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学案
一、阶梯训练
某校八年级四班在学习了《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这一课后,老师和同学们准备针对这个话题搞一节活动课,于是同学们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他们收集的材料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都与文明和文化有关,他们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了问题。

以下是节选的他们收集的材料。

让我们一起来参加吧。

一赵敏同学从网上下载的材料
19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2003年12月1日,上海博物馆率先推出每周二、四向学生团体免费开放,一个月学生参观人数上万。

2004年1月10日,他们又推出每天向学生团体免费开放。

一石激起千重浪,文博系统各展馆纷纷推出向观众免费开放的新措施。

从已免费开放的19个博物馆、纪念馆来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免费向学生团体开放,如上海博物馆、左联纪念馆、李白故居、沈尹默故居、周公馆等,采取团体预约的方式。

另一种是向市民免费开放,如中国极地博物馆、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黄道婆纪念馆、闵行区博物馆、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室、东华大学纺织史博物馆等。

市文管委负责人表示,上海现有博物馆、纪念馆72家,19家是第一批对外免费开放的场馆,今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1.你认为上述博物馆纪念馆对学生或市民免费开放目的何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2.这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会遇到什么问题?你能说说吗?
二王海同学针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
三峡地区上承巴蜀天府之国,下连湖广鱼米之乡,历史上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和汉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其文物古迹是该地区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祖先们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息。

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各种水文碑刻、题记、洪枯水标志,反映了千余年来长江上游的气象、水文变化,为长江流域的规划、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别具风格的山地古民居,反映了古代社会当地人们的等级观念、经济结构及文化习俗,其依山就势的布局和机动灵活的结构形式,对今天库区移民新区的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论证阶段就十分重视库区文物的调查、评价和保护工作。

三峡工程建设经全国人大审查通过以后,国务院颁发的《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和三建委批准的《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对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都把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实。

1.上文中明确报道了我国政府对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要落到实处,那么,你知道三峡工程吗?能否说出它的重要作用?
2.国家既要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做好这一带的文物保护工作,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好吗?
3.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说这一带地区有哪些遗址和遗迹?
三张华同学从报刊上摘录的文章
深圳一酒店老板搞起中国饮食文化展
新年伊始,深圳龙岗某酒楼老板自掏腰包举办了“中国饮食文化展”,食客在就餐的同时,也被中国饮食文化熏陶了一回。

这次饮食文化展览的作品时间跨度从北京人用火一直到现在,达50万年。

酒楼老板选取了对中餐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件和人物,如火的发明,盐的发现,青铜器、铁器、瓷器应用于炊具,西域食用植物引进中原等等,将这些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阐述,配以资料图片,制作装订成100块展板,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在酒楼二楼和三楼过道的墙壁上。

在入口处,有一幅商代名厨伊尹的画像,他是中国饮食界公认的始祖。

有意思的是,在介绍明朝饮食文化的一块展板上列举了一些历史剧中出现的农业知识方面的错误:电视剧《水浒传》中的餐桌上多次出现油炸花生米,其实,花生是16世纪才从美洲引进中国种植;《三国演义》剧中也几次出现大面积玉米田地的画面,而实际上,玉米也是明末清初才从美洲大陆引进中国的……此次饮食文化展的举办者说,20年来,他一边经营着酒楼,一边收藏关于饮食方面的资料和图书,并考察各省博物馆、访专家,甚至跑到饮食文化考古遗址的发掘现场,着手搜集和考证中国饮食文化史料,终于办出此次展览。

1.电视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出现了与历史不符的什么错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类似的错误?试举例。

2.这个酒店老板的做法与保护古老的文明之间有无关系?
二、课外探究
课后调查本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它们的现状如何?当地政府是如何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的?并就你的调查发表感想,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资料下载
百年敦煌真尴尬
侯振威
2000年6月22日,就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的纪念日。

由于发现敦煌百年的缘故,今年的旅游旺季比去年提前了一个半月。

另据知情人士介绍,“五一”节的1日至6日期间,到莫高窟参观的游客竟高达1.9万人,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当然,莫高窟的门票收入也登上了历史新高。

一位导游满脸幸福地回忆着:“那可真是一段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宾馆爆满、车辆告急、导游不够,旅游景点全是人,真不知道是人看壁画还是壁画看人。


首先从“形势一片大好”声中发现问题的是文物专家。

他们从“丰收”的旅游景象中看出问题:不可再生的敦煌壁画正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破坏。

最近的一个消息更令人震惊:敦煌莫高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都染上了被称为壁画癌症的酥碱病。

这给莫高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的世纪庆典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介绍,莫高窟壁画是土质文物,经过上千年的磨砺已十分脆弱了。

开放后的洞窟壁画不断受到空气粉尘和二氧化碳的侵袭,原有的色彩正在逐渐退化。

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不间断的参观使洞窟长期处于酸性气体腐蚀环境,更加速了壁画的变色。

近年来敦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雨水渗漏洞窟的情况时有发生。

统计数字显示,这几年每年到敦煌旅游的人数都在60万以上,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

因为有文物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逗留了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6倍。

那60万人所带来的变化您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从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这种不间断的开放使壁画处于风化的险境,敦煌石窟会不会有一天被迫闭门谢客呢?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一)1.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让广大学生、市民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2.略
(二)1.三峡工程是造福后人的一项重大的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的重要作用。

其中的三峡水库是有效解决长江中下游洪灾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三峡水电站能极大地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三峡工程还能根本改变航运条件,万吨船队可直达重庆。

2.略3.有著名的汉阙遗址、张飞庙遗址、巫山神女庙遗址等。

(三)1.略2.提示:有关系。

这样做可间接地让人们了解我国的古老文明及文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古老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