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SDOM EXCHANGE 区域治理
独立学院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陈明军1,陈奇2,王璐2
1.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独立学院教研室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线教学单位。
文章结合独立学院运行特点,通过构建标准化教研室评估体系,推动教研室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标准化;教研室;评估;实效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8-0226-0002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生“出口”关的培养质量和独立学院本科教育的水平密切相关。
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教研室是本科教学、师生培养的具体承担者。
独立学院应以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为抓手,细化建设目标,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体系的内涵和目标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本科教育水平已经引起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视,教研室的建设成为影响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独立学院应以完善教学制度为抓手,以教研教改为动力。
高度重视教研室建设工作,根据独立学院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按照学科或性质相近的课程群建立起直
接承担教学任务的基层教学组织。
根据独立
学院专业数目、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结合管理需要设系以统筹教研室管理,制定可操作的统一标准,以期达到获得教学的最佳秩序,获得教学的最佳质量。
二、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确立标准化教研室评价指标按照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及特点,充分认证,制定了
具有特色的标准化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
本方案以“强化教学管理,突出专业特色”为思路,共设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特色与亮点”项。
其中教学工作管理指标占总分值的30%,教研教改指标占总分值的20%。
教研室评估得分与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年终考核得分保持一致。
一级指标组织与队伍建设(17分),下设组织建设、培养计划、进修学习、师德师风、教学团队建设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教研室日常管理(13分),下设集体备课制度、例会制度、台账制度、听课观摩教学制度、教学检查制度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教学工作管理(30分),下设教学任务落实、课程考试、教学水平、授课教师、教学档案等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科研、教研教改(20分),下设科研工作、教研室活动、教研、教改项目、教学论文等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课程建设(15分),下设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设成效等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教材建设(7分),下设教材选用、教材编写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等2个二级指标;特色与亮点(10分)包含教研室在规划定位、运行机制与成效、建设措施、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特色。
(二)确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A、B、C、D 四个等级,二级指标满分为权重分值。
指标体系中给出A、C两个等级标准,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 级的为D 级。
评估时根据实际符合程度填写对照相应的等级标准和总得分。
合格标准为C 级。
A 级标准占权重100%;B 级标准占权重70%;C 级标准占权重50%;D 级标准以0分记。
以一级指标“教研教改”为例,如表1所示。
三、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结果的应用教研室主任熟悉教学常规工作,能够科学地建立起较完善的运行机制,教研室工作岗位职责明确,从教学的半自由化状态完成转变成高度自律的状态,零教学事故发生,教学差错大幅下降,师生教学质量反馈满意
度明显上升。
独立学院每学年进行标准化教研室的评估与考核。
考核结果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考核评分低于60分评定为不合格,考核评分在60-70分之间为基本合格,70-85分之间为合格,考核评分在85分以上且排名在教研室总数的前20%者评定为优秀。
评为“优秀”等级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优先考虑科研项目立项、优先选送参加
(下转第294页)
作者简介:陈明军,生于1984年,讲师,副院长,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学。
表1
教研教改一级指标评价标准及权重
CULTURE区域治理
缺乏个性,甚至无法引起观众的青睐与喜欢,这必然会限制博物馆各项功能的发挥,所以,设计人员务必要加强相关内容的创新研究。
具体来说,博物馆陈列设计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信念,由此能够确保设计人员与观众的平等交流。
以“物”为本的陈列设计,能够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置于文物观赏的氛围中,一直以来,这一设计理念导致观众与文物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距离,导致观众被动地接受“教育”,必然会使一些观众产生疲劳感、厌倦感乃至厌烦感[2]。
所以,强调“以人为本”的陈列设计理念能够真正地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使得观众的情感更加活跃,由此能够促进文物与观众的密切交流,真正地激发观众对文物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其深入研究文物。
另外。
以人为本必须要站在观众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其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能够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自己的眼界,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当然,还能够使观众深层次地挖掘文物的人文内涵,增强观众的文化素养,由此使文物的人文内涵更全面地彰显出来。
