的相关“肝系”经络,即肝、胆、肾经及胆经经别与之关联;另一方面,也从中医学角度“审视”出肝癌甚至所有肿瘤相关病症的病因病机,尤其是肾经原穴所显示的经络不平衡率最高,提示了“阳化气,阴成形”,即肿瘤的形成与阳气不足,气化功能下降,物质积聚不化有关。

奇经八脉经络异常主要体现在冲脉、阴维脉、阴跷脉、任脉、督脉上,以冲脉、阴维不平衡率居高,这也和肝区疼痛;食欲下降、饭后上腹饱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全身乏力、失眠多梦、消瘦、原因不明发热、腹泻、腹痛等肝癌的典型症状相对应。

十二经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的皮肤穴位导电量检测能够反映肝癌患者经络气血的失衡情况,该群体经络失衡主要表现在与中医肾、肝胆、脾胃、心胸体系相关的经脉上。

对279例肝癌患者十二经原穴及八脉交会穴皮肤穴位导电量的测量,能够为经络理论指导针刺治疗肝癌提供客观依据。

故临证时,重视对相关经脉的阴阳气血转输的调整,则可获得最佳疗效。

经络之象也是象,而且是人体客观之象,是脏腑功能最真实的表现形式。

经穴导电量检测可以从表里、上下、左右、寒热、虚实、阴经与阳经、气与血、脏与腑、五行强弱、深浅层次、正气与病邪、因果关系、体质与运气等多方面,反应出机体生理与病理的客观存在的征象,给中医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来自客观信息的佐证。

已有研究表明,经络测量发现“气的癌症”改变,比肿瘤真正形成早了3~6个月,发现人体正气不足的“亚健康状态”就更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若将经络检测应用于癌症高危人群的监测,其经络数据的总结更具有临床预警意义。

笔者期待基于此类研究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拓展。

【相关文献】
[1] 张思维,陈万青,孔灵芝,等.中国部分市县1998~2002年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J].中国肿
瘤,2006,15(7):430-448.
[2] Zhang CY, Huang TR, Yu JH,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in Guangxi province of China[J]. Chin J Cancer, 2010,29(5):545-550.
[3] 吴滨,周荣兴,周鸣生,等.针刺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含量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9):537-539.
[4] 谯代萍,刘浪,梁雅婷.针刺和药物联用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肿瘤学杂
志,2008,22(5):446-448.
[5] 丹宇,梁亚兵,陶冶.针刺对癌症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1):17-18.
[6] 凌楠.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癌症疼痛63例[J].针灸临床杂志, 1998,14(12):25-26.
[7] 党建中,刘明,包海军,等.针刺足三里配合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功能减弱[J].甘肃中医,2009,22(2):56-57.
[8] 江爱菊.针灸止痛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35):194.
[9] 林培红,蔡进,何竞.针刺按压控制化疗后胃肠道反应30例[J].四川中医,1999,17(9):52-53.
[10] 赵加增,陈汉平,赵粹英,等.艾灸及其结合免疫调节剂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5,20(4):43-46.
[11] Shao XP.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for hiccups in late-stage cancer[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 10(2):117-119.
[12] Yu ZC, Yuan HX, Xu LF, 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hemoglobin and immunoglobulin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6):359-361.
[13] Shen GW, Zhao J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gulation for post-chemotherapy gastric motilit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6):362-366.
[14] Fan Y, Yang ZM, Wan M, et al. Effects of moxibustion therapy o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ide effects from chemotherapy of malignant yumor patient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6):351-353.
[15] 谢感共,赵彩娇,卢献群,等.灵龟八法穴位开闭状态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3):129-130.
[16] 谢感共,赵彩娇,卢献群,等.灵龟八法穴位开闭状态导电量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5):315-317.
[17] 李炳如,樊菁.痛经宁对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J].中草药,1990, 21(7):22-24.
[18] 艾家才.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05例[J].陕西中医,1993,14(6): 243-244.
[19] 王应兰.痛经辨治浅谈[J].江苏中医,1995,16(1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