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
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纵观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均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关,那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只能依赖于优越的自然环境生存,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半岛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
这里终年气温偏高,雨量充沛,北部地区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各种热带植物丛生,花繁果茂,大部分地区宜于谷物生长。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印度河流域文明在这基础上产生。
印度东西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部有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然而在古代仍有许多蛮族通过几个山口入侵印度。
入侵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因此印度的历史显得光怪陆离。
这儿“血统混杂,人种繁多,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最早的记载是被雅利安人侵略,后来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还被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戎狄族侵略,因此,印度受到几个文明冲撞。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
印度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使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
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施完备。
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
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
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
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量印章上。
印度文化的最初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达罗毗茶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二是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化。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谷地区就出了以阿姆里遗址为典型的综合文化,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进化与发展,形成了印度河文明。
印度介绍
外交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 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努力与所有国家发 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 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创 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印加快推进大 国外交战略。强调外交为经贸服务,在保持与俄 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与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科技 合作,吸收资金和技术。与东盟及亚太地区国家 的关系发展迅速。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 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
国家政要
总统阿卜杜勒· 卡拉姆 (Abdul Kalam),20 02年7月就任总统;总理曼莫汉· 辛格 (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 职;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拜龙· 辛格· 谢卡 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 02年8月当选;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 甘 地。
印度政治
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 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印度采取英国式的议会 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 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 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 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共244席,议员由各邦及中央直 辖区立法院议员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 院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人 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 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 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名议员通过选 举产生,另外2名议员由总统直接任命,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 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 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 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
印度的民族及民俗
5.泰米尔人(Tamils)
南亚民族之一。约478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有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南部的古老居民最早是尼格罗人,后来是原始澳大利亚人,再后是达罗毗荼人。最后,雅利安人南下,征服了达罗毗荼人。他们和达罗毗荼人中的祭司结合,形成婆罗门种姓。
印度斯坦人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1757年爆发印度和英国的占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义,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的关切和重视。1947年印度斯坦人与国内其他民族一起获得独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实行种姓服务制度,按传统职业分工。恒河地区是印度主要农业区之一,北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麦和豆类;南部种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厂、矿山做工;手工纺织普遍,以棉纺、喇绣及金属制品等精巧手工艺著称于世。近年来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但在农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农经济。
中印文化的包容性比较
印度文化
包容性
文化迁移
比较
文化的包容性,简言之就是允许世界上各民族都能展现 其文化特色, 其本质在于承认、 尊重, 并且欣赏文化的多元性。
世界文化的崇高理想 自 古以来一直使文化有可能超越边界和 国界。 世界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加速文化一体化进程, 文化的 许多领域 , 如科学、 、 哲学 道德、 文学和艺术教育等都不仅包括 阶级的内容, 而且包含全人类的、 共同和包容的原则。这些原 则促成各国人民的相互接受,相互包容同时丰富全人类的文
新的认 识。 关键词 : 中国文化
掠夺财富和繁衍生息。 在分分合合的历史过程中, 不论民族的
斗争如何激烈, 印度始终是印度。虽然人们皮肤有黑有白, 他
们都是印度人 , 虽然小国众多, 士邦林立, 它们都属于“ 王印 度” 。总的说来, 之所以生活繁衍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人具有 一种很强的认同感, 缘于他们背后强大而丰富的文化根基 , 是 文化的包容性让他们都把自己当作印度人,而且世界其他地 方的人也都把他们看作印度人。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中印两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其实 是秉承了融人优于拒斥, 主动优于被动, 多元优于一元的原 则。正是这些原则使得两国文化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多民族的国家,两国所拥有的民族数 量众多, 民族文化更是绚烂多彩, 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长期共 存局面, 显示出中印两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它们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效应, 以期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
教A 。 中国人的无神论思想从而导致了对宗教的态度 比较随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 历史的
文 藐、 源 化面 渊 深厚的 化 。 化 具 巨 包 性, 文 积累 文 所 有的 大 容
使得 中国和印度在世界 民族文化之林 中各 占有 自己的一席
印度的民族构成和分布
印度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印度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
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
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
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
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
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
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
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
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
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
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
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张珊珊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张珊珊
请同学们在欣赏 的同时,仔细观 察这些人的外貌 特征相同吗?