比如,南阳文物博物馆以东汉时期为设计主题,把南都、帝乡作为重要的设计背景,彰显出博物馆文物的独特优势,且将“张仲景的蜡像”“召父杜母的雕像”等融入陈列设计方案中,对观众进行历史故事的传递,这不但能够使观众了解其中一些历史故事,而且能够利用文物的不同色彩、形状等展现出不同的历史情感。
由此来看,文物陈列设计人员利用文物能够加强与观众的深入对话,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使其在情感方面获得共鸣。
(二)加强陈列设计内容的创新
对于博物馆设计创新来说,务必要加强形式与内容的全面融合,博物馆文物陈列主
是向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大众提供服务的,
并非是为某一专业群体服务的,所以在陈列
设计内容创新方面,务必要结合大众的需求,
确保博物馆为观众服务的这一社会文化功能
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来。
若在文物陈列设计仅
仅是为了获得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与称赞,
而无法把博物馆文物蕴藏的一些文化资讯更
全面地传递给观众,那么博物馆举办展览活
动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对此,在陈列设
计创新过程中,务必要明确清晰的主题内容
与内涵,由此能够彰显出博物馆的社会文化
服务功能。
若要确保博物馆真正吸引社会大
众的眼球,就要在创新设计环节需要增设多
元化的服务功能,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装
饰文物、介绍文物、展示文物。
具体来说,
利用博物馆的展览主题,结合特定的时段去
展示文物用品,由此能够达到理想的展览效
果。
对于展览活动的设计理念及方法,需要
强调多元化、多功能的特点,灵活调整陈列
方式,利用不定期地调整陈列内容、更换专
题活动、缩短陈列时间等方法,让博物馆的
文物陈列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由此能够更好
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同时,也能够利用现场
展示区设计等方式来吸引关注,例如:设立
雕版印刷展览区,鼓励观众亲自参与传统文
物复制活动等,增加文物展览的乐趣与魅力,
使观众的参与兴趣不断提升。
(三)加强陈列展览形式的革新
对于文物博物馆的展品分类来说,以工
艺品为主导,通常需要在陶瓷馆设立专门的
陶瓷制作场所,使观众真正地感受到我国悠
久、丰富的陶瓷文化。
在石器馆中能够把考
古学与陈列设计学相融合,引导观众去体验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模式,这一种真实、直
观、生动的陈列设计模式,能够受到不同阶
层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并且也能够真正获得
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动态展览能够为社会
大众呈现出自然的历史变迁现象,也能够将
文物的某一功能更直观地展示出来。
动态演
示能够让观众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利用触摸、
体验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感,在这种全新、
独特、有趣的文物陈列模式的影响下,必然
能够增强观众的观赏热情,真正地彰显出博
物馆的社会功能[3]。
对此,在文物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中,
务必要明确展览的主题内容,随后将相应的
展品、文物等认真地挑选出来,借助于文物
来设计、规划,由此彰显出文物的艺术魅力、
主题方向等。
当然,也能够从不同文物的年
代排序进行展览,使观众在整体层面去欣赏
文物的历史美、艺术美,这种陈展方式不但
能够迎合观众某方面的偏好需求,而且能够
使观众获得一些系统性的知识,使观众的文
化需求得到大大的满足。
三、结束语
文物博物馆是社会文化向大众展示的一
个重要特殊平台,要真正发挥博物馆的社会
文化功能,就要在陈列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同
阶层观众的需求,只有真正地融入观众、融
入人群,方可受到社会大众的热烈欢迎。
只
有不断加强博物馆文物设计的创新与改革,
方可使观众真正地了解文物、认识文物,并
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博物馆为人类文化
事业的高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勃.探讨如何创新文物博物馆陈列
设计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4(9):249-250.
[2]蔡博洋.试论如何创新文物博物馆陈
列设计方法[J].艺术大观,2019(8):221-221.
[3]任巍.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问题分
析——以内蒙古博物院基本陈列为例[J].
知识文库,2018(10):45+55.
(上接第226页)
国内外进修、访问学者、学术活动等。
标准化教研室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教研室教学管理、教学常规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可能一成不变或面面俱到,要依据不同时期学校或医院的中心工作、布置的具体任务而有所改变。
因此,如何确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分布权重是建立标准化教研室评估体系的重要参照。
通过多年的应用与实践,标准化教研室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至关重要,考核结果与教研室主任考核得分一致,实现挂钩管理,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
因势利
导、逐步改进,在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同
时,应加大教学师德师风的建设,增加教学
质量方面的考核指标,引导各教研室全面均
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芬,樊洁,贾建国.临床
医学院教研室评估初探[J].医学教育探
索,2010,9(10):1323-1326.
[2]Schmidt HG,Vermeulen L,van
der Molen HT.Long-term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comparison of
competencies acquired by graduates of
problem-based and a conventional medical
school [J].Med Educ,2006,40 (6):562-567.
[3]潘文明,杨洪涛.谈高职高专专业
教研室功能与教研室主任的作用[J].职业
教育研究,2011,13(4):153-154.
[4]陈继红,孙洁,陆丽蓉等.案例教
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03-104+126.
[5]石珉.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池州学院学
报,2017,31(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