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学行书?掌握了这些要领,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楷书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学⾏书?掌握了这些要领,才能避免⾛⼊误区
学习应该从楷书⼊门,还是从⾏书⼊门?
这个问题在古⼈那⾥是不存在的,反倒是今天许多⼈⽤这个问题来做⽂章,说不⽤练楷书,直
接从⾏书⼊门练书法也是可以的。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书体并不是按照楷书到⾏书的过程演变
的,⽽是先有章草、今草、⾏书,然后才有的⾪书,其实只不过是为写不好楷书⽽找的托词罢
了。
这个观点中存在着巨⼤的漏洞,我们这⾥不点明,在后期的⽂章中会慢慢分析。
我们今天着重讲楷书究竟练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去学⾏书呢?
我们从启功先⽣的⼀段书论开始谈起:
⾏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
这句话很好懂,从⽂字理解,⼤家都能明⽩,但这句话⼜很难懂,这⾥⾯包含的道理如果不认
真琢磨⼏年还真难领会!其实世间的许多⾄理,往往都是平凡⽽朴实的,但要想真正领会,往
往要经过多年的岁⽉洗练。
启功先⽣
启功先⽣常常说⾃⼰是笨⼈,靠⼀股⼦笨劲⼉,才有了现在的⾼度,其实是⽼爷⼦谦虚了,他
当然不笨,⽽且极聪明,从历代的书论中来看,唯⼀启功先⽣的书论全是实锤,全是⼲货,全
是深⼊浅出的⾄理⾄论!
⾏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
在很多⼈的印象中,⾏书⽆⾮就是将楷书写的快⼀点,写的连⼀点嘛,其实⼤谬矣!
楷书有楷法,草书有草法,篆⾪有篆⾪之法,⾏书有⾏书之法。
只不过楷书的笔法与⾏书的笔
法中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已。
再深⼊去想,楷书练的是什么?⾏书⼜练的是什么?当你明⽩
了这⼀点,接下来再去理解这句话就⽐较简单了!
楷书练的是结体,是笔法,⾏书就是把楷书中不太连贯的动作与笔法串接起来⽽
已。
接下来举例⼦:
我们看这个字,中间的字是随便在⽹上随便搜到的。
这幅字就是我们所谓的“连笔字”(或者我们
可以称之为江湖字),注意是“连笔字”⽽不是书法,书法是有法的,这个字没有⼀笔⽤到了⾏书
的笔法,所以不能称作是⾏书!
最左边的⼀个字是取⾃颜真卿的多宝塔,右边的⼀个字是王羲之的圣教序,要是这个字还不够
说明的话,我们再举⼀个例⼦!
左边的“连笔字”在重要的⽤笔之处该有的动作并没有体现出来,⽽我们看右边(赵孟頫写的字)
在每⼀笔的动作处都能清晰可见,我们把字⾥⾯的游丝全部去掉的时候,其实跟楷书是没有区
别的。
其笔法也⼤部分采⽤楷书的笔法。
当你明⽩了“连笔字”跟⾏书的区别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去从楷书过渡到⾏书了。
楷书的笔法跟⾏书是相通的,⾏书⽆⾮将楷书中部分有形的笔法化为⽆形,但这种⽆形依旧可
以从运笔的动作以及字的结体中体现出来。
当你将楷书的基本笔法以及基本结体规律掌握之
后,过渡到⾏书只是⼀个⽔到渠成的过程!
那么有没有⼈楷书练了⼏⼗年,依旧写不好⾏书呢?
