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讲课讲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 讲课)PPT课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意识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1.3重难点分析
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 成与分布规律 ②北半球冬、夏季气 压中心分布
高压
二、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
(低)
冷
(高)
第一步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热(低) (高)
③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图2.9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高压
第二步假设: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到北纬30°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2.风带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分布 但风向不同
当堂检测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N
甲>乙>丁>丙
西南风
√ 盛行西风
2021
课堂小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讲课文档
热(干)
300--600 盛行西风
由低纬吹向高纬
温(湿)
600--900 极地东风
第十四页,共22页。
由高纬吹向低纬
冷(干 )
(三),巩固练练
1.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D)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2.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说法正
分布
气压带
气流运动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6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
9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第十三页,共22页。
下沉
对气候的影响
( 湿 )热
(干 )热
冷(湿) 冷(干 )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分布 风带
00--300
信风
成因
属性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
(由高纬吹向低纬)
30°N
第十九页,共22页。
(三)巩固练练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 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下题
1.该天,南半球正处于(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第二十页,共22页。
(四),课堂小结:
A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B
地转 偏向力
C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勇敢一些:课本35页活动 请亲们绘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图
第八页,共22页。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之旅
0° 30°S
60°S
第九页,共22页。
赤道低压
东南信风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季节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 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赤道低 气压带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 导致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呈现西北 风和西南风的特征。
在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赤 道低气压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南 移,导致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呈现 东北风和东南风的特征。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 引言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象学中的重要 概念,它们对气候、天气和自然 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02
本课件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 成、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变化 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过程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进 行具体分析。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 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输标02入题Βιβλιοθήκη 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 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01
03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减缓和适 应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
北半球夏季和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01
在夏季,北半球受到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的影响,而在冬季则
受到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的影响。
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02
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受到南半球海洋面积较大的影响,因此
分布较为稳定。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03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夏季受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课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 N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30 ° N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图
拓展: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1)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源地)。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中国东部降水。
三圈环流 据图分析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高低压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
绘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60°
高压低压相间插
90° N
N
一撇一捺向低压 30°
0°
S
情景3
例题
1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风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表示气压带,
a
(1) 图中字母a表示的气压带是
b
A. 赤道低气压带
2.2 气 压 带 和 风 带来自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高压
低压
低压 受热
高压 冷却
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气压差 水平运动
高空风向 近地面风向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形成原因: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 热量差异
情景1
情景2
南风
北纬3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 (赤道低气压带)
情景2
北半球三圈环流立体图
总结
形地成表单均圈一环,地流球静止 地形表成均三一圈,环地流球自转 形 地成 表三 均圈 一环,地流球且自气转压同带时风公带转发生季节性移动 海北陆半分球布冬对、大夏气季环气流压的中影心响
季风环流
——大范围风向随季节 而变化 的现象。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PART 03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REPORTING
季节性移动规律
夏季北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时会向北移动。
冬季南移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相应地向南移动。
年度性移动规律
随季节而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
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 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 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低纬 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空气上升后冷却,形成对流雨,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
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外围的空气向 两侧流动,形成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 ,由于水汽含量少,不易形成降水,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03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 、干旱、洪涝等。
04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 与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也与地球大气和海洋环 流有关。
季风现象
季风现象是指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引起的气候变化,导 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风向的现象。
季风现象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异常变 化,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回归线附近,由于空气下沉, 在近地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 压区流向高压区,形成副热带高 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由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在极地附近 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空气下沉,在近地 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压区流向高 压区,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影响,导致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变化 位置。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导致大气密度的变化,进而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气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各种气候类 型的重要因素,如热带雨林、温
带海洋性气候等。
降水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降水分布有重 要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降 水特点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强 度有关。
详细描述
东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东风,在北半球盛行东南风,在南半 球盛行东北风。东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 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Chapter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的 主要动力来源。
为什么研究气压带和风带
01
02
03
气候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 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研 究它们有助于预测天气和 气候变化。
航行安全
航海和航空中,了解气压 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变化规 律,有助于航行安全。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和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 了解它们有助于合理安排 农业生产。
02
气压带
详细描述
西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在北半球盛 行西南风,在南半球盛行西北风。西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 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风带
总结词
东风带是高纬度地区常年盛行的风带,主要受到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流从 高气压带流向低气压带,形成稳定的东南风和东北风。
副热带高压带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相对稳定的高压带。它通常出现在 南、北半球的20°-30°纬度范围内,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地高面低冷纬热之
高压
低压
间热不量均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低压
地面 受热
高压
冷却
水平气压差异 热 力 环 流 空气水平运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单圈冷 极地高压带
请思考:
(1)赤道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2)极地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3)这两个气压带的形状? (4)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产 生的原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①判断下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2)变式图
②读图判断南北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前言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 3分钟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 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2、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 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3、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 时十分艰难?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移动幅度约为5°-10°,具有滞后性。
课堂练习
判断以下各图图示季节分别是?
