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的习惯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的习惯有哪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必需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通过习惯养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整个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那同学们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应注重养成以下几种良好学习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

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为诵读,不只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论。

比方我们常听到的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朴实的阅历之谈,无不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因为,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刻骨铭心”,而诵读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记忆也就更深刻些。

又因为,诵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性反复交替的过程,反复诵读,反复思索,使人的思维渐入佳境,感受愈深,进而“意象全出”。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悄悄吸收的过程。

一篇文章反复诵读,读流畅了,读动情了,理解自然会入木三分。

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诵读习惯的培育。

2.处处留心的习惯
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种事物的上面,可以说就是观看。

但它不是简洁的观看,其中还包含着对某一事物的思索和分析,是集察、思、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

凭借它可以觉察事物的微小之处,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视内心深处的灵魂,可以将新旧学问联为一体。

有些同学由于缺少这种处处留心的习惯,对外界事物,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写起文章来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鲁迅说:“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对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观看,要精确、透彻,才好下笔”。

鲁迅在这里讲的是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讲的是观看要“精确、透彻”,不是马虎、肤浅。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看,勤于思索,擅长取舍,其语文养分是取之不尽的。

3.勤于积累的习惯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最怕的作业莫过于作文了。

假如平常缺少积累,作文时一看题目便觉头脑发胀,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搜肠刮肚也难以行文成篇。

有人把大脑比作“加工厂”,为了使这个加工厂有“工”可加,就须不断地采集“原料”或“半成品”进来。

古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

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常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

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当然,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立诸如“词语集锦”、“佳句摘抄”、“材料手册”、“写作素材”等不同的学问储备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积累的内容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基础学问,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2)
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看、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积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元末的陶宗仪对身边的事一有所感就停止耕种,顺手把它记在树上,回去贮在坛子里。

如此日积月累,写就名著《南村辍耕录》,成为一代大学问家。

出名作家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俄国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一切都应当好好地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应用。

凡是大作家,这一类笔记都写过很多。

”全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阅历。

4.勤于思索的习惯
有些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只不过是读读、背背、记记而已,学数理化才需要思索。

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与思索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索在学习中的作用。

思索对学习语文同样很重要。

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很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主动,可语文成果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索。

他们对基础学问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识记;朗读课文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只是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洁地仿照,从来不会质疑思辩。

其实语文的奥妙同样无穷无尽,需要我们去探究,去思索。

那么,该怎样思索呢?
(1)比较法。

比较其实是一种权衡、筛选的思维活动,是认识事物、把握学问的一种好方法。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在听说读写中学会比较,从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领悟。

对相同的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的立意比较;对相同的景色,可以从不同角度的描写比较;对相同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描写侧重点比较;对相同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表现手法比较;对相同的题材,可以从不同的文体比较;对相同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观点比较;对相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写法比较。

(2)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景、情,引起与此有关系的另一人、事、物、景、情的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

学习语文需要联想,尤其是写作文,更离不开联想。

世上万事万物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觉察。

我们平常写作文感到思路闭塞,一个重要缘由就是把自己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它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

假如擅长联想,觉察了这种联系,思路就自然开阔。

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写北京的“胡同文化”,由北京的胡同联想到胡同的取名,联想到北京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闭文化,联想到反映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大白菜文化”,联想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这些联想,无疑拓宽了思路,张扬了主旨,丰富和加深了文章的内容。

假如不联想,普一般通的胡同,就不会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了。

(3)融会贯通法。

融会贯通法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课文内的各个部分或一个学问的各个部分,将其串联起来理解,把握学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由一篇课文或一个学问点推及其他文章、其他学问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

例如,阅读《人是什么》(高中语文第五册),读到爱因斯坦论及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宏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个人应当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再联系《人生境界》(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所讲的道理:“了解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
部分。

”显而易见,爱因斯坦,不正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中的人吗?唯有这种道德境界的人,才能将人生的意义看作不断地工作,把奉献社会当作最快乐的事。

通过这样的思辩,到达融会贯通,认识就更进一步了,就能在更大范围里融会贯通,从而比较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到达新的境界。

5.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习语文必需充分重视课外的延长,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一个人一旦拥有阅读的习惯,就会促使他博览群书;博览群书使他能将前人的阅历、学问融化和创新,变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学生不读课外书,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确定难以提高。

那么,课外书籍林林总总,品种不一,内容各异,怎样阅读才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呢?
(1)多读已有定评的文学名著。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可涉猎,特别留意多读一些当代的好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

先秦散文、汉赋、明清小说都可浏览。

至于外国名著,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通过多读,熟识名篇佳作的精思妙笔,获得丰富的词汇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奇异的构思慢慢地就会不召自来。

(2)多读古典诗词。

多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关怀我们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而且能提高我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语言的形式美在诗歌里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

经常读点诗歌,体会它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增添作文语言的生动性大有裨益;另外,若在作文里恰当地引用、化用,则必定会为文章增色。

(3)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

鲁迅曾告诫青年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作为中学生,不能只看文学书,也要看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尤其是一些科学小品文,以增加科学常识,开拓学问视野,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多读报刊上的时文。

报刊上的时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特征,新颖观点、新颖词汇层出不穷。

经常阅读报刊上的文章,既能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又能学到不少语文学问。

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勤于手抄笔录,要手脑结合。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确定要做摘录写心得,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

6.勤于练笔的习惯
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对此必需实行正确的看法,做到多写、经常写。

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练习写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行要求过高,首先要求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

有些同学常有这种想法:看看作文题目,想立意怎样就可以了,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写。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想不写终将不会写,这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一样,是偷懒的表现。

有些同学则干脆到优秀作文选读物上抄一篇,这样做害处很大。

一是不能张扬独特,因为那是别人的材料、别人的构思、别人的语言,表现的是别人的独特。

二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借花献佛”,必多矫情。

只有写自己熟识的东西,并能用自己的感情去驾驭,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

我们既要克服因困难费劲而不乐于写的思想,又要克服那种怕写得不好而懈其心、懒于作文的思想。

只要肯下功夫,勤学多练,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练就得心应手的“神笔”。

其次要养成勤写日记、随笔的习惯。

郭沫若说:“一个人如能有写日记的习惯,对于自己有无限的好处,倒不仅只有益于创作。

但要作为一个作家而不写日记,那是极不应当的事。

”日记、随笔是练笔、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因此,我们
要养成勤写日记、随笔的好习惯。

7.快而清的书写习惯
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

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很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楚。

书写糊涂、不整齐,必会影响平常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果。

因此,有一手既快又清楚的书写功夫对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努力养成既快又清楚的书写习惯。

8.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读书学习要学会使用工具,这包括传统的工具书和现代的网络。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考查使用的图书。

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

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解答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

高中生最好备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两本工具书。

当然,只依靠传统的工具书并不能快速的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

因为纸质书籍的查阅要比通过互联网查询慢。

但在使用网络查询时,要留意多查阅几个版本,还要仔细区分网络信息的真伪。

所以,在这里我们提倡将工具书和网络结合使用,以便快而准地解决疑难问题。

上述几种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如滴水穿石,潜移默化而成;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加强自身管理的自觉性,合理支配学习时间,不断练习,不断稳固,不断强化。

假如学生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比乐趣,那么,提高语文素养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