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知道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掌控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知道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自我领会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换法
教学准备:
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干情形;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
掌控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策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杰出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聪明。
二.初读课文,梳理进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无敌势如破竹危在旦夕成竹在胸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何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扼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
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
的语句,说自己的知道。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战无不胜,齐国为何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肃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
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显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
感受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的聪明才智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相互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
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诵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定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策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精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成竹在胸、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神机妙算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推敲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策。
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刻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策,那么,他的计策是如何实行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何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保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
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谨慎。
正由于庞涓放松谨慎,孙膑的计策才得以实行)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立刻惶恐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
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克服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斗争力已大大降落。
然而,神机妙算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连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何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态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成竹在胸,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无敌、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依照孙膑的说法,当时
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何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
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知道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顺手
推舟、神机妙算)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
复述故事。
4.全班交换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量,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孙膑:善于分析、顺手推舟、神机妙算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
”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宝贵,激发珍爱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以乐衬苦的反衬写法。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图片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看课文中水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出示:水是村里最宝贵的东西。
3、找出文章中描写水宝贵的句子。
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干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来自天空的水。
(2)指名读,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为何说水宝贵。
(3)一场雨带给孩子们欢乐,让他们有了这样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认为他们为何会这样做?带着这份爽快、欢乐读这段。
(4)你在雨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为何他会这样,他们的做法让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遭到哪里的人民对水的——。
(5)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6)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象征着、幸福和爽快。
(7)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水的宝贵。
(8)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一滴也没有被浪费掉。
(9)指名读这段话,通过想象你感遭到了什么?
(10) 这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久旱逢霖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那个词语?带着这种感情读这段。
(11) 出示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为何用“饿”而不用“渴”?
4、文章中通过一场雨和一勺水洗澡,体现出水带给他们的快乐,并没有用大量的文笔写水带给他们的苦?为何呢?
5、文章中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的描写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以乐衬托苦,更加衬托出水的宝贵。
这种写法叫做反衬。
三、指导生字。
(1)出示“勺”
(2)视察生字,指诞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互评。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水
最宝贵
苦乐
反衬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3
教学要求
1.认识并学会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知道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锤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知道“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知道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成效。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摸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形。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诵描写“祖国”爱好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诵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爱好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爱好,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觅着合适的句子。
)
4.那么,为何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视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进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知道。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1.学习课文第2段。
讨论:A.祖母爱好荷花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B.找出课文中体现祖母让我吃惊的语句,谈自己的知道,并通过感情朗诵表达出我的感受。
C.看着祖母这样地照管荷花,有什么感受?并体会了什么?
D.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分析这句子的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第3段。
A.出示提纲。
B.让学生自学。
C.反馈学习情形。
3.学习课文第4段。
A.全班一起朗诵第4段。
B.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最后一句话了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下大工夫
爱惜莲叶守、欣、喜
让、观赏
祖母分享快乐
倒贴茶水
乐于助人剪叶治疮
念念有词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4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空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特殊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空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知道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诵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存诗句的爱好,启示学生展开空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应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知道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诵训练,启示学生展开空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应世界。
四、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很多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知道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诵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知道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摸索: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观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特殊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空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集合( ) 空想( )幽静( )闪烁(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诵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诵时的感受。
2、学生交换。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摸索:作者描画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显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想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摸索: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换后板书:聪明好学爱空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空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换。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顽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开端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空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诵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明。
(2)教师点拨知道。
7、指导读诗,背诵。
(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挑选其中的感爱好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精妙的,月光是精妙的,这两种精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寂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幽静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句意,体会心情。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存诗句的爱好。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入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存了
数不清的精妙诗句,也由于这精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
爱空想。
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存,必有丰
富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空想又体现在哪里?让
我们来连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换。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
的眼睛。
它很爱好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连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黝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
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脱口而出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好像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动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当重
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诵,细细品读。
学生交换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空想,而且善于空想,头脑里装满了奇
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诵这一段。
五、教学终止: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受美的熏陶。
同时积存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七月是什么季节?(夏季)那么夏季留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热)热到什么程度?当这么热的夏天来暂时,同学们有想过要避暑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骑立刻天山去避暑好不好?
2、齐读课题
二、新授
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摸索;
A、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B、课文顺次写了哪些景点?
2、汇报
A、游玩的先后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B、课文顺次写了天山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千里牧场。
精读课文,知道感悟
自主学习挑选你最爱好的一处景点,找出你认为最杰出的语段、
词句,标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换交换,说说你为何爱好它们。
汇报雪峰(高、大、白) 蓝天衬着挺拔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
间投下云影,就像在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云影比作银灰
色的暗花,把雪峰比作白缎子。
)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雪山极白,
连云影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
3、雪山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感遭到的?(挺拔)
4、这样美的雪峰,你们爱好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
你对它的爱好之情吧!
5、指名读,齐读。
溪流(急、清、活) 那融解的雪水从峭壁断崖
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烁的银练。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
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而每到水势缓慢处,
却有鱼儿在跳跃。
这个时候,饮马溪边,坐在马鞍上,便可以俯视那阳
光透射到的清亮的水底。
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
清流,给安静的天山添上了无穷生气。
6、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溪流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遭到的? (“飞泻”写出
了雪水的气势磅礴,第一个比喻句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
闪闪发光的银链。
)
8、对于这么美丽,有活力的溪流,你们爱好吗?那么我们在读的
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歌颂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原始森林(密、绿、寂静) 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
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马蹄溅起的水声,增
加了密林的寂静。
在这林海深处,只能偶然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9、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叠词,读起来很有韵味,也突出
了原始森林茂盛的特点。
10、“曲折无尽”说明原始森林连续不断,广阔。
11、这里又说密林寂静,为何又写到鸟鸣?这样不是矛盾吗?(不矛盾,以动写静)
12、“照”与“漏”这里不用“照”,而用“漏”,在这样的密
林中,阳光只能漏下,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
在读者的眼前。
13、齐读。
野花(多、艳、高) 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样绵延,像天边的
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残暴。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分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分外精神。
你在立刻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
以捧到满怀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
里的无边繁花呢?
1、三个比喻句、一个排比句说明了野花的多和艳。
2、“浮、矫健、精神”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花的海洋当中。
“只要一伸手……”说明野花很高。
3、反问句。
把野花比作春天的花园,对天山野花的高度歌颂。
4、指导读。
千里牧场(娟秀、广阔、风平浪静) 一片娟秀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
的眼前。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明艳的野花,给这广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
重富丽的花边。
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
草丛渐渐流淌。
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1、娟秀、广阔、风平浪静
2、原始森林和野花都只能做花边,说明牧场广阔。
3、读。
对天山的歌颂
1、当你们见到如此美的天山时,你想用什么词来歌颂它?而作者
又是怎么歌颂它的? 这就是天山之夏,这就是人间天堂。
2、指导读,用歌颂的语气读。
三、终止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了天山雪峰、溪流、森林、鲜花、牧场,如人间天堂一样,那么
你们还想不想再观赏一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首关于天山的歌曲《天堂》。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溪流:急、清、活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游玩的先后顺序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寂静
野花:多、高、艳再往里走
千里牧场:娟秀、广阔、风平浪静五年级上册语文17课教案到此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