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永远不变的身份是阅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典藏
赵丽宏:永远不变的身份是阅读者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余
丹赵丽宏,上海市崇明人,散文家,诗人。
1952年生于上海。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名誉社长,《上海诗人》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
代表作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诗魂》《爱在人间》《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赵丽宏散文》等,长篇小说《童年河》《渔童》,报告文学集《心画》
《牛顿传》等及《赵丽宏自选集》(四卷),共90余部。
另有文学评论、电影文学剧本多种。
有十多篇散文被收入国内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学语文课本。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韩、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发表出版。
赵丽宏不仅是一位情怀浪漫的诗人,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散文家。
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憧憬,通过独具个性的文字,不断地向世界表达着,他的许多作品,语言朴素,叙事简洁,情感真挚,却又清新悠长。
从赵丽宏的作品中,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不仅可以发现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陶醉和欣赏,更加发人深省的是文字中透出的宁静、坦诚、真切与淳朴。
阅读之窗
8
9
作家作
品
作
家典藏
年初在北京,正好遇上一场大雪。
雪是无声地降落的。
那天傍晚天色灰暗,也没有大风呼啸,以为只是个平平常常的阴天。
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窗外亮得异常,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严严实实地被耀眼的白雪覆盖了。
从近处屋顶上的积雪看,这一夜降雪约有三四寸厚。
而此刻,雪已经停了。
离我的窗户最近的一根电线上居然也积了雪,雪窄窄地薄薄地垒上去,厚度居然超出电线本身的四五倍,所以看起来那根电线就像是一条长长的雪带。
凭空陡添这许多负担的电线在风中紧张地颤抖着,显得不堪重负,真担心它马上就会绷断……
这是怎样的一夜大雪?那些飘飘洒洒的轻盈的雪花在夜空中飞舞时,当是何等的壮观!假如集合这块地面上的所有积雪,大概能堆成一座巍峨的雪山了吧。
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玄妙的造化和神奇的力量更使人惊叹呢!
雪的世界是奇妙的。
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云中,城市原有的层次都淡化了,消失了,一切都仿佛融化在晶莹的白色之中。
下雪之前的世界究竟是何种颜色?现在竟然想不真切了,人真是健忘。
然而,这雪景似乎不宜久看,看久了眼睛便会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
也许,人的眼睛天生是喜欢丰富的颜色的吧。
白色,曾经被很多人偏爱,因为它拥有很多美好的属性,譬如纯洁,譬如宁静,譬如清高,等等。
但是大多数人的喜欢白色,恐怕只是喜欢一束白色的小花、一朵白色的云、一方白色的丝巾、一件白色的连衣裙……要是白到铺天盖地,那就消受不起了,眼前这无边无际的雪景,便是极生动的一例。
茫茫的白色世界有一些鲜亮的色彩开始蠕动。
几辆汽车像笨拙的甲虫爬上了马路,行人
也三三两两走上了街头。
车和人经过的地方,
清晰地留下痕迹。
车辙和脚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雪地神秘的面纱——积雪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厚,车辙和脚印中显露出大地原有的色彩。
晶莹寒冷的雪只是表象罢了。
一群孩子走到楼前的雪地上,又是滚雪球,又是打雪仗,尖尖的噪音和雪团一起飞来飞去,弄得一片喧闹。
最后他们的目标一致起来——堆雪人。
极有耐心地用手捧,用脚刮,一个矮而胖的雪人居然歪歪斜斜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雪人周围的雪暗淡了,消失了,孩子们在欢言
笑语中清除了他们这方小小天地里的积雪。
他们又奔着喊着跑去开拓他们的新疆域了,雪人孤零零地丢在那里……
两只麻雀突然从窗前掠过,它们在空中急忙盘旋着,嘴里发出焦灼的呼唤,似乎在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也许,是积雪使它们熟悉的天地改变了模样,它们迷路了。
我以为两只麻雀不可能在我窗前停留,想不到它们找到了一个我未曾预料到的落脚点——窗前的那根电线。
一只麻雀先是从下而上掠过电线,翅膀只是轻轻地一拍,电线上积雪便扑扑地落下一段,另一只麻雀也如法炮制,又拍下一段雪,然后再一先一后停落在电线上。
它们轻松地抖着羽毛,不时又嘴对嘴轻轻地低语着,像是互相倾吐着什么隐秘,再不把那曾使它们惊惶迷惑的雪世界放在眼里。
那根曾经被积雪覆盖的电线在它
们的脚下有节奏地颤动着,积雪在不断地往下掉,往下掉……大雪忙忙碌碌经营了一夜的伪装,只有十几秒钟便被两只小麻雀弄瓦解了……
窗外寒风呼啸,积雪大概不会一下便消融,但雪后的世界已不是清一色的白了,我心里的春意也正在浓起来。
只要有美丽的生命在,谁能阻挡春天呢!
