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4练习:第二单元第8课米洛斯的维纳斯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
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
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
生命之梦。
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错误!被称为“作品命运”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被称为“作品命运”的东西指作品的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
而烘托作品的这些“遭遇”都不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说与创作者毫无关系。
错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里的“特殊”和“普遍”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特殊”是指完好无损的、单一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普遍”是指缺损的、变成了不确定不具体的、带有了普遍意义的那一尊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包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
错误!为什么说“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雕像原本就是一个美的典型,它是产生后来的艺术效果的一个
因素;维纳斯偶然失去双臂,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产生艺术效果的另一个因素。
错误!为什么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维纳斯有着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失去了双臂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二、语言运用
5。
按照“因……而……”的句式补全下列语段,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构成排比。
缺憾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之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安娜则因早逝而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缺憾让美永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句式仿写的能力.题目明确告诉我们了“因……而……"的句式,只要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生活找到体现缺憾美的恰当例子即可。
答案:(示例)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
6。
根据不同的要求,将原文的句子变成不同的单句。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突出的内容"的不同,而变换宾语,其余句子作主语的定语。
即按照“……维纳斯像是……"的格式,把要突出的内容放在后面,把其余内容放在前面.答案:(1)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
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
(2)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后被法国人购下的维纳斯像被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一、基础考查
错误!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迥.然/侗.族诀.别/联袂.创.伤/开创.
B.攫.取/矍.铄蹉.跎/嗟.叹果脯./胸脯.
C.回溯./夙.愿俘虏./掳.掠非难./难.免
D.擎.着/玉磬.犒.劳/蒿.草押解./解.差
解析:选A。
A.jiǒng/Dòng,jué/mèi,chuāng/chuàng;B.jué,c uō/jiē,f ǔ/pú;C.sù,lǔ,nàn/nán;D。
qíng/qìng,kào/hāo,jiè.
错误!下列句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美国哈林篮球全球巡演长沙站表演赛将于8月4日在长沙上演,届时球迷将欣赏到一场精美绝伦的花式篮球表演赛。
哈林篮球队是世界顶级的花式篮球队,与竞技篮球不同,哈林篮球善于标新立异,经常将出神入化的球技与矫揉造作的表演融为一体,给球迷尤其是孩子们带来欢乐。
A.精美绝伦 B.标新立异
C.出神入化D.矫揉造作
解析:选D。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根据下文“给球迷尤
其是孩子们带来欢乐"可以看出,此处没有“过分做作,极不自然"义,可改为“幽默滑稽"。
错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相关部门介绍,参加本届索契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全由严格筛选出的优秀选手组成,可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
B.近期,一条“如果晚上忘了断开4G连接,一觉醒来,你的房子几乎归中国移动公司所有了”的微博将有关4G资费的议论再次推向高潮。
C.今年4月上旬,伦敦交响乐团将访穗,为星海音乐厅春夏音乐季揭开了序幕,才华横溢的青年钢琴家王羽佳与之擦出了古典音乐的火花。
D.今年,肇庆市继续把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将通过各种办法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解析:选B.A.“运动员”由“优秀选手”组成,搭配不当,“运动员”应改为“代表队”;C.逻辑错误,前半句写“将访穗”,后面的两个“了”字就要删去;D。
“以……为重点”“把……作为重中之重"句式杂糅,在“把”后面加“以”.