世界上的人类,根 据他们的外表特征, 主要可以分为:黄 色人种、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从肤色、 头发眼睛 等方面说 说黄色人 种的外表 特征。
•黄色人种皮肤呈淡黄 色,头发黑而直、面 庞扁平,眼珠是黑色 的,这是黄色人种的
巴黎——埃菲尔铁塔
•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在将近1,000年的时间中是 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16世纪至19世纪之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 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对于教育、娱乐、时 尚、科学、媒体、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 响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之一 , 一般普世观念上与日本东京、美国纽约、英国伦 敦并列世界四大国际级都市。每年有4,200万人 造访巴黎与邻近都会区,也让巴黎成为世界上最 多观光客造访的城市。
亚洲大陆
亚洲大陆是黄种人集中的地区之一。 亚洲大陆:东南亚 缅甸 | 文莱 | 柬埔寨 | 东帝 汶| 印度尼西亚 | 马来西亚 | 菲律宾 | 新加坡 | 泰国 | 越南 南亚 孟加拉国| 不丹 | 印度 | 马尔代夫 | 尼泊 尔 | 巴基斯坦 | 斯里兰卡 中亚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西亚 阿富汗 | 亚美尼亚 | 巴林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 卡塔尔 | 沙特阿拉伯 |
非 洲 大 陆
非洲大陆
非洲大陆中部和南部是黑种人集中分布 地区之一。 非洲大陆: 中非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 道几內亞、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 国、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通常包括 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韋、马拉维、 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 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连加斯加、科摩 羅、毛裏求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
印度传统文化
二、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一,多元复杂性。
印度是一个种族众多、人种多样的国家。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多达十几个,譬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鲁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拉贾斯坦族、旁遮普族等,它们被划归为六个主要的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人、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和阿尔卑斯迪纳拉人。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像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耆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部族文化,它们构成了底蕴丰厚、丰富多彩的印度文化。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说:“凡是不带偏见的观察家站在公正的立场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考察印度时,就会发现印度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浓重宗教性。
印度文化中,宗教信仰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宗教色彩,形形色色的宗教势力在印度久盛不衰,影响无远弗至,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世界十大宗教中,印度占了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七大宗教。
对于印度来讲,其宗教与文化的结合达到了不可分离的深度。
在印度,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几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控制,都能看到宗教的影子。
宗教不仅仅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宗教意识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至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而不信仰宗教却是不可思议的第三,极大的包容性。
印度传统文化非常活跃,不时地根据需要而吸收进入印度的外来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宽容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中“它(印度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
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并且把它们当作精神努力的现实表现,不管它们看起来是怎样的对立。
印度的人种
印度主要人种是白种人,但是在印度南部边缘有少量的黑种人,棕色种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许还有更少量的黄白,黄黑混血人,但是已经没有纯种的黄种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种还是白种人,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种族与血统的原因吧,当然也与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种档次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印度人种的分类1.尼格利陀人。
其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
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2.原始澳大利亚人,又称维达类型人。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材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
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发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尔人、杰纠人、孟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等等。
3.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
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
