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山阳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作山阳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
力》题库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人体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荨麻疹。

此生理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一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组织胺通过血液的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因此组织胺的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因此答案选B。

2.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

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
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

故本题选C。

3.蜜蜂的发育先后经历的时期是()。

A.卵-蛹-成虫
B.卵-虫-成虫
C.卵-蛹-幼虫-成虫
D.卵-幼虫-蛹-成虫
答案::D
解析::
蜜蜂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4.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使体表保持湿润。

这样做的目的是()。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答案::B
解析::
蚯蚓用体壁呼吸,体壁上毛细血管和体壁黏液上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保持体壁的湿润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

5.外果皮是由植物的()发育而来的。

A.子房
B.子房壁
C.胚珠
D.珠被
答案::B
解析::
果皮是指植物果实的皮,分内果皮、中果皮和外果皮三层。

平常说的果皮一般指的是外果
皮。

子房发育为果实,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

故本题选B。

6.下列关于教学目标的叙述,属于能力目标要求的是()。

①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实体镜等常规生物实验仪器
②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③通过多种媒体收集生物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鉴别等
④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部分结构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的能力目标中提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①提出了对学生使用常用仪器和用具的要求,②提出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①②正确。

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③正确。

④是对显微镜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属于知识目标的要求。

7.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芽孢就是孢子
B.芽孢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C.霉菌菌落表面呈现的红色、褐色、绿色和黑色等是芽孢的颜色
D.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答案::D
解析::
某些细菌处于不利环境(高温或耗尽营养)时,会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质高度脱水浓缩等现象,形成一种抗逆性极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即芽孢。

当遇到适宜的环境,芽孢又会恢复生命现象。

D项正确。

A项,孢子一般是指真菌或孢子植物产生的生殖细胞,而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两者不同。

A项错误。

B项,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细菌主
要以二分裂形式进行增殖,分裂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B项错误。

C项,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

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菌丝体,菌丝顶端生有各种颜色的孢子,如青霉的菌丝顶端是青色的孢子。

霉菌菌落表面呈现的红色、褐色、绿色和黑色等是孢子的颜色。

C项错误。

8.一定没有戊糖参与组成的结构或物质是()。

A.DNA水解酶
B.核糖体
C.质粒
D.线粒体
答案::A
解析::
DNA水解酶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故DNA水解酶不含戊糖。

而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

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线粒体含有RNA和DNA,RNA 和DNA都是由戊糖参与组成的。

9.下列关于细胞的概念,最上位的是()。

A.细胞都包含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B.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具有流动镶嵌的特点
C.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植物细胞中承担能量转换功能的细胞器
D.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概念。

上位指比较概括的说法,下位指比较具体的说法,是相对的。

D项是对细胞性总的概括,属于上位概念,D项正确。

A项:讲细胞某一具体的功能特点,相对属于下位。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讲细胞某一具体的功能特点,相对属于下位。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讲细胞某一具体的功能特点,相对属于下位。

与题干不符,排除。

10.组成人体细胞的化合物中,其干重含量最多的是( )。

A.水
B.糖类
C.脂质
D.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从细胞鲜重来看,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60%一90%);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7%~l0%)。

从细胞干重来看,蛋白质占50%以上,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11.“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是“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过程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三维目标的撰写。

知识目标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意会知识、信息知识等。

题干中描述的属于意会知识。

故本题选择A选项。

12.生物教学中,不受时空、原物大小限制的直观教具是()。

A.模型
B.标本
C.活的生物
D.离体器官
答案::A
解析::
标本受大小影响,活物不受控制,故答案选A。

13.下列动物行为中,均属于先天性行为一组是()。

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B.狗辨主客、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D.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
答案::D
解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猫捉老鼠、尺蠖拟态、大雁南飞、公鸡报晓、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等属于先天性行为;而黄牛耕地、老马识途、狗辨主客、鹦鹉学舌等都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即学习行为。

只有D项中的三种行为均属于先天性行为。

14.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
B.马的白毛和短毛
C.猫的蓝眼和红眼
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答案::C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是不同的性状,A项错误。

马的白毛和短毛不是同一性状,B项错误。

猫的蓝眼和红眼是同一种生物(猫)的同一性状(眼睛的颜色)的不同表现类型,C项正确。

棉花的细绒和长绒不是同一性状,D项错误。

15.吃饭狼吞虎咽,这样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A.淀粉的消化
B.维生素的消化
C.脂肪的消化
D.蛋白质的消化
答案::A
解析::
在人的唾液中有消化淀粉的酶,食物咀嚼的时间越长,食物就会被研磨得越小越细。

食物中的淀粉与唾液混合的时间就越长,就越能使食物中更多的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就餐时如果狼吞虎咽.食物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严重影响食物中淀粉的消化。

此外,由于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咀嚼和搅拌,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故选A。

16.小明由于身体原因,惯用左手写字,他使用显微镜时和镜筒的相关位置应该是()。

答案::A
解析::
习惯用左手写字应将显微镜置于身体右边,用右眼观察,同时睁开左眼,边观察边用左手记录。

17.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的氧气最终被用于()。

A.在肺泡中与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B.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
C.在组织中与二氧化碳灭进行交换
D.在组织细胞中分解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人体吸人的氧气通过交换、运输、交换,其最终要在组织细胞中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机物分解释放人体需要的能量。

