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3月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021.3
24.《尚书·尧典》中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据此可知
A.德行对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深远
C.西周宗法制产生的社会根源D.统治者对民族关系的重视
25.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
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集权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
C.保障了民众生活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
26.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中“民”指老百姓;“胞”即同胞或亲兄弟;“物”
指自然界的万物;“与”指朋友或同伴。
这一主张体现了
A.唯物思想B.和谐精神C.知行合一D.自由平等27.《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这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28.1861年,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精巧闻名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如龚之棠、李兴锐奔赴安庆,他们巨细无遗地参与各项军备购置、铸造。
这反映出
A.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B.安庆成为民族工业发源地
C.汉族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D.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革新
29.下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
由此可见
国有铁路营业统计概况(1907—1911)
1907年3392公里7035 7360994 3443270 -7172321
1908年3554公里7761 9050167 5292650 -1076515
1909年3659公里8075 9352602 5808479 5453881
1910年4218公里8635 11523650 7574024 5849098
1911年5006公里8946 12785004 8434029 3946393 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
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30.下图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31.西欧中世纪时,庄园领地上除了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外,通常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各类较为齐备的设施。
这说明西欧庄园
A.具有自给自足特点B.经济结构日趋均衡
C.居民生活水平较高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32.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以布鲁尼、萨琉塔蒂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
这些思想
A.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建立B.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兴起
C.说明了人文主义的普及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有学者指出,近代英国宪政体制规定议会在所有的事项中具有最高权威的地位,特别在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成为惯例之后,英国政府的行政分支成为议会意志的实际执行者。
此规定
A.实现了分权制衡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消弭了政党分歧D.削弱了内阁权力
34.1917年5月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战争问题、土地问题、对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等一系列决议,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明确为党的中心口号。
这次会议
A.标志着和平夺权理论的提出B.表明与临时政府的决裂
C.推动了革命向新阶段的转变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35.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经济部长艾哈德指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国家提供政策和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
这一主张旨在
A.保护市场自由竞争B.走出“滞胀”困境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D.摆脱美国经济控制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
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
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
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
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
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
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
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
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
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
(12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汪健新《毛泽东诗词中的斗争精神与智慧》等根据材料信息,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所选材料对研究该主题的史料价值。
(要求:主题明确,说明史料类型及价值)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中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1 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5月,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变招工为招生的改革试点,推动学徒制度的改革。
1989年3月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学徒制改革的方向:“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这标志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的终结。
同时,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与普通高等中学的招生已接近1︰1,以企业为主的学徒制被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代替,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郑荣奕《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意义。
(8分)
46.(1 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俄战争以后,日美矛盾成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
此后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进一步加深了日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美国作为日本战略敌国的形象日益清晰。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严重侵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利益,进而日本开始实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太目标,美国被迫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和“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对日本采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措施,意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使日美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
二战爆发和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更加有利于日本南下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扩张。
随着东条英机上台组阁,日美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
当日本军事准备完成后,东条首相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美国立即开战,这一决定在12月1日得到了天皇的批准。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王储、邓永发《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美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珍珠港事件爆发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影响。
(6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夏鼐早年接受了文理并重的基础教育,后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师从陈寅恪、钱穆、蒋廷黻、雷海宗等名师,并潜心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重要历史典籍。
1934年,夏鼐在梁思永的指导下参加殷墟发掘,进行田野考古实习。
他在考取公
费留美考古学名额后,选修考古学院的多门课程,系统学习现代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参加史前时期的梅登堡山城遗址的发掘。
1941年回国后,他又跟随梁思永亲临一线进行田野考古。
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不遗余力地为中国考古学引航掌舵。
1949年,他通过琉璃阁车马坑的完整揭露,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有关文献,第一次根据实物复原了古代车子的模型,引起国际考古学界的关注,并于1951年成功地将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战车予以复原。
夏鼐在整个新中国考古学奠基时期,致力于考古队伍的培育和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缔造。
在田野调查工作时,他注重培养青年同志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身体力行地传授献身精神和严肃作风,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王世明《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夏鼐对新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概括夏鼐取得成就的原因。
(7分)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41.(25分)
(1)特点:规模大,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体现集权和统治秩序;
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因素: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自然地理条件;小农经济。
(13 分)(2)不同之处:建设周期更长;商业功能突出;宗教色彩浓厚;体现好大喜功、奢靡之风。
历史魅力:彰显国家的规模与精神;反映文明的演进,民族的兴盛;民族交融的中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12 分)
42.(12分)示例:
主题:毛泽东诗词与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毛泽东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其诗词描述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场景,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具有史料价值,属于一手史料。
如1928 年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展现出当时国民党新旧军阀之间为争夺地盘重新开战、国内政局动荡,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革命力量迅猛发展的历史场景;1937 年的《祭黄帝陵文》以祭祀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轩辕黄帝,号召全民族抗战,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誓死保卫祖国河山。
1956 年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毛泽东意气风发作《水调歌头·游泳》,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和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
45.(15分)
(1)背景: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
(7 分)
(2)意义:培养了技能人才;提高了就业率;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8 分)
46.(15分)
(1)背景:美日矛盾逐渐激化;华盛顿体系的影响;美国绥靖政策的推行;美日谈判的破裂;二战的爆发。
(9 分)
(2)影响:促使美国参战;改变二战的进程;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6 分)
47.(15分)
(1)组织领导新中国考古工作;培养考古人才;缔造严谨考古学风;取得丰硕的考古学成果;扩大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考古工作发展。
(8 分)(2)师从名师,名校求学;勤奋刻苦,身体力行;严谨认真;理论与实践结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