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
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形象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
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对此有不同说法。
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
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
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
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
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植成了澳洲人。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
印度属于非洲吗
印度属于非洲吗印度不属于非洲,印度属于亚洲。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东北部与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东南部与斯里兰卡接壤,西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扩展资料:印度被称为人种学博物馆,人口众多,文化习俗各异。
所以在印度,有的人会很黑,有的人会很白,甚至会看到黄种人。
其实印度的黑人并不是非洲血统,只是从肤色来看,被认为是黑人血统,但其实原因是原居住地和人不一样。
尼日利亚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尼格里塔人的特点是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手臂修长。
雅利安人皮肤白,身高很高。
有一个很罕见的东西,就是印度越往南,人的皮肤越黑。
原来雅利安人是从北方进入印度的,所以北方大部分人都是白人。
然而,在南方,有尼日利亚人。
不仅如此,历史上印度也出现过很多种族,如雅利安人、阿拉伯人、希腊人、蒙古人等。
,这也是印度变得如此复杂的原因。
自然,有些印度人的皮肤不同。
然而严格来说,黑皮肤的印度人才是真正的印度人,因为他们是生活在印度的最早的人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印度在非洲吗印度不属于非洲,印度属于亚洲。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
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印度地处北半球,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印度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
传统的印度薄面饼恰巴提
传统的印度调味品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素食文化是印度饮
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印度人口一 半以上吃素,但印度蔬菜价格较高。印度 的甜食 “名符其实”,甜得发腻。多数印 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发胖,大概 与嗜食过多的甜食有关。印度的茶是奶茶。 印度知名的食物有柠汁、飞饼(恰巴提)、 燉杜里鸡、马沙拉奶茶等。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印 度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不丹
孟 加 拉 国
缅 甸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印度在亚洲的位置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二、地形地貌及河湖
• 按照地形特征,印度大致可以分为5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山区、中部恒河平原区、 西部塔尔沙漠区、南部德干高原区和东西 海域岛屿区。喜马拉雅山区气候严寒,地 形险要,交通不便。中部平原是由印度河、 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河三大水系的盆地组成, 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也是世界 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气 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是印度主 要农作物区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吉尔卡 湖和达尔湖是印度境内较大的湖泊。
主要客源国概况
印度——孔雀之国
• 随后相继出现了吠陀文化时期(公元前前1500~前700
年)、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在阿育王时期到 达颠峰)、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与罗马帝国、 安息和中国的汉朝并成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笈多王 朝(公元320年~540年,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 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是印 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莫卧儿帝国(1526~1857)。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亚次 大陆,使印度论文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9世纪末期开始, 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其中以甘地为首的 不合作运动为民族主义事业赢得群众支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在经过两次印巴战争,南亚次大 陆形成了目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
浅论印度文化的多样性
,
由 于 恶 劣 的气 候 条 件 和 地
。 。
形 地 貌 生 活 在 那 里 的许 多 民族 和 部 落 至 今 仍 过 着 刀 耕 火 种 甚 至 渔 猎 或 采 集 野 果 的 生 活
地 势 气 候 与 生 活 条件 的 巨 大 差 异 还 使 印 度 人 很 容 易 容 纳 不 同 的事物
地 域的 辽 阔
,
尤 其 是 肥 沃 的 两 河平 原 吸 引 着外来 民 族 寒 而奋 斗
,
,
同 时 也 给 外 来 者 以渗 人 的 余 地
。 。
。
印度 的炎 热气
候 以 及 两河 流 域 便 利 的 生 活 条 件 造成 了 一 种 疲 塌 和 被 动 性 住 和 穿 的 问 题 不 需要 费多 少 力 气 去解 决
。
加 上河 流 纵 横 尤其
口 沟通 南北
,
但 交 通 毕 竟不 便
在 古 代 交 通 工具 落 后 的 条 件下
可 避 免 地产 生 了 不 平 衡
南 北 交 通 就 更 加 困难
,
以 致 南 北 印度 在 各 方 面 的 发 展 不
、
造成 相 互 间 的 差 异
,
地形 复杂
交通 不便 必然对 军事行 动产生
,
对 树 木 和 动物 的 崇拜 都 被婆 罗 门 教 ( 印 度 教 ) 所 吸 收
,
现 代 印度 人 的 许 多 生 活 方 式
和 习俗
衣 着 饮 食 等 都在 印 度 河 文 明 中 就 已 普 遍 存 在
.
