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
姚娟;李白艳;马华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点压摄影技术在乳腺病变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乳腺常规摄影所见的可疑病变用局部加压放大检查后经病理验证,将两种检查方法做对照性研究,得出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诊断乳腺疾病的特异度、灵敏度、似然比.结果:平片摄影和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病灶的显示灵敏度分别为84%和95%,特异度分别为81%和89%,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55和8.7,经过局部点压的图像,乳腺组织结构及病灶的清晰度增加,特别是病灶边缘显示更好.结论: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优于常规乳腺片,特别对团状致密影、细小钙化、致密型乳腺病变性质的评估有重要的价值.重视应用多种乳腺摄影方法,可以提高对乳腺疾病的显示率和诊断正确率.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31)012
【总页数】3页(P1739-1741)
【关键词】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平片乳腺摄影;乳腺疾病诊断
【作者】姚娟;李白艳;马华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2;R322.66
我国乳腺癌发病趋势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种族与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0%~40%。

[1]比较1973~1977年和1993~1997年2个时段,乳腺癌的发病率由175/10万~
764/10万上升为272/10万~974/10万[2]。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发病年龄
逐渐年轻化而发病率明显上升的趋势,其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近10年来,我国因乳腺癌死亡人数年均达4万余人[3]。

因此,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决
定因素是乳腺癌的早期检出,而影像学检查占重要地位。

常规的钼靶检查位置,大部分患者乳腺结构组织都能得到很好的显示。

但是部分病变因腺体重叠显示不清,或因病灶较深及紧贴胸壁导致病灶显示不佳或不完整。

目前国内对于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的报道较少,并且还没有一个具体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65例乳腺肿块患者系2005年3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作常规乳
腺钼靶检查发现不确定病变的加病灶局部加压放大摄影检查者,并经手术病理或定位穿刺活检证实。

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左乳37例,右乳28例。

致密型47例(72.3%)、退化型16(24.6%)。

其中内上象限病例24例。

结节大小0.3 cm~2 cm。

年龄26~51岁,中位年龄38.5岁。

病理诊断:良性病变37例,其中纤维腺瘤16例,囊肿7例,乳腺炎6例,乳腺小叶增生8例。

恶性病变28例,其中单纯癌
14例,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髓样癌2例,其中8例腋下淋巴结转移。

1.2 仪器设备采用以色列ELSC1NT LORY乳腺钼钯X线机,经ELSC1NT GLORYl 8 cm×24 cm柯达miniR2000乳腺专用胶片,柯达单面增感屏暗盒。


迫器为有机玻璃板,板厚5 mm,直径为80 mm。

1.3 方法摄片体位:所有患者首先做常规的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乳腺摄影。

根据
所示可疑病灶形状、大小、位置选择适当的体位,做局部点压摄影,一般对近乳头中线及贴近胸大肌的病变采用斜位放大检查,对近乳头水平的病变采用轴位放大摄影。

病灶条件为半自动设置,投照条件视乳房的大小及密度而定,电流20~240 mAs,电压2 4~29 kV。

放大倍数1.5倍。

根据预试验算出n值为62,可选病历为65例,由3位医师对常规摄片及局部点压摄片进行比较,对病灶边缘、大小、密度、清晰度、毛刺、透明环及钙化等影像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并汇总数据,计算出灵敏度及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
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点压部位内上象限病变做MLO位点压较多,共24张图像,CC位点压共7张图像;外上象限病变做CC位较多,共19张图像,MLO位点压共6张图像。


下点压6例。

内下象限病变做CC位3例,MLO位3例。

2.2 影像表现 65例常规片未定性的可疑肿块加压放大后诊断结果见表1。

2.3 平片与病理结果对照试验其中计算出灵敏度为0.842,特异度为0.815,阳性似然比为4.55,约登指数为0.657,见表2。

表1 65例常规片未定性的可疑肿块加压放大后诊断结果X线表现点压前点压后例数肿块边缘边缘模糊边缘清晰考虑为良性肿瘤34边缘不清考虑为恶性肿瘤26晕
征未能显示显示满意16毛刺似有毛刺毛刺明显22局部结构紊乱结构紊乱欠清晰
考虑为肿瘤5考虑为腺体重叠所致1致密影显示不清局部显示为肿块5致密影消
失考虑腺体重叠所致1
表2 平片与病理结果对照试验平片病理诊断试验+-合计恶性32537良性62228
合计382765
2.4 局部加压放大与病理结果对照试验其中计算出灵敏度为0.946,特异度为
0.893,阳性似然比为8.782,约登指数为0.839,见表3。