错误!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我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当我选择了奋斗,也就选择了坎坷。
________.报我以平坦吗?________.报我以崎岖吗?________。
报我以幸福吗?________。
报我以不幸吗?________。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却拥有了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走一簇浪花,却得到全部大
海。
①我是一座庄严思索的大山
②我是一只愉悦飞翔的燕子
③我是一棵巍然挺立的劲松
④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⑤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A.⑤④①②③B.⑤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⑤D.④②①④③
解析:选A.从结构判断⑤和其他选项有“总分"或“分总”的关系,结合语境和问号可判断出应该为总分结构。
另外从“平坦”对“小河”,“崎岖”对“大山”,“幸福”对“愉悦飞翔的燕子",“不幸”对“巍然挺立的劲松”分析,比较容易排列出顺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
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
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
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
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好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
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
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疾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
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
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
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竟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废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使我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那些雄辩的例证吗?如果说一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
错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讲述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勇于面对人生缺陷的事例,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他身残志坚的深深同情与惋惜之情。
B.作者之所以认为“这些缺陷者、残疾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是因为他们是征服缺陷的大勇者,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C.文章使用了较多形象化的比喻,画线处“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的成功。
D.“有多少残疾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究其缘由,则在于他们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 E.本文着重叙写了一些缺陷者、残疾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述说间不时来几句议论画龙点睛,使情和理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AC。
A项,“深深同情与惋惜”不对,应该是赞美与敬仰之情;C项,比喻的意思概括有误,“捧出来的艺术花束”比喻的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晶莹的露珠”比喻的是他们成功后的闪光点。
“花朵”比喻的是成功,而“花朵上晶莹的露珠"应该理解为成功带来的喜悦、幸福、光荣等。
错误!“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
”请分析这“另一种幸福”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文中的贝多芬的事例进行分析。
贝多芬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应该包含“战胜厄运的喜悦和满足”。
一些语句也暗含了“另一种幸福”,如“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体现了他“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
答案:①以极大的勇气战胜不幸命运的喜悦;②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人间奇迹的满足;③作为“残缺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欣慰。
7.观照全篇内容,请简要概括文章先后叙写了哪些材料,并分析这样行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大意,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是一篇情理相得益彰的优秀散文,设题有一定难度。
按照“先后写了什么,有何作用"的模式答题即可。
答案:以贝多芬的事例开篇,从人们熟知的名人事迹写起,再写到自己亲眼所见和自己所了解的在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缺陷者、残疾者事迹,读来既让人感到亲切,又使事情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敏锐的目光所投向的恰恰是人们司空见惯却并未引起注意的事物,作者精深的思想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已经知道却并未加以琢磨的道理,这一道理通过这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展现出来,就使读者受到特别的启发和教育。
最后由“缺陷者、残疾者”推及常人,推及“为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犹如层层剥笋般步步深入,道理异常清楚,能带给读者心灵震撼。
三、语用创新
错误!有人说:“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对这一观点加以阐述.要求:续写的文字要紧紧扣住观点,语意畅通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可以在“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之后提出自己的表达的重点,如“取易舍难”“如何去
‘舍’”“舍弃是一种智慧”等,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去阐释。
也可以在“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之后直接举例,分析这一观点.
答案:(示例1)“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舍,那也是一种豁达.不要以为能“取得”的人大智大勇,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示例2)舍弃的过程是一个觉醒的过程。
大道至简,健康人生一定是一个不断舍弃的人生,只有舍弃一切需要和应该舍弃的,我们的人生才会轻松、明朗,才有可能拥有更多、更好。
(示例3)追求成功犹如爬山,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这是“取”的过程.到达峰顶,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
9.阅读下面的一篇题为“西湖濯足‘实为美丽风景’”的图文,在空格处续写一段话。
7月21日,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一些不自觉的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
远远望去,美丽的西湖竟然成了天然的“洗脚池”,被指“煞风景”.
可有些人却说,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游客集体洗脚是对西湖的正面宣传。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所给材料中已明确提供了两种观点,即“反对濯足”和“濯足是正面宣传”,但题干中明确说明本文题目是“西湖濯足‘实为美丽风景’”,所以解答时要从“濯足是正面宣传”这一角度展开。
答案:(示例1)游客西湖“洗脚”未必不是“好风景”.游客之足在西湖划起的“快乐涟漪”,不啻为对西湖风景之美、环境之优、水质之好的无声赞誉。
偌大西湖,不要担心她的美丽风景会被游人一“脚”弄脏。
夏游西湖,一些人表现出对西湖之水的“手足情深”,未尝不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游玩需求。
(示例2)诚然,我们需要对不文明的行为保持必要的警惕。
但是,真正的“旅游文明"是建立在全社会共识基础之上,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它不是一种偏执的苛责,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自然带来
的恩赐。
倘若对于湖边戏水这样的正常旅游行为都过度敏感,那么只会让人自缚手脚,失去亲近自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