比 如 印度 人 喜爱 沐 浴 的 习 惯 从 印
,
度 河遗 址发 掘 出的大 浴 池 就 可找 到 源 头 大 约 在 公 元前 落 带
印度的语言——精选推荐
印度的语言印度是世界上拥有语种最多的国家,它一共拥有1652种语言。
印度不仅语言种类众多,且国家政策中坚持多语种制度,大多数语言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因而被语言科学界称之为"语言国家"。
从1953年至1972年,印度甚至根据语言的分布重新划分了行政管理区域。
印度现行宪法规定印地语、兴斯坦语、乌尔都语等18种语言为主要语言,在这些语言中,印地语是影响最大的语言,讲这种语言的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
印度独立后,印度官方曾大力推广印地语。
1965年印地语被确立为国语和惟一的官方语言,同时废除英语。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了非印地语地区民众的强烈反对,因而未能全面实施。
其后,因语言而引起的民族纠纷一直不断。
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因而就有了一种兼顾型的语言格局:印地语为国语,地方语言和英语长期并存。
-.印度语种过千30%人会多语言据《环球时报》报道全球现存的语言有6000多种,但多数语言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平均每个月就有两种语言消失。
如果按此计算,250年后人们将可能只能听到少数几种语言了。
印度是世界上语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么,印度是如何开展多语言教学的呢?在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的印度,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独立57年以来,印度立足自身国情和历史,积极推广多语言教学,不仅确保了国内各民族平等以及民族语言的延续性,而且也让印度人才融入国际社会"游刃有余"。
货币上印有15种语言通过实地调查,记者了解到,根据印度官方划定,全国共有106种语言,500多种方言,仅写进印度宪法中的语言就有15种。
为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在印度货币卢比上,全都印有这15种官方语言。
印度议会曾规定,要在1965年正式将官方语言从英语改为印地语,但遭到非印地语南方各邦的强烈抵制。
为此,印度议会1965年重新规定,在中央和邦两级政府可同时使用英语和印地语,邦以下地区政府可以使用当地语言。
泰姬陵
议印度多元传统文化下的伊斯兰建筑--泰姬陵摘要印度传统文化因为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裂等的影响,具有着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以及极大的包容性等特征。
它博大精深, 底蕴丰厚,带着浓重的异域色彩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在这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吸引笔者目光的是它的建筑文化,其中首当其冲被关注的便是印度最伟大的建筑----泰姬陵。
泰姬陵的诞生对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乃至其它各国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带着它的神秘来向我们展示它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以及印度多元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印度建筑传统文化泰姬陵美学价值正文印度是世界上发祥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
然而印度这种独特民族性格的文化却有很好的包容性,在建筑的世界舞台上,近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闭关自守的东方建筑文化不断受到西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冲击,以至于它的民族性格也在全球范围内一点一点趋同。
但在这种趋同的走向中,民族性格并没有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时至今日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印度社会的发展,因为建筑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民族性格赋予了建筑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旋律似的审美感受以及一种宏伟的历史感,恰恰这一点也能在印度的建筑文化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被誉为‘完美建筑’的泰姬陵正是这一领域中最优秀的范本,也是印度文化最确切的象征,它既不是西式的, 也与多数东方建筑有着巨大差别,它所带来的美感是前所未有的。
印度在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大的变革,其中一次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产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交融的印度---萨拉森文化。