看 雪
赵丽宏
阅读之窗
10
作家典藏
又出了一本新书。
第一本要送的,
当然是我的母亲。
在这个世界上,最
关注我的,是她老人家。
母亲的职业是医生。
年轻的时候,
母亲是个美人,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
她年轻时独有的那种美质。
儿时,我
最喜欢看母亲少女时代的老照片,她
穿着旗袍,脸上含着文雅的微笑,比
旧社会留下来的年历牌上那些美女漂
亮得多,就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滩那几
个最有名的电影明星,也没有母亲美。
母亲小
时候上的是教会学校,受过很严格的教育。
她
是一个受到病人称赞的好医生。
看到她为病人
开处方时随手写出的那些流利的拉丁文,我由
衷地钦佩母亲。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是个
严肃的人,她似乎很少对孩子们做出亲昵的举
动。
而父亲则不一样,他整天微笑着,从来不
发脾气,更不要说动手打孩子。
因为母亲不苟
言笑,有时候也要发火训人,我们都有点怕她。
记得母亲打过我一次,那是在我7岁的时候。
那天,我在楼下的邻居家里顽皮,打碎了一张
清代红木方桌的大理石桌面,邻居上楼来告状,
母亲生气了,当着邻居的面用巴掌在我的身上
拍了几下,虽然声音很响,但一点也不痛。
我
从小就自尊心强,母亲打我,而且当着外人的面,
我觉得很丢面子。
尽管那几下打得不重,我却
好几天不愿意和她说话,你可以说我骂我,为
什么要打人?后来父亲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
“你不要记恨你妈妈,那几下,她是打给楼下告
状的人看的,她才不会真的打你呢!”我这才
原谅了母亲。
我后来发现,母亲其实和父亲一样爱我,
只是她比父亲含蓄。
上学后,我成了一个书迷,
天天捧着一本书,吃饭看,上厕所也看,晚上
睡觉,常常躺在床上看到半夜。
对读书这件事,
父亲从来不干涉,我读书时,他有时还会走
过来摸摸我的头。
而母亲却常常限制我,对
我正在读的书,她总是要拿去翻一下,觉得
没有问题,才还给我。
如果看到我吃饭读书,
她一定会拿掉我面前的书。
一天吃饭时,我
老习惯难改,一边吃饭一边翻一本书。
母亲
放下碗筷,板着脸伸手抢过我的书,说:“这
样下去,以后不许你再看书了。
”我问她为
什么,她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现
在这样读法,会把自己的眼睛毁了,将来想
读书也没法读。
”她以一个医生的看法,对
我读书的坏习惯做了分析,她说:“如果你
觉得眼睛坏了也无所谓,你就这样读下去吧,
将来变成个瞎子,后悔来不及。
”我觉得母亲是
在小题大做,并不当一回事。
其实,母亲并不反对我读书,她真的是怕
我读坏了眼睛。
虽然嘴上唠叨,可她还是常常
从单位里借书回来给我读。
《水浒传》《说岳全
传》《万花楼》《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格
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
就是她最早借来给我读的。
我过8岁生日时,
母亲照惯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买了一本书
送给我,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卓娅和舒拉的
故事》。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哪个孩子生日能
得到母亲送的书呢?中学毕业后,我经历了不
少人生的坎坷,成了一个作家。
在我从前的印
象中,父亲最在乎我的创作。
那时我刚刚开始
发表作品,知道哪家报刊上有我的文章,父亲
可以走遍全上海的邮局和书报摊买那一期报刊。
我有新书出来,父亲总是会向我要。
我在书店
签名售书,父亲总要跑来看热闹,他把因儿子
的成功而生出的喜悦和骄傲全都写在脸上。
而
母亲,却从来不在我面前议论文学,从来不夸
耀我的成功。
我甚至不知道母亲是否读我写的
书。
有一次,父亲在我面前对我的创作问长问短,
母
亲
和
书
赵
丽
宏
阅读之窗
11
母亲笑他说:“看你这得意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你儿子一个人是作家。
”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下子变得很衰老。
为了让母亲从悲伤沉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一家三口带着母亲出门旅行,还出国旅游了一次。
和母亲在一起,谈话的话题很广,却从不涉及文学,从不谈我的书。
我怕谈这话题会使母亲尴尬,她也许会无话可说。
去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自选集,四厚本,一百数十万字,字印得很小。
我想,这样的书,母亲不会去读,便没有想到送给她。
一次我去看母亲,她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书店了。
我问她去干什么,母亲笑着说:“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
”我一愣,问道:“你买这书干什
么?”母亲回答:“读啊。
”看我不相信的表情,母亲又淡淡地说:“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
”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
遮着的暗道。
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
“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
”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20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
其中的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
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看着母亲的书橱,我感到眼睛
发热,好久说不出一句话。
她收集我的每一本书,却从不向人炫耀,把我的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母亲。
母亲,你了解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却不懂得你!我感到羞愧。
母亲微笑着凝视我,目光里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关怀。
母亲老了,脸上皱纹密布,年轻
时的美貌已经遥远得找不到踪影。
然而在我的眼里,母亲却比任何时候都美。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美丽更深沉呢?