有的,⼀种情况是不⾃觉,有很多⼈再练了很久的楷书之后,⼀下笔就是楷书,临帖也是楷书,创作还是楷书,学习古帖的时候也总是挑选⼀些楷书字帖来临摹,对于⾏书等其他书体视⽽不见,觉得不美,不愿去学,这种⼈占很⼤⼀部分。
这就违背了启功先⽣所说的书论,楷书要如⾏书练得要诀!单纯学楷书,你的楷书会失于板滞,单纯学⾏书,你的⾏书会失之油滑。
还有另⼀种情况,⽐如⽥英章先⽣。
⽥英章先⽣有着⼤量的拥趸,其在书坛影响的影响⼒在以往的任何⼀个历史时期都罕有能匹者。
⽥英章先⽣的楷书功⼒深厚,这⼀点我们⽏庸讳⾔!但我这⾥只能说他的字功⼒深厚,⽽不是说从艺术⾓度看有多好,毕竟⽥⽼⼏⼗年的功⼒摆在这。
我们看⽥⽼师的⾏书作品:
⽥英章先⽣⾏书
没有练过书法的朋友看到这幅字,⼀定觉得很好看,但从⾏书的字法规律上看,其实就是将楷书快写的连笔字。
从字的结构规律中,我们也能隐约看出,⽥先⽣的⾏书取法于赵孟頫,但是并没有学到赵孟頫笔法的精髓。
赵孟頫⼿札
我们看下赵孟頫的⾏书作品就能发现,赵孟頫每⼀个字都写的很慢,每⼀个字每⼀笔的动作都是全的,⽆论从字法还是从笔法上⼏乎⽆可挑剔。
难道⽥先⽣就不知道这⼀点么?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原因我们不便揣测,也许⽥先⽣的精⼒主要放在教授规范字上,⽽没有将过多精⼒⽤于进⾏艺术上深层次的探索。
当⼤家明⽩了这些之后,⼼中对于⾏书就会有⼀个基本的认知。
这时候便不会拘囿与什么时候才能跳出楷书⽽去学⾏书了。
因为楷书⾏书之间是⼀以贯之的,是相通的,是⾃然过渡的。
这⾥有⼀点还需说明,从学习楷书过渡到⾏书之后,并不意味着楷书就不⽤再练了,因为对于笔法的学习是贯穿⼀⽣的,有些古代名家穷极⼀⽣,也未必能将笔法练得精熟,所以只有在楷书、⾏书之间不断的逡巡往复,才能将这两门书体练好!
下⾯我们讨论下写⾏书的快慢问题。
简⽽⾔之,⾏书就是按照⾏书的笔法与结构规律将楷书连贯的⼀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应该快⼀些还是应该慢⼀些?
举个例⼦说明,⽶芾在写⾏书的时候是“⼋⾯出锋”、“风樯阵马”,可见⽤笔之迅,⽽赵孟頫的风格圆熟⽼辣,⽤笔沉稳,所以写起字来显得很慢。
两位都是书法史上⼤神级⼈物,⼀快⼀慢却都能名垂书史。
其实对于初学⾏书者⽽⾔,还是慢⼀些为好,只有慢下来才能沉下⼼,才能慎思笔法规律,当理解了之后,按照⾃⼰写字习惯于性格特质,当快则快,当满则满。
这就好⽐⾦庸作品《倚天屠龙记》中的太极拳,本是以快打慢的武功,但在屠狮⼤会中,俞莲⾈使将出来却是快捷⽆伦,此理等同⾏书之法,彻悟之后,快慢之道,只存乎⼀⼼!
王羲之得⽰帖
学⾏书切忌⼼浮⽓躁,许多⼈初学⾏书便想学魏晋之⼈,飘逸出尘,放浪形骸,不拘于法,其实这个⾮常不可取的。
孔⼦七⼗⽽从⼼所欲不逾矩,⽆论是做⼈还是做艺,修炼到⼀定的⾼度之后,才能在规则从⼼所欲,施展⾃我⽽不逾矩。
这⾥的“矩”就是“法”,任何⼀门艺术都有“法”与“艺”两个层⾯,只有经过多年技法的训练,达到了⼀定的层次,然后再凭⾃⼰的悟性和学养深⼊到艺术的⾼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我突破。
这就是庄⼦所讲的“由技⼊道”的道理,从基本技法然后深⼊到艺术的⾼度,只有很精准的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后,才有可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