而在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进行统治的莫卧儿王朝时的印度---萨拉森文明,成为印度的主要民族传统,泰姬陵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的的经典之作,它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造的陵墓式建筑,体现了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务性。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在印度辽阔的国土上,曾发现大约50万年以前的人类遗迹,数千年来,又有不同人种不断进入印度,而且不断彼此融合,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印度有几大人种的相关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1:维达人Vedda南亚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
又称吠陀人。
人数极少。
居住在斯里兰卡东南部低洼地带,以巴杜拉最为集中。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
原有语言已丧失,被称为维达语的僧伽罗语方言中只残留一些词语,无文字。
迷信万物有灵,行祖先崇拜。
佛教和印度教因素已渗入其原始信仰之中。
相传维达人的祖先早在斯里兰卡岛尚未与南亚次大陆分离之前,就已生活在从印度中部直到斯里兰卡的土地上。
公元前5世纪左右,来自次大陆北部的雅利安人(僧伽罗人的先民)进入斯里兰卡后,维达人被排挤到中部山区。
16~17世纪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推行种植园经济,破坏大片森林,维达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受到干扰,生活极为困难,最后被迫迁至东南部贫瘠地带。
历史上,维达人与僧伽罗人的先民已有相当程度的融合,对僧伽罗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维达人分若干外婚制母系氏族,以野猪、孔雀等图腾命名。
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极为简单。
按谋生方式,可分为农村维达人和森林维达人。
前者定居务农,同时从事采集、狩猎,饲养牛和家禽。
森林维达人多住山洞石穴,穿树皮纤维,主要从事射猎,善用弓箭,同时进行采集和养蜂。
能粗制陶器。
20世纪仍钻木取火,进行无言贸易。
行一夫一妻制,婚后从妻居,交表亲也普遍。
禁忌堂表亲和姨表亲,多有妻姊妹婚和夫兄弟婚现象存在。
人死后留置所居山洞,他人迁走。
了解印度有几大人种2:安达曼人Andamanese南亚印度少数民族。
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
人数极少。
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
使用安达曼语,语言系属未定。
无文字。
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
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
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
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一般认为印度人口中有六种种族因素!第一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 他们是印度较古老的居民,身材矮小,头较宽,鼻子扁平,头发为波浪形,肤色较黑,与非洲黑人相似。
现在难印度的卡达尔人(Kadars)、伊鲁拉人(Irulars)、潘尼安人(Paniyans),安达曼群岛的昂格人(Onge)和安达曼人(Andamanese)都具有尼格利陀人种的特点。
第二种:尼格罗人—原始澳大利亚类型人(Negrioid-proto-Australoid) 印度大部分部族属于这一种,如蒙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等。
第三种: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南印度人) 中等身材,皮肤从浅褐到黑色都有,眼睛深褐色,头发乌黑,四肢均匀。
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就是他们创造的。
印欧语系的欧罗巴人来到后,一部分达罗毗荼人与外来者混合,大部分被迫迁往印度南部。
属于此种人有泰米尔人、泰卢固人、卡纳达人、马拉维兰人。
第四种:雅利安—达罗毗荼人(北印度人)特征:头长、肤色浅褐、鼻子宽,身材魁梧。
第五种:蒙古人(Mongoloid),分两种,一种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和东北部地区,称为西藏-蒙古人,另一种居住在东部,是今日印度的阿萨姆人、孟加拉人、尼克巴人、纳伽人等。
第六种:印度-雅利安人(北欧人,Nordic) 身材高大,头小,肤色较白,如古吉拉特人、马拉提人、旁遮普人、拉贾斯坦人属于这个种族,他们是最后到达印度,并给印度文化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群体。
这些不同的种族经过了长期的融合和分化,形成了印度复杂的民族构成。
10亿人口中有100多个民族,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占多数,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有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阿萨姆族、奥里雅族和锡克族,除了这些较大的民族,印度各地还分布着400多个部族。
民族成分的复杂也造就了复杂的印度语言,印度有179种语言和500多种方言,90%以上的人是约16种语言,1971年统计,5万人以上使用的语言有118种。
