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新教材)
《包身工》知识点清单
7 包身工
一、重点剖析
1.《包身工》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思路清晰。
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带工”是从哪几个方面游说同乡的?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1)从五个方面游说同乡。
①福利待遇:住、吃、玩,样样都好。
②理想教育:人生一世,多长见识。
③描绘前景:三年期满,未来美好。
④危机意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⑤攀扯老乡:拉近距离,消除戒备。
(2)反映的社会现实:①城乡差距巨大,农村贫穷落后,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缺乏抗灾能力;③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了农业凋敝、农民破产的后果;
④农民淳朴老实而又愚昧无知;⑤国民政府懦弱无能,社会骗子横行。
3. 作者是如何描写“芦柴棒”被殴打的情况的?作者具体地描述“芦柴棒”的悲惨遭遇有何目的?
答案:(1)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重点描写了芦柴棒在病重时惨遭毒打的情况,以此证明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现了她们所受的残酷压迫。
“见机”“缩作一团”“用手做着手势”,写出了“芦柴棒”的可怜。
打杂的先是“抓”,接着是“摔”“踢”,动作一次比一次狠,最后竟然“顺手夺过一盆……冷水”迎头泼去,多么歹毒!而老板娘的笑和话语,更表现了她蛇蝎一样的心肠。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芦柴棒”是点,“包身工”是面。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作者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受毒打、饱受折磨的情景,是众多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个包身工最终都逃不过的厄运。
作者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
4. 如何看待小福子挨打?
答案:(1)挨打的普遍性、随意性。
前文交代,工人“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而小福子仅仅是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件不在上述范围之内的小事,就遭到了一顿毒打。
这说明包身工挨打是经常发生的事。
(2)挨打的共谋性。
小福子挨打和“芦柴棒”挨打有相似之处,就是老板和工头狼狈为奸。
“芦柴棒”挨打了,“老板娘笑了”;小福子挨打了,“东洋婆会心地笑了”。
老板授意,工头心领神会,为虎作伥。
这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其买办相互勾结,残忍欺凌工人的罪行。
5. 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1)典型人物。
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区域内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作者选择了“芦柴棒”作为重点刻画对象。
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所有包身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所有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剪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最终都无法逃脱的厄运。
(小福子事略)
(2)典型细节。
如对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的描写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人立刻想到猪食;包身工用舌头舔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使人仿佛看到了她们饥肠辘辘的样子。
(3)典型场面。
如文章开头,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看到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
(4)典型数据。
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交代日本财阀三井系的资本迅速膨胀的事实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6. 赏析精彩语言。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段话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描绘包身工起床的情形:“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说明居住空间狭窄,昏暗无光;“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表明她们的精神已经麻木,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
(2)“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这句话中“幸福”一词有何作用?
答案:“幸福”一词带有讽刺的意味,对于外头工人来说,被殴打的次数少就是幸福,这是多么可怜的追求。
但包身工连这种“幸福”都得不到。
在对比中可以看出包身工几乎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地位极其卑下,遭遇极其悲惨。
7.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结合课文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进行分析。
答案: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着重描写富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
文章带有浓重的新闻纪实色彩,
但又着重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等人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特别是通过对“芦柴棒”烧饭、被逼带病出工及放工“抄身”的三处描写,具体、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②精于艺术营构,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进行逼真的描绘。
文章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勾连横向事件,使文章结构严谨。
在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上,作者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生活片段和细节进行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比如文中对包身工早晨吃粥情景的细腻、逼真的描绘。
③《包身工》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向人们述说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剥削阶级的种种罪行。
但在关键处作者又常常将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伴随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释放而出。
有时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惨无人道的包身工制度进行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笔法灵动,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写法赏析
1. 双线交织,穿插有致
《包身工》巧妙地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为副线,收放自如地穿插,灵活而又十分严谨。
作者将最能反映包身工悲惨生活的“起床”“吃粥”“劳动”等场景巧妙地插入主线,又穿插了一些非情节因素,用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数字来深化主题。
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既展示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境况,又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本质。
2. 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疏密相间,把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对一般材料的叙述相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从特定的题材出发,并没有局限于写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什么名字记不起了”的包身工这三个人物,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的描写,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对包身工的“住”“吃”“劳动”等场景加以描述,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点面结合,更具说服力。
3. 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鲜明的对比。
如从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将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带工”老板进行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②精辟的比喻。
如文中用“猪猡”“懒虫”“机器”来比喻包身工,说明了包身工不被当作人看,在老板、工头等人眼中的地位极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