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作业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学考达标练
1.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要体现了实践的特点是( )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客观规律性
【答案】B
【解析】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故选B。

2.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下列属于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B.研制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C.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
D.更深入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C
【解析】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属于调整社会分配关系,C正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无关,A排除;研制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属于科学实验活动,B排除;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主观活动,D排除。

3.在古代,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符合题意;对海洋的认识,借助了造船技术、海上罗盘以及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说明人们借助认识工具推动认识的发展,②正确;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选A。

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求知为运用”强调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故此题应当选B;A非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与题意无关,应舍弃;C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D错误。

5.“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我国科学家在其中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验证一些应用新技术,创新发展突破并掌握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为解决国家迫切需求的重大应用问题提供和验证先进的解决方法和手段。

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②指导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任务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

我国科学家在其中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验证一些应用新技术,创新发展突破并掌握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为解决国家迫切需求的重大应用问题提供和验证先进的解决方法和手段,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①③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指导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故选A。

6.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
③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不能说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①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属于认识,②错误;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开展研学旅行是因为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③④正确。

故选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习总书记给出了具体的进阶之路,概括起来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教育部在
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你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谈谈如何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答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从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积极投身实践,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选考通关练
1.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

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生活中的现实。

这说明( )
A.意识的能动性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可以将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C中的“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2.人工光合作用已存在了几十年,但它还没有被成功地用于制造可再生能源。

目前,
科学家把生物和有机成分整合到无机材料中,组装半人工光合作用设备,改变植物光合作用机制,成功地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开创了一种将阳光转变成为燃料的新方法,有望彻底改变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系统。

这表明( )
A.人类的认识来源于主观印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相对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人们科学性认识的发展取决于研究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人们开创了一种将阳光转变成为燃料的新方法,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符合题意;A错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错误;D错误,实践决定认识。

故选C。

3.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在某某启用,首批观测目标将锁定在银河系边缘,通过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指导实践
D.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超级天眼”能帮助人们探索恒星起源的秘密,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认识工具的重要性,A、B、C均与题意不符。

故选D。

4.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

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说明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②错误。

故选B。

5.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

这说明( )
A.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世界是不可知的
C.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D.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A、B观点错误,排除。

故选D。

6.作为一门致力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科学家最初的想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井喷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形态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这说明( )
①人工智能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改变事物的固有属性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A 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题干强调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形态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③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形态加速跃升,说明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④入选。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工智能仅仅是对人的智能的模拟,并不能等同于人的意识,①观点错误。

人工智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并不能说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且事物的固有属性不能被改变,②观点错误。

故选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我党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合理性。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指导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