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马薇薇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治疗中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商品名:倍博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缬沙坦单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7、0.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44、9.896,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P<0.05).结论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8(012)019
【总页数】2页(P110-111)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高血压;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马薇薇
【作者单位】610051 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高血压是临床中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其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因此对患者进行长期且有效的控压工作是十分重要[1]。
本文对临床使
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治疗的50例高血压患者, 经检查后均符
合临床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且患者同意参与相关研究。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观察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65.08±13.36)岁。
对照组中男10例, 女15例;年龄
23~75岁, 平均年龄(64.85±13.95)岁。
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缬沙坦治疗80 mg/次,1次/d, 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疾
病状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观察组患者则口服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 1片/次, 1次/d。
两组患者皆进行连续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患者舒张压降至正常水平且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1 mm Hg=0.133 kPa), 或者舒张压尚未降至正常水平但其舒张压下降幅度>20
mm Hg;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至正常水平但其下降幅度<10 mm Hg, 或者是
其舒张压尚未下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下降幅度在10~19 mm Hg;无效:无法满足
上述任一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对比观察组治疗前收缩压为
(158.12±11.98)mm Hg、治疗后收缩压为(113.52±9.56)mm Hg, 对照组治疗前收缩压为(157.26±10.78)mm Hg、治疗后收缩压为(139.18±9.45)mm Hg;观察组治疗前舒张压为(107.58±9.45)mm Hg、治疗后舒张压为(77.98±4.77)mm Hg,对照组治疗前舒张压为(109.23±9.99)mm Hg、治疗后舒张压为
(93.12±5.98)mm Hg。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7、0.600, 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44、9.896,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中, 显效13例(52%)、有效10例(40%)、无效2例(8%), 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中,显效6例(24%), 有效10例(40%), 无效9例(36%), 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例, 为轻微恶心,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2例, 其中8例恶心, 2例头痛, 2例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 P<0.05)。
3 讨论
在临床高血压治疗过程中, 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了实际的降压效果。
虽然目前在医疗领域中有诸多降压药物问世, 并且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多, 但是目前临床许多患者的血压依旧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40~69 岁的个体 , 如果其血压在 115/75~185/115 mm Hg, 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 均增加1倍的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而在传统的高
血压治疗中, 往往采用的是单药治疗或者是多药联合治疗, 前者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是全球第一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制成的复方制剂。
缬沙坦通过对AngⅡ与AT1受体的阻断作用, 抑制血管的收缩以及醛固酮的释放, 进而达到控制血压的作用, 同时由于其能够使阻力动脉、毛细血管前动脉以及静脉扩张, 对心脏能够起到很好的减负作用, 改善了心功能, 降低了相关疾病发生的几率;氨氯地平片则是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L型钙通道来使钙离子的内流受到抑制作用, 从而实现阻力血管的扩张, 减轻心脏的后负荷, 并且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达到减少细胞内钙的目的, 使得左心室肥厚减轻[3]。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的使用能够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 全面保护患者的靶器官, 降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 并且因为是复方单片制剂, 也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有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和治疗地顺利进行。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7、0.600, 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44、9.896,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 P<0.05)。
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一致[4-6]。
说明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治疗后, 其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单独使用缬沙坦的疗效要高, 不良反应要少。
综上所述, 使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有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郭梅, 李雪梅.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医院, 2016, 16(10):1434-1436.
[2]周海棠, 袁艳红, 闫永, 等.动态血压监测倍博特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0):219-220.
[3]张仁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评价研究.吉林医学, 2014(16):3445-3447. [4]褚强强, 唐海沁, 夏光云.合肥市庐阳区高血压出院患者社区治疗效果评价.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10):1003-1005,1025.
[5]梁小华, 张萍, 沈功成, 等.重庆市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3, 7(2):91-94.
[6]岳敏, 胡兰, 杜明兰.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15):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