0° 30° 60° 90°S
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空气柱
60°N 30°N
小结
作业:①智库3.1 ②预习3.2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3)变式图 读图分析:
1.在相应位置标出0°、30、60°和90°。 2.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环流? 3.①②③的风向分别是什么?
甲: 低纬环流 乙: 中纬环流 丙: 高纬环流
甲
1
0°
乙
2
30°
丙
3
60°
1 东北风/东南风 2 西南风/西北风
90° 3 东北风/东南风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讲课文档
第五页,共22页。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冷 90N
60N
30N
热
0
第六页,共22页。
假设条件 :
1.地球不自转 ;
2.地表性质均 一; 3.受热不均
第七页,共22页。
第八页,共22页。
地球上的气压带(7个)和风带(6个)
1.气压带形成机制: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极地高压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副极地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副热带高压
4.天气状况:
赤道低压
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第十一页,共22页。
在下图画出气流流动方向
90°N 60°N
30°N
第十二页,共22页。
0°
巩固练习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
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
,它出现在( ) C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第十三页,共22页。
巩固练习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
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课件
第一页,共22页。
基础知识巩固
• 地球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过程怎样 ?
• 为什么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 举例说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 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如何判断风向? • 如何判断风力大小。
气压带风带(讲课)
单圈环流
合作探究三:
1.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__热___力__(热力、
动力)作用形成的。
2.赤道和极地之间,同一水平面上的 等压线与纬 线是什么关系?
平行
合作探究四:
假设二:
1.地球不自转
高压
高纬 环流
2.太阳直射赤 道 (不移动) 3.地表性质均 一
中纬 环流
低纬
环流
90极N 地高气压带
赤道 2.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少,气温最低?
两极 3.那么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吗?
存在,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合作探究二:
假设一:
1.地球不自转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3.地表性质均一
高 压
低 压 热
低压 高冷压 90极N地高气压带
60N 30N
赤0道低气压带
B.近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量大
C.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D.近地面终年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多对流雨
9.(2015·盐城模拟)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 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有关图的
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2015·济南高三质检)读下面的“三圈环流简图”, 完成7~8题。
7.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B )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信风带
8.赤道地区一般降雨量非常大,其原因是( D )
A.多锋面气旋活动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讲课文档
第一页,共24页。
目录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页,共24页。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太阳直射点 海陆热力 偏向力 的南北移动 性质差异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雨量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因素
大气运动
气候特点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气流辐合上升,对流强烈,终 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 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 高压带 制,炎热干旱,是热带沙漠气候。
40°-60°大陆西岸地带,终年盛行从海洋上吹来 中纬西风带 的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30°-40°大陆西岸地带,交替受西风和副高控制, 西风和副高 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季风环流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显著,形成了三种 季风气候,风向和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第二十三页,共24页。
谢谢收看!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气压带:四高三低,相间分布; 风 带:南左北右,有信西东。
第十一页,共24页。
(3)考虑A、B、C----高低纬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十二页,共24页。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点南带南,点北带北。
----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 风带就会随之南移;反之北移。
第十七页,共24页。
东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说课稿课稿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讲课稿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微风带》,合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讲课共分三个部分。
一、教材剖析:(一)地位和作用:气压带微风带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要点作用,是承上启下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倒是本节要点,是要点之要点;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样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散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随和候。
用图表示 :大气运动(根来源因)↓全世界性大气环流(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天气形成(重要影响)↓世界天气种类、自然带的形成及散布(二)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a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表示图,培育和提升学生绘制示企图的地理技术。
b、经过立体几何图的解说,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经过三圈环流的学习,认识大气环流对全世界各地天气变化随和候形成的影响,认识地理因素间互相影响、互相浸透、互相限制的辩证关系。
(三)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要点:三圈环流的形成随和压带、风带的形成及挪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解说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徙及图文联合,经过指引学生回想大气运动的根来源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因为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涨或下沉运动,这类垂直运动,致使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遇到地转倾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进而形成三圈环流。