鉴赏《百年泥》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2023年 第12期- 27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石井遊佳的小说《百年泥》使用碎片化的记忆从“我”看到的再从“我”想到的,不断进行思维飞跃。
小说开头描述的便是“我”在印度当日语老师,讲述了“我”的生活并不是很优渥,“我”用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是一名“果报者”(日语中的“幸运儿”),但显而易见,这只是“我”苦中作乐。
借此又开始回忆自己为了尽早还债到印度工作生活,从这开始是本作的第一次思维飞跃,也为之后借用魔幻现实主义在“魔幻”与“现实”中来回交替叙述埋下伏笔。
作者对超现实形象的塑造以及对魔幻场面的描绘,将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凸显得淋漓尽致。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
石井遊佳在《百年泥》中构造出魔幻又奇妙的故事情节,通过魔幻的意境折射出印度的现实社会。
本文将主要从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探析《百年泥》中的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魔幻”和文学价值。
一、小说内容的魔幻与现实(一)飞行通勤的人飞行通勤的人是作品中出现的用“翅膀”这一魔幻而特殊的交通工具通勤的人。
主人公“我”在洪水后发现公司的某个员工不是穿着一身正装在上班,而是穿着一身和马路清洁人员一样的工作服,卷起裤脚在泥泞中作业,通过询问“我”得知他是因为不想迟到而违反了交通规则,所以在这里做“惩罚工作”。
《百年泥》中的飞行通勤者是因为地面交通的拥堵而选择用“翅膀”飞行这种属于上层人士的出行方式,然而尽管如此,飞行通勤者也会在空中遭遇各种交通事故。
作为读者,我们显然可以看出飞行通勤是“魔幻”的。
印度人的生活特点差异巨大,马路上会呈现出近似“魔幻”的特殊画面,有光脚步行的人,有骑着摩托的人,有坐在牛背上的人,也有坐在小轿车里的人,还有坐在豪华交通工具里的人。
人民多彩各异的生活画风,使作者在对魔幻的翅膀进行描写时的“空中事故”又带有一丝真实性。
因此,小说中所谓的“飞行通勤”隐喻的正是交通状况。
中印边境人种文化的亲族关系
中印边境人种文化的亲族关系印度友人谭中教授自美国芝加哥来信说: 现任印度商业部部长的兰密施发明CHINDIA的新字,我把它译成 中印大同 ㊂有可能明年四月中国南亚学会在深圳举行时,同时举行 中印大同 第一届国际论坛㊂想在论坛之前出版一本‘中印大同:理想与现实“的书,争取能变成 中印友好年 的礼物㊂此书纲目中的‘中印边境人种文化亲属关系“一题请你撰写㊂这封信使我再一次想起已故印度总统纳拉雅南的话: 谭云山是印度㊁中国文化之间深刻而持久的纽带的化身,这一纽带从伟大的中国朝圣者玄奘身上早就结成㊂ 谭中教授继承云山先生的遗志,不断为增进中㊁印两国和两国人民三千多年的友谊进行拼搏,他也不愧是新时代 印度㊁中国文化之间深刻而持久的纽带的化身 ㊂2006年,他与耿引曾合作,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度与中国 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的巨著,为构建 中印大同 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 中印大同 的出版计划,无疑将激励两国的一代新人为 中印大同 的理想与现实进行奋斗㊂我对中㊁印两大文明的交往史知之甚少,要完成他的命题作文是困难的,但他的催人奋进的计划,使我不能置身事外㊂征得何大勇研究员的合作,我们共同完成了这篇稿子,作为对中㊁印友好年的献礼㊂何耀华文集·第三编藏学研究一人种上的血缘亲族纽带印度有 人种博物馆 之称,基本的人种有达罗毗荼人㊁雅利安人㊁蒙古人,雅利安 达罗毗荼人㊁雅利安 蒙古人是由这些基本人种混血而形成的㊂尽管现代人类学家对 人种学 理论提出种种的质疑和批判①,但是根据骨骼构造和体形外表特征 头型㊁鼻型㊁骨架㊁牙齿㊁肤色㊁发型㊁发色㊁目色来识别不同人种,并从人种特征来研究不同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种的历史㊁文化的方法,是应该肯定的㊂印度的蒙古人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其皮肤黄而带黑,身材稍矮,脸扁平㊁颚骨突出㊁鼻小㊁唇厚㊁肩宽,头有长型㊁宽型两种,与深目长鼻㊁皮肤白皙㊁身材高大㊁长头型的雅利安人不同㊂在阿萨姆邦,蒙古人种与雅利安等人种混血,形成雅利安 蒙古人种㊂阿萨姆人是这一人种的典型代表,其肤色呈黄色或黑黄色,身材矮小,面部仍明显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㊂在旁遮普等雅利安人集中的北部㊁西北部各邦及克什米尔,蒙古人种与雅利安等人种的混血非常普遍㊂ 现在的旁遮普人可以说是印度雅利安人种的典型代表㊂由于旁遮普在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成千上万的外族人在旁遮普先后定居下来,例如希腊人㊁伊朗人㊁塞种人㊁匈奴人㊁蒙古人㊁阿拉伯人等,他们不仅在这里定居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都同原来的旁遮普人融①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Johannf Blumenbach,1752 1840)根据骨骼构造和外表体形特征(头型㊁鼻型㊁骨架㊁牙齿㊁肤色㊁发型㊁发色),将人类分为高加索(Cauca-sian)㊁蒙古(Mongolian)㊁阿非利加(African)㊁埃塞俄比亚(Ethiopian,今译尼格罗)㊁马来亚(Malayan)5个人种,认为5个人种的人体特性是固定不变的㊂但以波亚士(F.Boas)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则认为事实并非如此㊂如生于美洲的欧罗巴人与生于欧洲且成长于欧洲的同系者头型是非常不同的㊂地理和社会经济的条件,能够给头型以影响㊂参见[苏]波克洛夫斯基编‘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㊁12页㊂中印边境人种文化的亲族关系为一体,成了旁遮普人㊂ ①在安德拉邦,也有蒙古种人与非蒙古种人混血,这使安得拉人也有蒙古人种的某些特点㊂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Asam)②㊁那加兰(Nagaland)㊁曼尼普尔(Manipur)㊁梅加拉雅(Meghalaya)诸邦,除分布着属于雅利安 蒙古人种的阿萨姆人外,还有属于蒙古人种的那加人㊁加洛人㊁卡查里人㊁米基尔人等㊂蒙古人种是何时到达印度的呢?