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村居》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
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
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
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
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
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
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
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
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
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
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
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
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
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
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
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
一.关于识字
第一板块的主题是快乐地玩,包括三篇选文。
第一篇就是清代高鼎的诗《村居》。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上学期的音乐课上他们已经初步感受了古诗的意境,能够配乐演唱。
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解这首诗并不是件难事。
教学时依然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古诗的经验,读书的正确率能达到100%,初读时“拂堤”读得不够准,尤其是“堤”很多同学读成“提”。
我想这是很好的辨析形近字的机会,于是结合动作展开联想让学生了解两个汉字的不同含义,从而正确运用、区分。
先让学生“提”书包,“提”东西,想一想还能“提”什么,感受“提”是一个动词,与手的活动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堤”字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堤坝,结合提土旁想一想,学生说修堤坝的时候要用土,所以是提土旁。
这样两个汉字就区分开了。
接着又拓展识字“题”,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我想识字时要将汉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让他们动动手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体会汉字的不同用法和不同含义,展开联想丰富汉字文化的内涵,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识字质量。
二.关于写字
指导写字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临帖效果比较差,经过一个不算漫长的暑假,他们的临帖能力倒退不少,缺乏仔细的观察,跟着自己的感觉写字。
第一次落笔写字耗费时间久,效果不明显,书写质量不高。
写字指导,学生经验越多难度越大,因为很多学生输在写字的惯性里,习惯基本养成,改变很难,提升更难。
他们对汉字的结构、笔画有了基本的了解,度过了看一眼写一笔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读帖、临帖能力要比从前更有难度。
我想教师在写字指导上要跳出
来看,“教”的少一点,让学生自己“悟”得多一些,抽出时间多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书写质量也会提高不少。
想起与一位小有名气的教孩子钢琴琴法的老师的交谈,她对我说:“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学过琴法,一个小时100元费用;如果学过琴法的孩子来学习可能费用是没学过的二倍或三倍。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理解她的话,后来才明白,学过琴法的孩子万一指法不正确,第一印象很可能根深蒂固,老师将耗费更大精力、更多时间帮助他纠正过去的错误。
这远远比辅导一个从零开始的孩子要费力的多。
惯性、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走向和发展态势。
不仅仅是写字教学而已。
三.关于“读”和“背”
由此我又想到了阅读教学,想起另一次对话。
一位少年宫的老师专门辅导孩子播音主持,有一次拜托她辅导一个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她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提前把稿子背熟,那就很麻烦了。
”我开始不解,后来经她解释懂得:孩子一旦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就很难再去揣摩演讲的技巧,语言在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那一句的后面是哪一句几乎脱口而出,那时孩子只是复述演讲语言的机器,没有了灵性和语感。
学语文应该追求这种“水到渠成”的无痕,淡化“教”的痕迹,注重方法的习得,让学习变成自主成长、主动发展的过程。
古诗不应该是“背”熟的,应该是在反复咀嚼涵咏的过程中脱口而出的一种生命样态,不是刻意而为,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
其他文体的背诵、理解我想也应该如此。
“读”的设计要有梯度,有目的,有层次,让学生产生一种“不知不觉”就心领神会的感觉,读着读着就背诵下来,“背”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个体生命享受与文本对话的美妙过程。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
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
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
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
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
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
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
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
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
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
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
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
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
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
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课中的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而课后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心得理论化。
看来,课前的反思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课后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但在2个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钟情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活动,尤其是针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评价,每每回味,时时咀嚼。
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课堂教学盛行满堂问,但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表现得很吝啬,不懂得去评价,偶尔评价了,也是简单的“你真棒”“不错”“很好”等。
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就像一个考官,只给最后的分数,不重视学生感受的过程。
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不是运用评价适时地去引导,而是抛下一句“谁能帮帮他”的话,让另外的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现为止。
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则谜语,猜对了?说声好,错了?
请坐下,再猜。
学习了新理念后,我逐渐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当的评价往往又把学生带入误区。
比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读狐狸对乌鸦说的每一句话,再看看乌鸦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狐
狸太狡猾了,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
我评价:“嗯,狐狸的确狡猾。
”另一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赞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乌鸦开口。
”我又评价:“很有创意,你的感受真是与众不同。
”看似观念转变了,但是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把背离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怎么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拐的行径呢?又怎么能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导航呢?看着学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内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这样的尴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可以说不算少,这种时候,我总会回想起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恰当的评价,适时的启发随处可见,点点滴滴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生学习古诗《村居》,其中有这样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诗的时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语速,摇起了小脑袋。
但是另一位学生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觉得前面的那个同学读得太平淡,她也想读一读。
结果,同学们对她的朗读也不是很满意。
这时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投入,也对第二位同学勇于尝试的态度加以表扬。
接着,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但是都不尽人意。
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的插图,孩子们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刚刚发出幼芽,有的在春风中摇摆着;天上的黄莺有的高飞,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湖堤的柳树随风舞蹈;空中弥漫着薄薄的春烟,朦朦胧胧,十分迷人。
在学生尽情、尽兴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渐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之中。
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诗人,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是‘醉’字!”这一次再朗读,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觉,有的把“醉”读得很很轻缓,有的把“醉”字读得很轻快,甚至还加上了眼神与形体的动作,争先恐后地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众人面前。
我想,同学们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为他们充满个性的理解和朗读保驾护航。
在不断反思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逐渐领悟到,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还应充分发挥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语言等的功
能。
一个鼓励性的点头、赞许的笑容、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确实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自从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渐渐明确了“为什么要评价?”它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明了了“评价什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再次,明白了“怎样评价?”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制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这盏明灯的导航下,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
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
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
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
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
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
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