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作业:4-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含答案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1.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象征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来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解析】从图片材料“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现象,故选C。
【答案】 C
2.下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二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三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五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六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七届全国人大召开年,……
A.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B.“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仍能正常召开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步入正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解析】依据所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1964至1975年长达十年之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故B项表述错误;1978年以后,基本上是5年召开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故C项正确;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
所以应选B项。
【答案】 B
3.“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个人崇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 D
4.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B.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要遵循客观规律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项。
【答案】 B
5.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
从材料看,邓小平认为:“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体现了法律高于一切的精神,强调了依法治国的原则,答案为B项。
【答案】 B
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政治体制的弊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首次体现这个构想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解析】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实质是强调拨乱反正。
C、D两项是这个构想的实施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7.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1997年中共“十五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答案】 B
8.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推动了民主建设的开展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最重要”,图片展现的是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
【答案】 A
9.“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本题以时事热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知识点。
题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
【答案】 D
1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讲话的目的是( )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解析】“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因此,当时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11.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B.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
C.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D.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创造性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
故C项不正确。
【答案】 C
12.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有评论家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
这位评论家认为( )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解析】审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评论家的话,他认为“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表明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30日
材料二1967年,刘少奇在中南海一次批判大会后,回到办公室,怒不可遏地从怀里抽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
——王开岭《巍峨与卑微:太阳神坛下的祭牲》
材料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刘少奇当时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刘少奇面临的这种问题何时开始出现重大转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组织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可得出依据;第二小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第(3)问,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史实进行回答。
【答案】(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转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
(3)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
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
变。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陷入大动乱。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律建设的步伐。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