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丰台区看丹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丰台区看丹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是中国现实题材女性小说重要的母题之一。

21世纪以来,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中的成长母题,在公众的视线中不太受到青睐。

但是,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成长母题受到众多网络女作家和读者的喜爱,成为网络女性小说中颇为常见的一个创作母题。

它延续了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的部分创作特色,并借鉴传统通俗文艺的一些创作理念和技巧,同时又结合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新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策略。

不少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心态以群体化为主,尽量淡化个人色彩。

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在涉及成长母题时,作者所追求的大多是个人化的创作,其作品往往是在共性中凸显个性,所传递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命体验、言说方式等,几乎都烙上鲜明的个人印记。

但是,在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中,则与之迥然不同。

群体化的创作心态是最为普遍的,强调的是时代共性、群体记忆与感受书写,个人色彩被不同程度地淡化甚至隐匿了。

在成长模式设定和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虽然大多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同时又偏重于在女性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描写普通人的不普通历程、平凡者的不平凡之处。

如此处理成长母题,可以减少抗拒性阅读、吸引更多读者,且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感,同时也可以规避作者真实生活经验欠缺的短板。

这在以女性成长经历为脉络,着重反映时代风貌、折射历史变迁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南山村致富日常》讲述了大学生杜善薇放弃城市生活,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故事。

杜善薇的个性和现实的复杂性很少被提及,故事主要关注的是在新时代感召下奋发有为的女性所具有的共性,还有当下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变的、具有普泛性的一些鲜活图景。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建构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女性成长之路。

成长母题在传统纸媒现实题材女性小说中,创作对象常常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有去道德化语境中欲望的坦露,以及超越法律和道德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扭曲,从而也引发此类文学作品使命感缺失的讨论。

对于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来说,阅读对象才是最重要的,故而都会让女性的成长之路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

在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中,成长母题上述模式与策略的书写特点,使其能够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和表达方式,向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庞大读者群体,宣扬正面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是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也容易导致故事的套路化和人物的扁平化,所反映的生活和时代流于表面化、碎片化,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创作困境,只是换个地域、换个人名、换个
桥段的简单重复,缺乏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思考,难以出现真正触及灵魂的经典之作。

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断推进成长母题创作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是今后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应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摘编自王萌《网络小说激活女性成长类型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学繁荣之前,成长母题类小说并不多见,也不受女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B.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中不再凸显个性,个人色彩被不同程度地淡化甚至隐匿了。

C.传统纸媒女性小说中,超越法律和道德去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扭曲,因而缺少使命感。

D.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已陷入模式化的创作困境,不会出现真正触及灵魂的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的优缺点,肯定了其优点,重点批评了其不足。

C.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

D.文章二、三段是对第一段中网络女性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策略”的具体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女性小说既有传统小说的一些特色和传统通俗文艺的创作理念、技巧,又有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文艺形态的新特点。

B.描写普通人的不普通历程、平凡者的不平凡之处,才能减少抗拒性阅读、吸引更多读者,规避作者真实生活经验欠缺的短板。

C.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建构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女性成长之路,是向读者宣扬正面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的社会责任感。

D.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营养,不断推进成长母题创作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才能使现实题材网络女性小说创作更完美。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

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

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

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

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

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

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
那饭早已凉了。

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

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

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

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

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

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

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

关大妈给怔住了。

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

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

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

”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
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 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 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气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 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 小说引人人胜,先后三次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
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 “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9. 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 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吾得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
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B. 汉中之言,无一酬者酬:报答
C. 虽弄翰戏语弄翰:执笔写作
D. 皆画像立生祠事之事:祭祀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南取百越之地
B.因蜀之资,以争天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其于仁义礼乐故燕王欲结于君
D. 故天下信其诚失其所与,不知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B.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C.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D.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14.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其不可!
②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④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
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 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 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7. 概括说明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了范仲淹哪些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杨炯①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皆任文职。

唐高宗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唐王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②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

④凤阙:指长安宫阙。

1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用一“照”字,将“烽火”和“西京”巧妙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的紧张气氛,并引出下文。

B.第二联“牙璋”对“凤阙”,把官军出师景象渲染得非常庄严;“铁骑绕龙城”则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C.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D.《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19.本诗在自然景物选择、战争场面描绘、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征,请结合第三联简要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