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历史二轮复习资料——阶段特征
先秦至秦汉
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刀耕火种,集体劳作。

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统治者敬天保民思想。

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4)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华夏认同感逐渐增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中外朝、尚书台、刺史、察举);汉承秦制且有创新。

汉武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经济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代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科技和文化全面繁荣。

西汉末佛教传入。

(4)外交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陆海丝绸之路开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5)民族关系上: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战交织,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①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三省制出现,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上:北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封建生产方式像边疆扩展,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并立,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儒学调整,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异彩,丰富多彩。

④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①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颁布《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治理能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

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实行两税法,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变革;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③思想文化上: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民族交融特色;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④外交上: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民族关系方面: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
(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朝重文轻武,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这一时期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盛行,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关系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宋代出现商业革命;边境和海外贸易发展。

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控制放松。

(3)思想文化上: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到理学(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成为官方哲学。

传统科技世界领先。

宋词、元曲繁荣,市民化、多元化的文学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4)民族关系方面: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5)对外关系方面: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渐废除;江南经济转型,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贸易发展,全国市场形成;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与西方相比,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束缚人性,八股取士,思想僵化,文化
专制;出现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带有反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文学艺术繁荣,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科技上逐渐落后于西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技传入。

(4)对外关系上: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开始,继而衰落。

(5)民族关系方面: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1840—1894年)
①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来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汉族官僚崛起,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汉族官僚地方实力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实现了由“蛮夷”到“洋”的转变;西学东渐,逐渐向西方学习,不过停留在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诸实践,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

④外交上:传统朝贡礼仪、华夷之辨受到冲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条约体制,外交观念开始转型。

⑤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传统方式,出现土洋并存、中西
合璧局面,但传统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2)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895—1912年)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东南互保”,维持了南方的稳定,同时也意味着清政府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③经济上: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强化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03年设立商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转为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不断传播。

⑤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在政治运动影响下进一步变革,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独裁专政,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民主化进程坎坷;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对外依附帝国主义。

②经济上: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为反对“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废除一系列陋习,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社会风俗西化。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后期(1919—19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期
①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经济上: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逐渐萧条。

③思想文化上: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生转向,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萌芽;先进知识分子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①政治上:国共两党由分裂到合作抗日;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②经济上: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卓有成效,基本实现关税自主,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十年”;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进行根据地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根据地政权。

③思想上: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④社会生活上: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

⑤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外交途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不平等条约,取得关税自主权,但困难重重。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1—1949年,中国经历了十四年抗战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政治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抗战,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国共关系变化影响了中国政局。

②经济上: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由于日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民族工业不断萎缩,经济发展缓慢。

③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文化生活上:总体发展迟缓。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使得战乱时代的文化生活仍有所发展。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956年)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人民政权,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②经济上: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稳定国家财政,调整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8),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③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初期实行“三大方针”改善国际环境,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④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②经济上:1958年,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三年严重困难的局面。

1960年冬,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③对外关系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地位极大提升。

④社会生活: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①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取得重大成就;在祖国统一上,“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经济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③外交上: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积极推进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④思想文化上: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三个面向”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走向世界;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新时期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等多元发展,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
主要特色。

⑥国际局势: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中国走向世界,加入WTO,承担相应国际责任,提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史阶段特征
上古时期(约公元前4千纪—公元5世纪左右)
总体特征: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各文明发展条件和特点各异,但各文明之间发生横向交往。

文明在碰撞中交流。

①政治上:随着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地区性帝国先后崛起,将各农耕文明区连接起来。

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三次社会大分工,农牧商业产生,各文明区经济出现不同经济发展模式。

③思想文化上:各文明区取得突出的文化成就。

中古时期(5-15世纪)人类历史延续古代世界的农耕经济,各地区基本独立发展,产生不同的文明
①政治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推行封君封臣制,造成分裂割据。

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基督教会依靠宗教伦理和教会法控制、教化民众;社会管理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日耳曼法是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中世纪后期王权加强,城市争取自治权。

东欧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呈现多元混合特色。

②经济上:中世纪早期庄园经济盛行,后期工商业复兴,城市兴起。

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工商业繁荣。

③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随着城市复兴,城市大学得到发展。

亚非欧帝国文化各有特色,阿拉伯帝国传承和发展了古典文化,印度受宗教影响较大,日本成为中华文明圈组成部分。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