最远可上溯到湮远的细石器时代㊂印度腹地的细石器为几何形细石器,而西藏大量发现的为非几何形,但这种非几何形细石器在印度东北部亦有分布,它应是由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蒙古人种传去的,是蒙古人种最早流入印度的物证㊂我国考古学家安志敏等指出: 印度境内有着广泛分布的细石器,有几何形细石器和非几何细石器两类㊂前者以梯形㊁三角形石刃为特征,而缺少细石核;后者以细石叶为特征,往往也包含个别的半月形石刃,并有锥形和柱形的细石核㊂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几何细石器遍布于南亚次大陆,而非几何形细石器则限于印度东北部,明显地表示它们属于不同的系统㊂ 西藏高原广泛分布的细石器,势必影响到喜马拉雅山以南,如印度恒河流域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Chta Nagpur pla-teu)和西孟加拉邦一带的细石器,大部分属于非几何形细石器的范畴,应是受了西藏旧石器传统的影响,至于半月形石刃的产生,则可能与几何形细石器有着某些联系 根据西藏和印度的发现,至少可以证明两者的分布大体是以喜马拉雅山为界,而细石叶细石器传统:还可能进入印度的东北部㊂ ③蒙古人种进入印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①②③刘国楠㊁王树英编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7页㊂阿萨姆称呼的由来是因为阿洪姆(Ahom)与梵语的asama(无比之意)的发音相近,所以称其为阿萨姆(Asam)㊂阿洪姆是阿洪姆人在阿萨姆建立的王国名称㊂安志敏㊁尹泽生㊁李炳元:‘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79年第6期㊂。
印度半岛简介
历史背景
● 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战的雅利安人集团已经征服温迪亚山脉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领土, 而温迪亚山脉则像一道屏障,将半岛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与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离开。雅利安人 的语言从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种非印欧语言,统称达罗毗荼语,其中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的大 量古代文学作品。南方也试图对迄今名之为“雅利安”的压迫或影响进行抵制,但实际上南方与“雅利安” 北方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及其他许多文化领域的双向密切交流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印度文化中无疑存 在南北差别,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体名称。
差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气旋雨,半岛东岸也有较多的降水。 ●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增高,气候炎热干燥,称为热季。德干高原中部气温
达到35℃,塔尔沙漠的绝对最高温度曾达50℃以上,有时出现沙暴。
● 6–9月,由于南亚地区的持续高温,在印度西北部产生热低压,强烈地吸引着由东南信风越过赤 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 饱含水汽,给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于雨季。雨季来临 的时间,半岛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风的晚来早退是南亚雨量变率大的一个主要原 因。
● 地质构造
● 由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构成的古陆,西部覆有面积52万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层,风化后宜于植棉。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南部 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 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
主要城市
● 班加罗尔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体貌特征小论文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体貌特征小论文全世界人种结构最复杂的大洲是美洲:美洲最早的原住民是大约在距今4万多年前通过白令海峡陆桥从亚洲进入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美洲原生的阿兹特克、印加等古文明相继被欧洲人征服,而欧洲人带来的天花病毒则导致了印第安人口的大灭绝。
