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讲座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3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4 就业与失业
一、何谓劳动经济学


研究
经 济




动 现象

的科学

场 运行规律
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一)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或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二)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
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 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到2400万 人;
但从劳动力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 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 ,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 1200万人左右!
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多人,由于 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 劳动力还有1.2亿左右。
AP
L b MP

MRP = MP·P = MC =W
七、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劳动力市场主体(个体和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 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 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 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前提:一级劳动力(成年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 敏感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 大的群体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以中年妇女为主)参与率与 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分值分布(四级)
本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国的国情
中国总人口每年净增800万至1000万人; 2030年将达到14.39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
庞大,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2000年为8.6
生产要素收入
居民户
生产要素供给 货币支出
企业
【收入循环模型】
四、劳动力市场
价格
产品的价格由谁决定? 工资的多少谁说了算?
商品供给
E
商品需求
0
生产量
产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
四、劳动力市场
工资
劳动力供 给
E
劳动力需 求
0
就业量
决定就业量与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 价格形成的理论。
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 结果。
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 代表人A·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
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 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
实际工资 = 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
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计时工资有:小时工资制、日工资制和周工资制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的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 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A)观察研究方法
(B)实证研究方法
(C)对比研究方法
(D)规范研究方法
真题演练
单选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A)
(A)利润最大化
(B)差额最大化
(C)效用最大化
(D)差额最大化
单选题:(D)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A)收支循环
(B)支出循环
(C)供需循环
(D)收入循环
真题演练
(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实为计时工 资的转化形式)
二、工资形式
(二)福利
1.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2.福利实质上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3.福利的特征:
➢ (1)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 (2)法定性 ➢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 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 知》(财税[2006]10号)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 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 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 过职工工作地所在地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 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 单位和个人超过 上述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将超过部分 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 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 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 工资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 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与
工资率的关系:
供给:同向变化;
需求:反向变化。
0
劳动力供给 E
劳动力需求 就业量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
△S
△W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
Es=
变动的反应程度。
S
W
W 1.供给无弹性 : Es = 0 2.供给无限弹性: Es → ∞ 3.单位供给弹性: Es = 1 4.供给富有弹性: Es ﹥ 1 5.供给缺乏弹性: Es ﹤ 1
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成正向关系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 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二、工资形式
(一)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 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多选题: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ACE )
(A)具有普遍性
(B)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中
(C)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 (D)仅存在于当前社会
(E)可以表现为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 缺性
多选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换交换的主要
障碍包括( ABC)
(A)信息障碍
(B)体制障碍
(C)市场缺陷
(D)人为障碍
AP
TP
MP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1)人均产量AP最大化—— a点;
(2)总产量TP最大化—— b点;
(3)利润最大化
O

a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边际收益(MRP)= 边际成本(MC)
50元/天
50元/天·人
边际产品(MP) ×价格(P) =
工资(W)
10件
5元/件
50元/天
(二)劳动力参与率 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 、测度人口参与社会 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性别劳参率= 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 的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 总人口
某性别劳动力 该性别人口
×100% ×100%
总人口劳参率; 年龄劳参率; 某性别劳参率。
年龄劳参率=
某年龄组劳动力 ×100%
该年龄组人口
一、劳动力
(E)经济滞后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3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4 就业与失业
一、劳动力
(一)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 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一、劳动力
图像越平越有弹性
0
LS:个人
四、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 变动的反应程度。
△D
△W
Ed=
D
W
1.需求无弹性 : Ed =0 W 2.需求无限弹性: Ed → ∞ 3.单位需求弹性: Ed =1 4.需求富有弹性: Ed ﹥ 1 5.需求缺乏弹性: Ed ﹤ 1
O

AP
a

L b MP

五、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AP与MP的交点为AP的 最大值,相交前AP<MP,相 交后AP>MP。
(3)MP=0时,TP取得最 大值。
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
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
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
a-b之间。
O
TP
AP
L
a
b MP
六、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Q
(三)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
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读书)
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独立)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享福)
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 水平(主体)
一、劳动力
(四)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在有的经济衰退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经济衰退 时期,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针对这两种情况,提出了两种劳动参 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1.相对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稀缺 2.绝对性——需求和愿望永远不能满足,普遍和长久稀缺 3.本 质——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三)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原因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
三、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
市场主体

个人 求

企业 求
效用最大化
突 出
利润最大化
非货币收益 货币收益 盈利最大化 亏损最小化
=
总收入-总费用
四、劳动力市场
土地
生产要素
劳动 资本
企业家才能

益 地租

益 工资

益 利息

益 利润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劳动力市场
产品(服务)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劳动能力
八、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 动态均衡分析与此相反,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着重考察经济变量 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它要分析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单个市场):马歇尔 一般均衡(所有市场):瓦尔拉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最优配置)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工同酬) 充分就业
八、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工 资
需求曲线
P2
E P3 P1
0
Q5
Q3
Q2
Q1
供给曲线 供求均衡点
1. 平 均 工 资 为 P1 时 , 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会存在数量为Q5 Q3 的劳动力短缺。
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总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产量是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 的产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总产量为Q,平均产量
Q AP
为AP,边际产量为MP
MP
TP

AP=Q/L
MP=△Q/ △L
(1)TP、 AP、MP都是 先增后减,第一阶段, AP递增,第二阶段, MP递减,第三阶段, MP为负值
亿,2013年为9.36亿,2030年左右为 9.66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 相当一段时间内会高于2/3; 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比重高的 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 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只增长约0.1个 百分点。
我国的就业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 ;
A B
劳动力需求与工资成反向关系
图像越平越有弹性
0
E
F
C
LD:企业
五、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 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 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 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 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 减规律。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 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为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提出标准 研究对策 符合标准
真题演练
单选题: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B )
(A)调节资源的配置
(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是
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
的知识的方法。
2. 平 均 工 资 为 P2 时 , 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 ,会存在数量为Q2 Q4 的劳动力盈余,即失 业人口。
Q4 劳动力
3.平均工资为P3时, 劳动力供需平衡。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3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4 就业与失业
一、均衡价格理论
劳动力与企业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规范研究方法是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工具。
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 究 方 法
实证研究方法 特点
现状是什么
(无价值判断) 步骤
特点 规范研究方法
应该是什么
(有价值判断) 思路
认识客观事实 结论客观并可检验 确定研究对象 设定假设条件 提出理论假说 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