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滚动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滚动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周初,周公封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晋,唐代宗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

唐代节度使和西周诸侯的共同之处是( )
①与天子有宗法关系②所在地后来发展为割据势力
③拥有辖区内的全权④职位设置的初衷为拱卫中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意在比较分封制下的诸侯和唐朝节度使的异同。

节度使与唐代宗并无宗法关系,故①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排除。

唐朝节度使和西周诸侯在所在辖区内都拥有全部权力,周初分封诸侯和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初衷都是拱卫中央,其所在地后来都发展为割据势力,故选B。

答案:B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

答案:D
3.(xx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


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解析: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

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

答案:C
4.北京大学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

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封建制即分封制
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
C.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
D.“契约社会”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
解析:材料中“契约社会”意指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当代主权在民的民主人文观有本质区别,故选D。

答案:D
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解析: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性”很小。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B
6.(xx长春一模)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解析: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

到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

俸禄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C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解析:朝议制度是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军国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可以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答案:D
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郡县制
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答案:B
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
解析: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的“中间路线”就是既有封国又有郡县的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B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

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12.(xx杭州模拟)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

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解析:分析材料三司执掌“计财之任”,而“郡国之体”“安危之机”则在中书、枢密院,三司不得干预,由此可知该朝代财权、政权、军权分工明确,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答案:D
13.“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

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

”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宋朝通过分化军事权力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4.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解析:整个中国古代呈现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趋势,但是,个别朝代并不符合这个规律,元朝因为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使相权集中,造成权贵专权,是元朝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B
15.(xx佛山二模)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
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解析:表中的汉初丞相都出身低微,不可能通过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获得丞相职位,因此,只有B项可能出现表中的现象。

答案:B
16.(xx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答案:D
1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

苏东坡的言论概述了从夏商周至北宋的选官制度的发展。

“三代以上出于学”说明A项正确;“战国至秦出于客”其中的“客”指游走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士人,B项符合史实;“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汉代实行的察举制,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符合史实。

答案:C
18.(xx东莞调研)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D.清朝军机大臣
解析:“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

答案:C
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

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以偏概全。

故选B。

答案:B
20.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由此可见( )
A.明清以前国家制度曾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B.明清时期官僚政治正式取代了贵族政治
C.明清以前古代中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
D.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发生了质变
解析:作者认为明清两代政府由皇帝独裁,但不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裁,这说明明清以前皇权曾受到过一定的限制,故A正确。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已出现,故B错误。

明清以前古代中国实行的并不是民主政治,C错误;君主专制在明清加强,并未发生质变,D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xx临沂期中)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

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

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5分)
(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的?(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行政体制进行了解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即可。

第(2)问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第(3)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然后找出皇帝如何处理军国大事即可。

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的掣肘。

(5分)
(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成;虽能集思广益,却降低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

(9分。

答出三层意思即可)
(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位级别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中的地位。

(6分) 22.(xx福建四地六校模拟)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

家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传》材料二《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材料三崔湜,字澄澜,定州人。

擢进士第,入朝,累转左补阙。

……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

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野佥载》材料四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谈道:“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约在2 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

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

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

……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
——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公孙弘“为博士”、傅畅“至于上品”和崔湜“入朝”的原因各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二到材料三选官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何意义?(9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分析,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对英国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它同样是有限度的”指什么?请指出这一制度在东西方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5分)
解析:第(1)问必须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征以贤良”“时清定九品”“擢进士第”,依次判断出当时的选官制度为征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第(2)问必须抓住限定词“社会政治”,结合书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必须抓住材料中的信息“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第二小问必须结合书本知识,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僵化,回答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即可;第三小问回答主要原因时从社会环境入手即可。

答案:(1)贤良、才学;出身门第;科举考试。

(6分)
(2)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9分)
(3)影响:英国仿照中国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员的方式,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1分)明清:八股取士盛行,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助推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2分)原因:社会环境不同。

(2分)340633 9EB9 麹34297 85F9 藹38678 9716 霖40548 9E64 鹤v5K31087 796F 祯 30725 7805 砅>36976 9070 遰(28939 710B 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