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伍耀规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测算其适度规模,为广西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抽样调查与现场考察,分析广西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直观评估法测算其适度规模,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物质投入不足、经营者整体素质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适度经营规模为6.6~9.5 ha,广西现有家庭农场的规模远小于此适度规模.[建议]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广西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4(045)004
【总页数】6页(P709-714)
【关键词】家庭农场;现状;存在问题;适度规模;对策;广西
【作者】伍耀规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0 引言
【研究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与经营主体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明确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下,广西各地市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据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广西各级工商部门共探索性登记了1015户名称中含有“家庭农场”字样的市场主体。

因此,研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模经营模式,将有利于广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广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人研究进展】李国忠(2005)认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农业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为获最佳产出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使农业各生产要素合理协调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王延廷(2011)从农场经营效率、农业产出效率、农业技术应用、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劳动力的激励与管理等5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家庭农场的生产优势。

罗艳和王青(2012)运用SPSS计算出安徽省金安区家庭农场的最佳经营规模为8.40 ha,在此状态下该区域需转移90.44%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郭熙保(2013)从农业规模化经营指标的国际比较中发现土地经营规模小是导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低下的根本原因,认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主要途径。

张绪科(2013)认为发展6.66 ha左右规模的家庭
农场在成本、风险、土地流转难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适合的“度”。

【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系统研究的相关报道。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抽样调查与现场考察,分析广西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西方经济学适度规模理论,采用直观评估法测算广西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广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

1 广西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在发展家庭农场中,广西各部门、各地市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措施。

2013年8月,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工商部门的帮扶措施,针对家庭农场的实际情况实行注册登记“三放宽”,即放宽名称登记条件、放宽场地证明和放宽经营范围,在办照窗口开辟“直通车”绿色通道,专人负责指导,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2014年,广西农业厅在本级部门预算中专门设置了扶持家庭农场的项目,计划在2014年扶持15个家
庭农场,每个补助10万元;同时还将资金总量近7000万的食用菌产业升级、“菜篮子”产品生产和特色水果等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升级和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优先给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承担。

从2013年3月发放第一本家庭农场执照至2013年年底,全区14个地市均注册有家庭农场,其中贵港和南宁两市注册家庭农场已超过800户,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起到了示
范效应,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据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广西共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015户,其
中种植业518户,占51%;养殖业386户,占38%;林业10户,占1%;种养结合101户,占10%。

家庭农场注册总资本4.65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45.8
万元;总经营耕地面积4128 ha,占全区承包耕地总面积的0.093%,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为4.07 ha;劳动力总数15196人,其中家庭劳动力4210人,
长期雇佣劳动力4132人,季节性雇佣劳动力6854人,拥有农机数量7624台;2013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收入为5.74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掌握广西家庭农场具体发展状况,课题组赴广西贵港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贵港市是广西率先发展家庭农场的城市,2013年4月2日,广西区政府在贵港市召开全区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现场会,提出在贵港率先发展家庭农场。

贵港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贵港市共注册家庭农场691家,占全区家庭农场总数的68.1%;注册资金达2.99亿元,占全区的64.3%;专职从业人员2610人,占全区的
62.0%。

贵港市家庭农场发展位居广西前列,极具代表性。

调查覆盖贵港市3区(港南区、港北区、覃塘区)1市(桂平市)1县(平南县),抽取44家种植型
家庭农场作为调查样本,占全市种植型家庭农场的15%,其中港南区15家,港北区10家,覃塘区8家,桂平市6家,平南县5家;种植经济作物的有23家,种植粮食作物的有21家。

调查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耕地面积、投融资状况及经营收益等4个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广西家庭农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2011年广西耕地面积为442.11
万ha,仅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8.61%,按总人口人均耕地0.09 ha、农村人均耕地0.16 ha、农村户均耕地0.54 ha,广西耕地资源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有限的耕地面积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基础薄弱。

加之广西农业生产投融资渠道不畅,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不规范,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导致广西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表1)。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家庭农场耕种面积最小的仅1.57 ha,最大的为16.67 ha;经营规模在2.00~4.00 ha的家庭农场有26户,占59.1%;经营规模在6
ha以上的家庭农场只有7户,仅占15.9%。

由于经营规模过小,导致广西家庭农
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及装备水平较低,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及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