二.教法和学法剖析(一)说学生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极少接触地理观点,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波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短缺,所以在教课时要制造假定,化繁为简,层层推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再经过多媒体的协助教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成效会更好( 二) 说教法1.设问式研究教课假定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单圈环流假定二: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但不考虑公转——三圈环流假定三: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微风带的季节移动2.多媒体演示教课,经过板图、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要点和难点(三)说学法1、研究式学习2、创建环境、讲堂模拟3、板图练习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惹起大气运动的根来源因是什么?从全世界看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域各是哪里?赤道邻近地域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极地邻近地域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这类垂直运动致使的结果是什么?假如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散布,只考虑地转倾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怎样?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解说(二)、详细教课过程:1、关于“气压带微风带的形成”的教课,成败在于怎样指导学生边做模型(或边绘图),边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雨林分布(绿色区域)
A1
一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B
二
2
C
三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 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 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以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周末作业:《三维设计》38页~43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A C B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热带草原(赤道低压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 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 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 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 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 型。当赤道低压带控制 时期,降水集中;信风 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 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干湿 季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理想状态: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90N
60N
单 圈
30N
环
流
0
③
90°N
极地高气压带
②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①
赤道低气压带
地转偏向力
低纬上空
30°N
0°
北半球三圈环流
课堂活动:
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 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画出来?
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0°
赤道低压带
30°S 60°S
地中海气候(高考热点)雨热不同期
冬季时,西风带 南移至此气候区内, 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 湿的气流,气候温和 多雨。而夏季时,副 高至此气候区内,气 流以下沉为主,再加 上沿海寒流的作用, 不易形成降水,因此 气候干燥炎热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 只保留在海洋上,而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 压)尤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气压带极地高压带 (2)副极地低压 带(2个)
副热带高压 带(2个)
赤道低压带 (1个)
分布
南北纬90 度附近
南北纬60 度附近
南北纬30 度附近
0度附近
成因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90°S
画出三圈环流
D
CE
A FB
G
S 90° 60° 30° 0° 30° 60° 90° N
“三风四带”
10
5
极地高气压带
9 86 37
2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单一因素控制下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一般分布北
纬20°到30°大陆西岸。终 年炎热干燥,最暖月平均气 温可达30°C以上,最冷月平 均气温也在10°C以上。年降 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气 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 主要出现在非洲北部撒哈拉 沙漠、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 南部的塔尔沙漠,北美洲加 利福尼亚沙漠,南美洲阿塔 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 中部沙漠。
分布
东北信风带 (2个)
中纬西风带 (2个)
极地东风带 (2个)
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 压带之间
副极地低压带与副热带 高压带之间
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 压带之间
特征
冷高压
气流
下沉
冷低压
上升
热高压
下沉
热低压
上升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影响气候
冷干 温湿 干热 湿热
影响气候
冷干 温湿 干燥
单一因素控制下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分布 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 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 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 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 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 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 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雨林分布(绿色区域)
单一因素控制下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
温和多雨的气候。分布在纬 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 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 风影响下,,年降雨量500700mm。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 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 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 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 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 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 分。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 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而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 为突出。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东亚地区1月、7月各吹什么风?
南亚地区1月、7月各吹什么风?
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分布规律: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区: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 南北美洲东南部
热带雨林分布(绿色区域)
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 北纬35°~55°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区: 我国北方,朝鲜半岛北部
东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
南亚
南亚
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一月
七月
南亚的西南季风尤为典型,形成原因是:北半球夏季时,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
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的。
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由
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形成终年高温,分旱雨 两季,在南北纬 10°~25°大陆东岸。 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 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