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处理好“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XIAOXUE KEXUE 911 202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设”的重要作用。

在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只有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让课堂组织变得更有系统,让整体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方向。

但是,教师也要意识到实现生成才是最终的任务。

因此,有效地把握科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关系,才能够让科学知识的讲解变得更有活力和效率。

一、结合学生情况,合理预设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水平就是教师开展教学预设的基础,脱离学生实际学情所做的预设是没有意义的。

在讲解科学知识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水平,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障教学的弹性设计,避免一刀切,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上实现进一步地发展,从而促进教学的生成。

例如,在小学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教学前,教师在预设环节就应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施教的基础,促进科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溶解的概念、一些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等内容,向学生设定简单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其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程度,从而区分出哪些学生对溶解的概念、一些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有较好的认识,哪些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不熟悉。

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进行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化设计,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在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中,突破重点,促进本节课的高效生成。

教师对学情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的预设教学,能促使教师在真正展开科学教学活动时,将学生放在关键位置,真正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在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中,助力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研究教材内容,创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却不是教师教学的内容。

在课程改革标准下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教师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在进行预设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理解的,并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最大化地提高科学课堂生成的质量。

以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做好预设教学的工作。

首先,教师可以对网络中的教材分析案
例进行解读,参考其他同行解读本节课
知识的情况。

其次,教师对教学大纲和
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
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
有关等。

之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教师
预设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对声音与物体
振动幅度之间关系的教学,可以预设利
用钢尺开展实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
直观的实验中获得视听刺激,从而在真
正上课时,能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较
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对声音音量的
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等科学知识
的学习质量。

这样,当教师分析教材中的科学知
识,并针对科学知识的特点预设合理的
教学活动后,能让最终的讲解过程变得
更具实效,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佳,
促进预设教学到生成教学的有效转换。

三、注重环节过渡,促进生成
在课堂教学时,当教师针对不同的
知识点设定差异性的教育活动后,为了
让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流畅,教
师要关注不同环节之间的过渡情况,以
便整体教学活动变得水到渠成。

因此,
在预设科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后,教师
也要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进行预设,
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自然地衔接到下
一个环节,以便最终的生成教学有“浑然
天成”之感。

比如,在小学科学《做一个钟摆》的
预设教学中,当教师安排“基于真实情境
展示的方式,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快
慢”的内容,以及“使用测量与比较的方
式,研究摆的摆动快慢规律”的内容后,
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
渡,教师可以设计“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
察,我们看到摆长长摆得慢,摆长短摆得
快,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验证我们的设想
呢?”的话语,穿插在两个活动之间。


样,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就可以自然
地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察,直接陷入测
量和比较方法的思考中,从而让整个学
习活动变得更加的顺畅。

可以看出,教师结合教学活动的设
计进行过渡环节的安排,能够将两个独
立的预设环节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较
为流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知识的
探索,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

四、定位教师角色,引导生成
教师能够主导课堂,但是不是课堂
的主角。

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的首
要价值是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因此,
科学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独立进行科
学知识的解读,而是要在学生需要时及
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帮助学生解决
学习科学知识上遇到的难题,找到解决
问题的思路,促使预设的课堂活动在落
实中,真正地走向高效生成的道路。

例如,在小学科学《地球在公转吗》
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地球围绕
太阳公转的证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
师为学生预设了合作探究的任务。

在实
际的课堂施教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地
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有哪些呢?”的问
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学生依据个
人的科学思维得到答案后,教师为学生
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
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以便在思
维的碰撞中,逐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深
入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预设教学向生
成教学的转变,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到学
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
科学知识的探究。

这样,能够让学生有
效地突破学习的障碍,深化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

总而言之,处理好预设教学和生成
教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地让预设教学契
合生成教学的需求,使生成教学落实预
设教学的设想,是打造优质课堂的基础。

因此,在未来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
师也应当重视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之间
的转化,让科学课堂在有效预设、生成
中,走向高效之路。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处理好“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
严勤英(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
·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