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道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范读。
有人把朗读比作语文老师的长生剑,的确,韩军老师在引导学生假象画面之后,范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案பைடு நூலகம்三: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案例一:在学习《慈母情深》时,课始出示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学习《嘱咐》时,课始出示歌曲《母亲》,在学习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时,课始播放《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假象画面。
具有泼墨写意的的语境创设能使语文课熠熠生辉。
案例二:韩军上《登高》,课始,有这样一段实录:
韩军老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地叙述: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
课堂中的旁征博引,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也可以把原本单薄的文章主题引向更厚重的领域,但要整体把握课文情感的基础,这样才能余音绕梁,这余音与课文浑然一体;这样才能真情永伴,这真情与课文水乳交融。
最后,摘录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
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把握课文整体基调营造课堂浓情光辉
课始,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课始要铺垫一种怎样的感情,与即将要进入的文本有极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情感的力量,走如文字。
一般,我们往往会采取以下方法:
歌曲导入。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有些词,它像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进行与课文水乳交融的想象,这样的品味能给课堂增添情的光彩。
案例六:
《南泥湾开荒》一课中,我抓住“高昂”一词,在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较深的感悟后,我追问:“在什么情况下,战士们的情绪是高昂的?”学生说了很多。“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战士们的情绪是高昂的,在烈日炎炎的时候,战士们的情绪是高昂的。在干得汗流浃背的时候,战士们的情绪是高昂的……”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看了韩老师的指导,我想到我们指导朗读的一些误区。我们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感情,比如: 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其实应该读出“伤感”;“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其实应该读出“陶醉的感觉。
有一学生红着脸,噙着眼泪.)要求老师再诵一遍。
制造冲突。
不是所有的文章本身就是这样激情澎湃的。面对一些我们自认为文字缺少张力,主题略嫌陈旧的课文,我们也可以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
案例四:《南泥湾开荒》一课,课始我给孩子们念了一首民谣: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让孩子们说说对南泥湾的印象。
再出示一组数据:经过三年开荒,共开荒荒地261万亩,养猪5624头,牛1200头,羊1.2万只,鸡鸭数以万计。建造602间平房,1048个窑洞
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激起了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为体会战士们高昂的开荒热情打下伏笔。
课中:一举一动总关情
在课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学的情感生,让语言成为一个个音符,在浓彩重墨中,竭力营造一种课堂的浓情。
一 品
在比较中品词,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在普通的文字中感悟到文字的魅力,把一个普通的词品出独特的韵味。
案例五:
《嘱咐》一课中,学习母亲借雨衣给邻居一事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文的前提下,问:“你读着读着,哪个词给了你温暖的感觉?”学生说到了“借”字,我追问:“在什么情况下,母亲把雨衣借给小林妈?”学生感受到了是在只有一件雨衣的情况下妈妈借出了自己的雨衣,说到这里,我设置思维冲突:“这哪是借,分明是让啊!母亲为什么说借呢?”学生领悟到母亲经常这样做,已经不觉得这是个谦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想:这一借,借出了什么?说了以后,写下一串排比句:这一借,借出了( ),借出了( ),借出了( )。
这,才是语文。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文与道的关系,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中已经露倪端,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宋代的欧阳修强调“文与道俱”,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这几种观点都是语文教学的思潮。80年代还风行过“文以交际”的语文教学思潮。但是,这些思潮割裂了文与道的关系。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文就是道”。他说:“‘道’不可能脱离文本、脱离言语而纯粹存在,《诗经》的拙朴自在,《离骚》的绚烂诡谲,《史记》的开阖跌宕,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丽雅致,《红楼》的奇幻丰美等等,本身不就是“道”吗?《背影》的文字正是如此素淡静默,才那般地感人至深,《孔乙已》正是如此地摹刻世态人心,才那般地令人惊心动魄……”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我想,既然文就是道,那么文章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应该充满了情感的生命力,于整篇文章来看,情感应该是有基调的,应该是成为一个整体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这基调,并将这情感贯穿于课堂的每个时空中,是“文就是道”的具体体现。
二读
案例七:句子朗读指导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韩军老师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时,有一个动作,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学生发现了这一点,说老师是因为有了这个动作才读得如此动情。韩军老师马上接上: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还有,音乐的烘托。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学生恍然大悟——意境。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等等。
韩军老师的引领,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把自己隐性的知识、潜在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
案例八:全文朗读指导
在指导《南泥湾开荒》的朗读时,我与学生先很细腻地品味了一句话,强烈地感受到课文的每一个词都充满着高昂的激情。我接着问:“给你同样感觉的句子还有吗?”学生很积极地举起了手,我指名读了以后,表扬了:“用高昂的情绪来这些话,你的心和文字在一起跳动。”“谢谢你你让我们感受到课文中的每个词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咱们也这样来读一读。”
韩老师又接下去引导:“什么“意境”呢?” 学生说: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在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杜甫的痛苦、艰难、忧愤之后,老师话锋一转,说:‘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
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案例十:
在学完《南泥湾开荒》后,学生感受到微笑面对困难,勇于自力更生是很了不起的。我说:“这就是延安精神,延安,是革命的胜地留我们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像火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着我讲起了毛主席在枣园工作的故事,讲起了杨家岭上的一次次对中国命运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会议。最后,让学生大声吟诵《延安,我把你追寻》。学生激情澎湃,课堂的气愤达到了高潮。
在指导朗读时,要努力把自己的导语也变成一种指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导语和课文的感情基调一致。
三 展
案例九:《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一个学生质疑的片段: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