18.教师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学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象达到程度的评价称为()。

A.配置性评价
B.效标参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B
19.“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是“生物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该教学目标属于()。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过程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分类,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题干表述的教学目标侧重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属于能力目标。

故本题选择B。

20.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

A.让植物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B.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
C.促进酸雨与植物体内有机物反应
D.帮助植物体提高温度
答案::B
解析::
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我们要先将两盆植物分别贴上A、B标签,然后每天定期同时向A喷洒模拟酸雨.向8喷洒清水(洒水壶不混用,喷洒的模拟酸雨和清水等量),对油菜苗的其他管理措施不变。

据此解答:向植物喷洒的酸雨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植物的叶上有气孔,气孔打开才能使得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

在一定的范围内,阳光越强,气孔就容易张开。

因此,在模拟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植物叶片的气孔张开,使酸雨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其生活,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21.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也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之间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

所以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2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维生素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即糖类。

故选C。

23.人体呼吸道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下列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

①鼻毛②声带③气管壁上的纤毛
④鼻黏膜⑤会厌软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答案】C。

【解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人体的空气做初步的处理。

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

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

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给空气加温。

呼吸道中都有软骨做支架,保证了空气的畅通.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

因此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①③④。

24.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让纯合的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现让F2中的红果番茄与红果番茄自由交配,其后代中杂合子占多少()
A.3/4
B.4/9
C.1/9
D.1/6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

【答案】B。

【解析】红果是显性,F。

是杂合的显性,自交F2中红果有1/3AA和2/3Aa,自由交配过程中会产生1/3a配子和2/3A配子。

自由交配时Aa占2×1/3×2/3=4/9,故选B。

25.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关于这种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
③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④都是外来因素影响引起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①正确;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②错误;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成为癌细胞,③正确;弓f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既有外界因素,也有生物个体内部因素,④错误。

26.蜜蜂的发育先后经历的时期是( )。

A.卵-蛹-成虫
B.卵-虫-成虫
C.卵-蛹-幼虫-成虫
D.卵-幼虫-蛹-成虫
答案::D
解析::
蜜蜂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27.有研究者研究生长素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图是不同品种的棉花开花天数与生长素含量关系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纤维棉花不产生生长素
B.普通棉花开花后,生长素含量持续上升
C.棉花纤维的长度和品质与生长素含量负相关
D.与其他品种相比,优质棉花开花后的生长素含量较高
答案::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无纤维棉花可以产生少量生长素,且开花后生长素含量有上升趋势;普通棉花产生的生长素较无纤维棉花多,开花后生长素含量持续下降;优质棉花产生的生长素最多,开花后生长素含量下降,但与其他品种相比,其生长素含量仍最高。

综上所述,棉花纤维的长度和品质越好,其生长素的含量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故 A、B、C 三项错误,D 项正确。

28.图1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染色体2、6、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发生分离
C.据图判断该果蝇为雄性,且3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D.1、2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7、8为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

正常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D、d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发生分离,B 项正确。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

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互换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项错误。

29.基因B是控制矮牵牛蓝色花色素合成的基因,其碱基序列已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从蓝色矮牵牛细胞获得基因
B.连接基因B与质粒的酶为限制酶
C.用普通玫瑰细胞作受体细胞
D.培养过程需要运用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B
解析::
连接基因B与质粒的酶是DNA连接酶,限制酶用于切割基因。

二、问答题
30.图4是高等动物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

问题:
(1)观察图4中的反应过程,其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

(3分)
(2)该反应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反应场所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
(3)该反应过程需要氧参与的是第__________阶段。

(3分)
解析::
31.现有带绝缘皮的电线(如图10所示)、红色胶带、蓝色胶带和剪刀。

(1)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教具,用以演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关系。

用示意图表示所设计的教具,并简要说明各部分所代表的生物学结构。

(20分)
(2)简要说明教师在利用该教具进行演示时应注意的事项。

(10分)
解析::
(1)
(2)①教师在使用该教具时要让室内的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
②教具的使用时机要恰当,不用的时候不可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③演示教具时应该有指导性的语言:
④演示教具时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教育性。

三、材料分析题
32.案例1和案例2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中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两个不同的教学
思路。

案例1:
①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生物进化的实例,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②教师首先展示“长颈鹿的进化”的实例,该案例分析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即“用进废退”。

在该实例中设置问题串,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整理其中的疑问,进行组内以及组间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其次展示“桦尺蠖”的实例,学生自主分析桦尺蠖变化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变化的环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最后利用“斑马与猎豹”的实例,使学生归纳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③教师将一系列实例结论归纳起来,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案例2:
①教师通过媒体出示“冬天的雷鸟”“夏天的雷鸟”和“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保护色的意义并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②教师指导学生对保护色的形成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并实施计划。

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总结,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完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

问题:
(1)分析两个案例中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的教学思路的特点。

(10分)
(2)案例1和案例2分别采用了什么具体的教学策略?(10分)
解析::
(1)案例1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展示一系列实例。

第一个实例分析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通过问题串的回答,学生初步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第二个实例突出“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强化学生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第三个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圈中多种生物共同进化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逻辑,让学生自己在矛盾中产生认识冲突,在冲突中学习经典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深化认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