表1 2011年全国与广西农业规模化经营指标比较Tab.1 Index comparison of agricultural large-scale management between Guangxi and the entire nation in 2011数据来源于2012年《广西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下同Data source:Guangxi Yearbook 2012 and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The same was applied in the subsequent tables指标体系Index system 广西Guangxi 全国China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ha)Total population per capita farmland area 0.090 0.092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ha)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er capita farmland area 0.28 0.46土地流转率(%)Land transfer rate 7.2 17.8每公顷粮食产量(kg)Crop production per hectare 4653 5521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kg)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er capita crop production 913 2148农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元)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er capita value-added(Yuan) 13081 1794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33.6 54.0
表2 2013年广西家庭农场调查基本情况Tab.2 Basic situation of family farms
in Guangxi(2013)组别Group户数(户)Family farm number(farm)户均农业劳动力(人)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er family farm(people)户均年雇用劳动力(人)Hired labor per family farm one year(people)劳均耕地面积(ha)Land acre per labor(ha)公顷收入(元)Income per hectare(Yuan)劳均收入(元)Income per labor(Yuan)2 ha以下Less than 2 ha 3 3.33
1.34 0.39 12190.81 4698.81
2.00~
3.00 ha 11 3.73 1.82 0.45 11087.36 499
4.31 3.00~4.00 ha 15 3.67 2.74 0.58 10647.24 614
5.83 4.00~
6.00 ha 8 3.88 3.13 0.73 12876.53 9368.09 6.00~10.00 ha 5 4.40 6.60 0.76 14563.78
11121.43 10.00 ha以上More than 10.00 ha 2 5.50 10.50 0.99 13100.65 13018.77平均量Average 3.87 3.28 0.74 12390.62 8003.11
2.2 农业生产物质投入不足,外部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劳动替代型农业机械设备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土地替代型生物化学物质要素投入和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土地改良型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前两种主要靠农户自发性投入,后者则主要靠集体和政府财政投入。

2011年,广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409.8亿元,其中投向农业生产82.6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20%。

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对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家庭农场实力不强,难以依靠一己之力来扩大经营规模。

农业生产较工商领域而言货币收益较低,自然属性较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经营风险及市场风险较高,且家庭农场除土地外的固定资产不多,可供抵押资产不足,较难获得商业信贷资金的支持,而广西涉农政策性贷款规模有限,远不能满足家庭农场发展的资金需求。

调查的44家家庭农场中,100%的家庭农场表示需要银行贷款支持,91%表示从未得到过银行贷款,100%表示得不到贷款满足。

由于缺乏抵押物,通过担保公司担保需收取3%担保费,且银行授信利率上浮10%。

融资成本加大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导致家庭农场对银行信贷望而却步,融资难题已成为制约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的最大瓶颈。

2.3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低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广西家庭农场主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少一薄”的现象:“一高”即家庭农场主的年龄偏高,平均年龄超50岁;“一低”即文化素质低,对贵港市44家家庭农场主的抽样调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场主有27人,占61.4%,高中及相当文化水平的农场主有13人,占29.5%,大专文化的农场主有4人,占9.1%,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一
少”即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及科技少,大多数农场主凭经验耕作,调查显示,仅有
15人参加过政府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占34.09%(表3);“一薄”即创新意识及创新基础薄弱,不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及新事物。

虽然大部分家庭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受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观念等因素制约,仍难以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素质。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的能力和力量难以支撑,尤其是在技术、信息、市场、融资等方面的软肋,急需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广西农业服务体系以少数具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机构为主,然而其服务水平低,服务面窄,辐射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低,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介机构少,且规模一般较小,专业技能及服务能力有限。

表3 广西农村劳动力及贵港市部分家庭农场主素质状况(%)Tab.3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in Guangxi and some family farmers in Guigang项目Item 教育程度Education of labor force 农业科技培训情况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合计Total不识字或很少识字Illiterate小学程度Primary school初中程度Junior high school高中程度Senior high school
中专Secondary school大专及以上Junior college and over合计Total培训过Trained未培训过Nontrained农村劳动力 100 3.0 25.6 57.1 9.5 2.8 1.9 100 21.98 78.02 Rural labor force贵港市44户农场主 100 0 13.6 47.8 18.1 11.4 9.1 100 34.09 65.91 44 farmers in Guigang
3 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分析
目前,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收入是3个最常见的衡量农业规模经营优
劣的评价指标(许庆和尹荣梁,2010)。

由于受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影响,并非规
模越大收入就越高,要兼顾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把握好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

3.1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分析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西方规模经济理论。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引起生产单位产量或收益的变动情况。

一般生产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生产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规模报酬不变;超过适度规模,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规模报酬递减(狄俊锋,2009)。

适度规模也叫最优规模,是指在一定适合的环
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和市场价格水平,按照规模经济理论,选择最佳规模效益点,充分利用生产条件和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潜力,达到生产平均成本最低、经济收益最大的目的。

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主要的固定投入,也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为获取最佳效益,必须首先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

因此,国内外研究一般都把土地面积作为度量农业生产规模的基本尺度和标准,重点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2 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测算
3.2.1 测算方法目前,常用的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与测算方法主要有:直观评估法、分组比较法、综合评价法及生产函数分析法。

