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导学案 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一)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朗读本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预习案与预习检测案完成,探究案可不做。

2.在预习过程中把有疑问的题或文中的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学习目标】
1.丰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第一段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

4.领悟作者借史咏怀、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汲取其所总结的历史经验。

【学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
【学习方法】熟读—理解—点拨—总结—背诵—巩固训练
课文导读: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长于策论,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时代背景(观看微视频1)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预习案
一、【观看《六国论》朗读视频2】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贿赂.()城邑.()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草芥.()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不得下咽.()日削.月割()
二、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后,【观看视频3】完成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⑴非兵.不利⑵战不善.
⑶赂秦而力亏.⑷破灭之道.也
⑸或.曰⑹不赂者以.赂者丧
⑺盖.失强援⑻不能独完.
2.结合注释,翻译第一、二两段。

⑴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⑵第二段: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课堂探究案
一、分析文段
⑴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何处?他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答:
⑵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否有太过武断之嫌?请说明。

答:
五、小结: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

六、课外延伸
1.有关“大器晚成”。

大器,比喻天才。

“大器晚成”,原来是说大材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后来转用来指能做大事的人一般成名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三国时魏国人崔林,年轻时没有成就,亲友都瞧不起他,唯有堂兄崔琰对他十分器重,常对别人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崔林是个人才,将来一定会取得大的成就(原文是‘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后来,崔林果然成为魏国的鼎足之臣。

崔琰对人才的识别,确有独到之处。

他引用的“大器晚成”出自《老子》四十一章。

2.大器晚成的名人。

⑴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18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

但他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这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

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文典。

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

⑵姜子牙——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

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东海海滨人。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之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

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

’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