表3 局部加压放大与病理结果对照试验局部加压放大病理诊断试验+-合计恶性35338良性22527合计372865
3 讨论
乳腺X线钼靶摄影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特别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一种最重要、
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诊断T0期乳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4]钼靶摄片方法:常规采用侧斜位及轴位。

对于靠近胸壁和腋中线及腋窝的病灶,普压板不能到达,而点压板由于面积较小,能灵活使用,在全区域乳腺摄影片定位的基础上,点压片一般不会遗漏病灶。

肿块可以被正常的腺体实质、低信噪比边界和复杂的结构背景所掩盖。

乳癌的检出依靠在影像中病变与正常乳腺间的形态和密度差别,即使在最佳的摄影和诊断条件下也有10%~15%乳腺癌因乳腺腺体瘤缺乏对比、肿瘤过小和特
殊的肿瘤亚型而呈假阴性[5]。

结构紊乱因为常与正常腺体组织重叠而表现不典型,易被漏诊[6]。

而一些微钙化的体积太小和(或)被重叠的纤维腺体组织掩盖而显示不清。

在对乳腺X线片中漏诊癌的特征研究中发现,成簇的微小钙化占普查中漏诊
癌的19%~31%[7]。

本组常规片检出的小肿块,由于病灶周围腺体重叠,边缘模糊不清,性质难以判断。

经局部加压放大后,清晰显示病灶的结构及边缘特征,检出乳腺癌26例,其中最小为0.3 cm。

本组常规乳腺片所见的6例团状密度不对
称及3例局部结构紊乱者中,局部加压放大后发现5例乳腺肿块。

本组病例26~45岁年龄组占80%,此年龄组多数为致密型乳腺。

Walfe提出该型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

[8]致密的乳腺组织极易掩盖病灶,使诊断相当困难。

本组15例常规乳腺片未能定性诊断者,经局部加压放大后,检出12例乳腺癌、3例乳腺纤维腺瘤。

本组根据常规乳腺片提供的可疑区域,一般对近乳头中线及贴近胸大肌的病变采用
斜位点压检查,对近乳头水平的病变采用轴位点压置病变于近胶片处。

有文献报道[9]常规轴位和侧斜位摄片检查乳癌x线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而本组可疑病例,常规片结合数字点压采集,诊断符合率达90%。

局部加压摄影用于乳腺结节或肿块、局部致密型、病变位置较深、紧贴胸壁或位于乳房的边缘处以及腋下深部病变。

局部加压摄影可以明显提高肿块边缘的显示率,改善边缘的显示效果,位置较深或位于乳房边缘的病变,常规摄影显示不满意时,应进行局部加压无放大摄影,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正确性,减少漏诊及误诊。

重视应用多种乳腺摄影方法及技术,可以提高对乳腺疾病的显示率和诊断正确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Althuis MD, DozierJM, Anderson WF, et al. Global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1973~1997[J]. Int J Epidemiol,2005,34:405-412.
[2] 李连弟,饶克勤. 中国11市县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统计分析(1988年~1992年)[J].中国肿瘤,2000,9:435-446.
[3] 李连弟,饶克勤,张思维,等.中国12市县1993~1997年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资料统计分析[J].中国肿瘤,2002,11:497-507.
[4] Day PJ, O′Rourke MGE.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a clinical and mam mographic comparison[J]. Med J Aust,1990,152(12):635.
[5] Azavedo E, Svane G. Radiologic aspects of breast cancers detected throu gh a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J]. Eur JRadiol, 1991,13(1):88.
[6] Jackson VP, Dines KA, Bassett LW, et al. Diagn osticimp ortance of the radiographic density of noncalcified breast masses:analysis of 91 lesions[J]. AJR, 1991,157(1):25.
[7] Berkowitz JE, Gatewood OMB, Gayler BW . Equivocal mammographic fin
dings:evaluation with spot compression[J]. Radiology, 1989,171(2):369.
[8] Sickies EA. Further experience with microfocal spotm agn ification mamm ography in the assessm ent of clustered 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J]. Radiology, 1980,137(1):76. [9]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