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1当前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几种看法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及公民社会逐步发育的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公民教育理论的引入以及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提上讨论日程。
对于二者关系,理论界存在“替代说”“转型说”“融合说”几种不同的呼声,本论文在分析这几种主张后,比较赞同“融合”这一说法,并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3.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替代说”
部分研究者,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和时代变化发展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强烈主张用公民教育理论和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
他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课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发展形态,甚至应该被公民教育取代。
(笔者称此类观点为“替代说”)持“替代说”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从‘革命者’到‘公民’目标的转换,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公民教育所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一一传统的政治教育大当代发展就必然要向着‘公民教育’转化”。
们的基本主张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以公民教育为基本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向公民教育延伸转与轨,并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
他们一方面指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面临的缺陷以及公民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指出国外公民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在现代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功能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了,应当以公民教育来修正甚至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结论。
“替代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直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敲响了警钟,并且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但是"替代说"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也挑战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
学界一致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依凭的社会结构不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语境下的产物,二者均与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连,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後,具有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功能。
一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选择要本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紧密契合。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典型的现代社会结构初见端悦,但并未完全成型。
公民社会虽说正在充分发育,但并不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
而公民教育的出场主要依凭社会的公共领域,要求完全成熟的现代社会结构作为其发展土壤,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所强调的是公民个人独立自主参与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与我国当前尚未完全成型的社会结构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
因此,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现状决定着由国家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公民教育无法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3.1.2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转型说”
部分学者在看到德育向公民教育成功转型后,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教育转型,以公民教育作为目标定位的的想法。
他们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实践发展中巳显现出其局限性,因而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理念,将公民教育作为基本定位,并逐渐向公民教育转轨。
他们还提出应该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概念,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公民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正曰益为人们所认识,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全面推行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乃是大势所趋”?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调整其教育目标,按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持“转型说”者与持“替代说”的理论立足点基本一致,也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结构逐步构建,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的现实要求,针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现实问题,主张“公民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
“转型说”的论证思路大致如下:首先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局限为切入点。
指出其定位局限性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定位偏离了正常的目标诉求和发展规律,抑制教育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本真宗旨的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定位使得意识形态灌输成为教育的主旨而使教育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诉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工具定位使得教育难以吸取历史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营养。
接着从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定位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进而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转型应釆取的措施和方法。
“转型说”看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有效性不足,有利我们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是因此主张思想政治教套用公民教育方式和内容,实现转型的观点是不对的。
毫无疑问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结构还是教育方法、手段与途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根本的是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产物,依存于不同的社会的结构土壤决定了无法实现所谓的转型。
3.1.3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融合说”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有部分学者持“融合说”。
他们认为培养独立的公民意识、塑造健全的公民人格、提高整体的公民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而且是公民教育的任务。
两者的整合不仅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他们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入手,一方面他们认为我国相对比较完备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另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他们进一步指出,“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都是为了造就千百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合格公民和劳动大军,二者都是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服务的。
二者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高度重合性,也决定了二者在我国现阶段教育过程中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接着,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的理论需要,提高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的需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又从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等方面论证实现二者整合的可能性。
这是“融合说”的基本研究思路,笔者比较赞同这种看法和主张。
3.2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上文论述了社会结构的差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教育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也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定位,但这并部意味着两者水火不容,毫不相干。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2.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二者具有质的同一性。
一方面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思公民教育与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具有相似性和同一性。
这也是将公民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来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从内容上看,二者基本是趋于一致的和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着眼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基础文明教育,又涉及价值观教育。
而相应地,公民教育着眼于培养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他人应负的责任,既有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也有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公民教育所注重培养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公民的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使公民客观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所拥有的政治法律地位。
公民教育强调宪法教育,在政治原则上为公民提供了曰常言行的范围和准则,其实质可以
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教育。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责任感教育在内容上相一致,在要求上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在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体现。
脱离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育就成了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