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专题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滚动检测(四)| 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自建国后,中国大陆的电影开场前会都会播放10分钟的《新闻简报》;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下列场景不可能在《新闻简报》中出现的是()
A.过渡时期,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宣告“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文革”时期,报道“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D.改革开放时期,报道农民承包土地
解析:选A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阶段特征来看,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至1956年,而人民公社应是在1958年开始的,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而“一五”计划于1956年提前超额完成;“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是在1970年,正处于“文革”期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1980年开始,处于改革开放时期。
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2.(2014·广德调研测试)下图是建国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建国初技术人才匮乏
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
解析:选A注意图片中的院系调整以及时间信息“1953年”,1953年后,与工业有关的院系大批量设立,客观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兴起,故选A项。
3.(2014·涡阳学情调研)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
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
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解析:选C从材料“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可看出两岸已出现了缓和之
风,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此情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故选C项。
4.(2013·天长二模)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
解析:选B“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因此,选B项。
5.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道:“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与“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直接相关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选C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表明中国对外政策更多的是谋求国家利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的对峙。
故选C。
6.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下列有关党的代表大会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参加了会议
B.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解析:选D A、B、C三项的说法都符合史实,但D项说法不准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春天提出来的。
7.(2014·西安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
《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从题干意思中我们能看出对于“包田到组”还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
A、C两项说法错误,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还没有全面展开。
8.下图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解析:选D由表名可知表格反映的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而数据反映的趋势是国有经济的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减小,个体经济和其它经济比重上升。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A、B、C、D四项都是变化产生的原因,但能涵盖这一时期特征的主要原因只有D项符合。
9.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解析:选C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对小农的经济行为的肯定,符合这个观点的是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
A、B两项不属于小农的经济,D项未涉及小农的经济。
10.(2014·湖北稳派强化训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
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复兴,故B项为最佳选择。
11.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解析:选B1977年底恢复高考,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改变命运”说明激发了人们求知的热情。
12.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文艺领域出现了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郭沫若《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沫的《青春之歌》、老舍的《茶馆》等文学作品相继问世。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文艺界出繁荣局面
解析:选A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故答案为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文艺繁荣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故当时仍落后的经济不是文化大繁荣的主要原因,B、C两项不正确;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朱子语类·卷十三》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材料二下表是一位英国御厨为国王开出的“圣诞节布丁”的配方(部分)
[英]尼尔·弗格森《帝国》材料三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美国中餐馆数量统计柱状图(节选)
(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摘编自刘海铭《美国华人餐饮及其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有何共同认识?(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列举推动该趋势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材料三所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4分)
(4)材料四中,1949~1959年在美国的中餐馆数量较少,为什么?2006年中餐馆在美国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又有哪些?(6分)
解析:第(1)问抓住关键信息“朱子”“人欲”“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第(2)问由材料二“圣诞节布丁”的配方中的原料产自世界各地,说明世界市场整体性、密切性;其因素围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这一中心分析,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现代中国60年代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现象,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须注意的是自然灾害的因素不符合问题中的“主要原因”之要求。
第(4)问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50年代与21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的阶段特征,因此,材料四反映出两个阶段现象的原因都应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来分析归纳。
答案:(1)认识:饮食上禁欲(或反对贪吃)。
(2)趋势:世界市场逐步成型(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交通与通讯的进
步。
(3)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苏关系恶化;“左”倾思潮的泛滥。
(4)中餐馆少的原因:美苏冷战影响;美国对新中国孤立封锁;中国经济相对落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公民出国。
中餐馆增加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全球资本和人口流动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14.(2014·明光二模)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
材料二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
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
——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材料三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1)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诉求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
(7分)
(3)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5分)
(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4分)
解析:第(1)问可结合关键词“近现代历史”“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等来思考,如《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福利制度等。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马丁·路德·金的话概括,如国家挺身屹立(国家富强)、人人生来平等。
注意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据此再联系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等史实回答第二小问。
第(3)问,先从材料三中概括当代中国梦,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再归纳中美两国梦的共同点。
探索和抗争,依据所学知识列举出1840~1949为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件即可。
第(4)问可变换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社会进步、富强、个人幸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然后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
答案:(1)开启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如答到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也可酌情给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制度。
(如答到国家干预,福利制度也可酌情给分)
(2)诉求:国家富强,人人平等。
背景:政治: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苏冷战(或争霸)。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完善。
(3)共同点: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
探索和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4)举措: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加快城市化进程。
文化:实行义务教育;制定实施863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