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驭下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逊的驭下之道
作者:黄军昌
来源:《群众·下半月版》2017年第02期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火烧连营”的故事并不陌生,而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陆逊,早期在东吴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军。
在刘备大军压境之时,被孙权重用,拜为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兵马的大都督。
任命文书传到前线,诸将心中不服。
因碍于孙权之命,等到陆逊升帐,众人“勉强参贺”,但对陆逊的一些做法,众皆暗笑。
刘备兵出,大将韩当欲起兵击之,陆逊说:“刘备举兵东下,锐气正盛,不可轻敌,宜先行守御,以观其变。
”韩当心中不服,勉强遵命。
暑热难当,西蜀军队不得已移兵于密林中,为防吴兵袭击,刘备派兵设伏。
韩当等人再请击之。
陆逊亲临前线观看动静,看了良久,对诸将说:“此为诱敌之计,切不可出。
”众皆以为懦。
陆逊说:“三日后,必见其诈矣。
”诸将哂笑而退。
三日后,果见伏兵涌出来,诸将方才叹服,直到后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诸将才真心拜服。
《三国演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陆逊为将沉着冷静、豁达大度、细致缜密、睿智果敢的形象,作为现代领导者,可从陆逊的驭下之道中获得诸多启示。
心胸豁达,大度容人,是驭下之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领导者统驭下属,必须具备一种容人容事的宽阔胸襟,善于包容下属、谅解下属,下属才能亲近你、信服你,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反之,如果领导者胸怀浅窄,不能容人,对下属的異见心存反感,对下属的过失斤斤计较,下属对你或视同陌路,或畏之如虎。
上下级心理不相容,就很难激活下属的内生动力,更不可能实现行为共振。
陆逊主事之初,手下人“勉强参贺”,对其“暗笑”“哂笑”“不服”,如果陆逊心胸狭隘,作风强悍,一概都是“违令者斩”,谁还敢为他提供有益的建议?谁还会为他舍命征战?因此,领导者一定要修炼容人之量,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主动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看不起自己乃至不尊重自己的人,以宽容的襟怀包容他们,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完成既定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作风务实,决策稳健,是驭下之要。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陆逊为将时,有人报告,说刘备转移部队,可以趁机攻击。
他没有据此发出追击的命令,而是亲自观看动静,并且“看了良久”,才断定“此为诱敌之计”,从而做出“切不可出”的决策。
假使陆逊不去观看动静,只是听听汇报就盲目下达追击的命令,就很可能中蜀军的埋伏,导致败局。
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决策之前很少深入实际作细致的调查研究,即使下去,也只是走走看看,听听转转,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由于作风不深入,调研不充分,了解到的信息常常水分很大。
根据这种“掺水信息”去“拍脑门”“拍胸脯”,怎么能够作出科学的决策呢?因此,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作风,学会沉潜,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第一道工序,抓在手上,做到胸有成竹,决策有据。
只有这样,才能指挥裕如,胜券在握。
精于疏导,理顺人心,是驭下之基。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要善于疏导下属的情绪、调适下属的心境。
陆逊为将之初,在众将眼里只是个年少无知的儒将,而非决胜千里的主帅。
请看当时的情景:刘备出兵,韩当欲击之,陆逊让他“先行守御”,他不服;刘备移兵于密林时,韩当、周泰请求击之,陆逊说:“切不可轻出”,韩、周等人“以为懦”。
如果陆逊不顾众将情绪,“就这么办”,众将就不仅仅是不服,还很可能会违反将令,走向极端。
所以,在领导活动中,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注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切不可因下属有杂音、有异议而耍官威,使性子,简单粗暴,独断专行。
勤谨为政,以绩服人,是驭下之魂。
绩,是衡量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尺度,也是考察领导者德才的重要标准。
领导者脚踏实地,创造一些经得起实践、时间和群众检验的实绩,才能服众。
群众看领导干部,实绩是一种硬指标。
我们常说“以实绩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陆逊之所以能赢得众将的折服,是因为他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烧尽“蜀汉的气数”的实绩。
在现代领导工作中,领导干部必须拿出真本领,干出真实绩,方能取信于众、立威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