直观评估法就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来评价与确定土地适度规模(王佳洁和鞠军,2010)。

直观评估法与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目标是一致的,本研究将采用该方法从外部可能规模和内部可能规模两方面来测算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

3.2.2 户均有效劳动力的测算直观评估法测算的是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适度规模
(即劳均适度规模),要测算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就必须测算出平均每户家庭农场的有效劳动力。

我国的家庭农场强调以家庭为单位,平时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只有在农忙时节劳力不足时短期少量雇用劳动力。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家
庭农场以大户为主,44个样本的户均农业劳动力均大于广西农村家庭户均人数(3.29人),且农场规模与家庭规模呈正相关。

3.2.3 外部可能规模测算外部可能规模即考虑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属农村外部经营条件),根据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来确定适度经营规模。

其计算公式为:St=C/(1-r)。

其中,St为劳均适度经
营规模,C为劳均耕地资源占有量,r为劳动力转移率。

根据2012年《广西统计
年鉴》,2011年广西劳均耕地面积为0.28 ha,乡村2407万从业人员中,在二、三产业人数为861万人,非农产业就业率为36%。

代入公式,劳均适度规模
St=0.28/(1-0.36)=0.44,则家庭农场适度规模S=0.44×7.15=3.15 ha。

3.2.4 内部可能规模测算内部可能规模即考虑农业经营项目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根据农忙季节劳均所能负担的耕地最大面积来确定适度经营规模,即以参加农业经营的劳动力本身可能负担耕地面积的能力作为判断准则。

其计算公式为:Sl=L1/L2。

其中,Sl为劳均适度规模,L1为有效农忙期间平均每个劳动力可提供的劳动量,
L2为农忙季节单位面积耕地所需劳动量,这里劳动量一般用劳动时间来表示。


般地,在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L1是大致不变的,根据广西农业厅的相关专家估算,广西“双抢”有效农忙期一般为10 d左右,但调查中家庭农场主普遍反映因耕种土地规模较其他农户大,一般农忙期会多1~2 d,因此,L1取12 d。

而L2
主要由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决定,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则短期内主要受耕种作物类型影响,一般经济作物所需劳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

在调查的
23家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中,农忙季节每公顷耕地所需劳动量平均为13 d,21家种植粮食作物的家庭农场平均为9 d。

代入公式,可估算出经济作物劳均适
度规模为12/13=0.92 ha,粮食作物劳均适度规模为12/9=1.33ha,则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为6.6~9.5ha。

3.2.5 结论从上述测算结果看,内部可能规模大于外部可能规模,说明目前广西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主要受外部因素(即土地流转因素)制约。

2011年,广西土地流转率仅为7.2%,而全国土地流转率为17.8%,差距甚远,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不仅是土地经营规模数量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发展步伐,吸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更多的土地集中流转到家庭农场。

其次,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氛围和创造更好的条件。

最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高流转效率。

4.2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代替传统人力与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一方面,农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协调与服务职能,推进新型农机具的推广,确保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形式同步;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财政补贴政策向家庭农场倾斜,加快大型农业机械的发
展,加快农业各领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4.3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是弱质产业,又具有明显的外在经济特性,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首先,财政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补贴支持家庭农场提高集约化水平及生产能力建设。

其次,政府应对现行部分惠农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向家庭农场倾斜。

如“种粮补贴”惠农政策的目的是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目前均是直接发放给拥有承包地的农民手中,不管该农民是否种田,这明显不符合政策初衷,应本着“谁种田谁受惠”的原则,补贴给实际种田人——家庭农场。

最后,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重点抓好土地平整与改良、水利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农田道路建设等3方面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和机械化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4.4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张伟利等,2013)。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农业生产者外,还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尤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首先,要加强农村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农民的现代农业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其次,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专业培训体系,通过系统学习、集中短训、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家庭农场主进行农业相关技术、农业经营、产品销售、信息搜集、资金融通等专项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劳动技能
与经营素质,以适应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运作。

最后,要多途径鼓励和吸引高素质人才经营家庭农场,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最富活力、最有闯劲、最具创新力和创业激情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有投身农村的满腔热情,又熟悉农村情况,政府应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创业兴办家庭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4.5 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服务体系,重点在信息传递、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与名优特产品认证、品牌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专门化服务,努力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专业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曹林奎,2013)。

三是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
为家庭农场在先进新兴技术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与种养新模式引进等方面提供专业化咨询与服务。

四是优化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与授信工作,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创新信贷品种,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努力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曹林奎.2013.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J].上海
农村经济,(4):32-34.
Cao L K.2013.A new model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Farmer cooperative+family farm”[J].Shanghai Rural Economics,(4):32-34.
狄俊锋.2009.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73-75.
Di J F.2009.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M].Beij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