(注:本文写于2000八旬老太星夜送书感动得他大哭一场1968年,赵丽宏从上海的中学毕业后,到家乡崇明岛上插队落户。
当时崇明岛生活极其艰苦,更无法忍受的是孤独和前途的渺茫。
本来就沉默寡言的他整天埋头干农活,很少与人说话。
乡亲们好奇这个人不说话,“看上去脑子好像有毛病,但只要拿到一本书、一份报,甚至只要是拿到一张有字的纸,就变成另一个人了”。
很快他们就知道,赵丽宏最需要的是看书。
于是,翻箱倒柜把家里所有的书都找出来送给他。
“我的家乡尽管很穷困,但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崇尚读书,崇尚知识。
”在乡亲们给他的书里,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卧
虎藏龙》《福尔摩斯探案集》《初刻拍案惊奇》,还有一套珍贵的《昭明文选》。
“这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这些书为我打开了许多窗口,使我的心灵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于是我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了最初的散文习作。
”
他永远无法忘记那样一个深秋的夜晚,门被人敲响,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站在门前。
“大她站在门口,很麻烦地解开胸襟扣子,拿出一本书,说:‘我给你送书来。
’那是一本没有封面的1936年的旧皇历,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但我对着这本书,痛哭了一场。
老太太把它当宝
贝送给我,一本无用的书,却让我感受到人间
孙 珺
赵丽宏:不要成为高学历的“野蛮人”
12
窗作家典藏
最美好的同情和关爱。
”
“不管写什么,都要感情真实、情节真实”
恢复高考后,已经发表了很多诗文的赵丽
宏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一时,上海
《书讯报》约稿,他写了一篇短文《荒年,书
的饥渴》,其中,用两百多字写了月光下新妈
妈送书的事。
发出来后,他觉得写得太简单了,
没有全部表达出这段感情。
不久,又写了散文
《月光曲》,很真实详尽地写了新妈妈送书的往
事。
他的好友听说后,建议他用文学的手法,
改成老太太送他《昭明文选》。
赵丽宏被他说服,
把旧皇历改成了《昭明文选》后发表了。
“但
是我有点后悔,觉得这样修改破坏了我记忆中
的那段感情。
”
《月光曲》发表后,反响很好。
不过,有读
者写信问他,两篇文章里都有这个老太太,但
送的书却不一样。
“收到这两封信之后,我的后
悔变得非常明确。
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文章《旧
皇历和〈昭明文选〉》,讲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请读者评判是否应该修改这个情节。
文章发表
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读者一致认为不应该修
改这个细节。
一个读者说:“老太太送给你旧皇
历这个细节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这一修改,
龙就变成了瞎子,整篇文章都变得虚假了。
”赵
丽宏谈及这段往事,坦诚道:“不管是写什么文
体,一定要感情真实,情节也应该是真实的,
即便虚构,也应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
虚假和
虚伪的文章,不会有生命力。
”
读书要读那些有价值的好书
写书,要“真”写,读书也要读说真话、
抒真情的好书。
“英国女作家莱辛曾说过一句
话,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产生共鸣。
她
说,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
高学历野蛮人他们有博士、硕士的头衔,他们
懂得先进的科技知识,他们能操纵最复杂的仪
器,但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
的精神。
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他们不懂文
学作品。
”他奉劝中国的年轻一代学子千万不要
成为这样的野蛮人,“令我欣慰的是,这些年来,
我有很多次参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我发现青
少年中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读书。
我相信读书的
时代,永远也不会结束。
任何知识都不会是多
余的。
读书,读那些有价值的好书,读那些能
给人知识给人启迪的书”。
对话赵丽宏
广州日报:您有数十篇散文被收入国内中
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如此多的作品被选入教
材,您有何感想?
赵丽宏: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荣耀。
因
为现在文学界里有一些寿命不长的作家,可能
很快被人忘记,但是你如果有一篇文章被收录
语文课本,那么一代一代的会有很多孩子记住
你的文章。
我的文章被收入我觉得是一种荣誉,
但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语文教学有时会把一
篇课文像解剖麻雀一样解剖。
但我觉得好的阅
读方式应该像林中鸟在树上唱歌,展开翅膀飞
翔,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通过一篇文章把孩子
引到更广阔的、更美妙的境界去。
像解剖麻雀
一样解剖一篇文章会使文章变得丑陋。
另外,
我看到一篇博客的文章,博主说中学时淘气,
老师让他抄一百遍课文,课文就是赵丽宏的《雨
中》,这篇课文有一千多字,这意味着一共要抄
十万字。
如果真的抄了这么多,我绝对认为这
篇文章会成为他这个时期的噩梦。
广州日报:就假期阅读而言,您有什么特
别好的书想推荐给大家的?
赵丽宏:推荐书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在《心灵的芦笛》里写过的一篇文章叫《我
喜欢的十本书》,以前我一直不推荐书给大家,
因为怕误导大家。
我写的那篇文章,当然都是
我喜欢的,但一定不是我读的书的全部。
我觉得任何成人的书对于中学生而言都是
可以读的,这是我的经验。
可能现在的孩子不
喜欢读纸质的书,他们更喜欢在手机上阅读,
但我想告诉孩子们:真正的读书人是不能满足
一种碎片的浮光掠影式的阅读的,还是要静下
来打开一本书。
(选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8月19日,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