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作为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已成为一个边缘化的少数族裔。
当印第安人在美洲日渐边缘化时欧洲白人开始大量涌入美洲:如今的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美洲国家都是白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
白人在殖民美洲的过程中为补充劳动力从非洲贩卖来黑奴、从亚洲招募来契约劳工,所以如今美洲一些国家也分布有相当一部分黑人、华裔、日裔居民。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经过长期的混血融合形成了美洲复杂的人种结构。
在殖民地时期美洲形成了双亲皆为白人的土生白人群体克里奥尔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墨斯提索人、黑人与白人混血的穆拉托人、黑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桑博人。
这些种族之间再进一步混血形成了100多种组合的出现。
美洲作为在大航海时代被发现的新大陆在经历漫长的殖民历史后形成了复杂的人种结构,那么作为旧大陆的亚、欧、非三大洲的人种结构是怎样的状况呢?旧大陆三洲中欧洲的人种差异性是最小的:高鼻子、卷头发的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在欧洲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
相比之下非洲的人种结构比欧洲略微复杂一些: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等北非地中海国家和欧洲一样以白色人种为主,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则被称为“黑非洲”。
人类的种族差异本身就是适应生活环境的产物,所以即使在同一种族内部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尽管全世界的人种一般北分为黄、白、黑、棕四种,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就衍生出若干介于四大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
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种通常和东亚人种一样被列为黄色人种,不过印第安人的肤色较东亚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东亚人种不同,所以同为黄色人种的印第安人与东亚中、日、韩等国的人仍存在明显不同的体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人种博物馆——印度
作者:崔炳忠
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
从外表来看,印度人的肤色普遍较黝黑,但大多数却并非黑色人种。
此外,作为我国的近邻,印度人又并非与我国一致的黄种人。
据考古发现,古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南亚次大陆。
尽管印度的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都是崇山峻岭,其余地方则被海洋环绕,使印度与外界隔离,但是,由于古代印度分裂多、统一少,北部连绵不断的群山之间仅有的几处山口,就成了外部人骚扰印度的通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印度曾屡遭异族的入侵和占领,不同人种先后进入印度,并不断彼此融合,形成了许多混合人种。
所以,今天的印度人种繁多、血统混杂,在印度居民中,可以看到多个人种的特征。
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种,至今仍说法不一。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印度主要有五类人种,即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以及蒙古人种。
从他们的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见下表)来看,蒙古人种属于黄色人种,印度雅利安人属于白色人种,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则属于或接近于黑色人种,即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印度都有。
在众多人种中,谁是印度最早的居民呢?关于这个问题,专家们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尼格利陀人,有人认为是达罗毗荼人,也有人认为是原始澳大利亚人。
但是,不管怎么样,学者们一致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总称,这种文明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两岸,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
20世纪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哈拉巴文化。
1921年开始,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哈拉巴文化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哈拉巴文明已经进入了城市文明时代,哈拉巴古城和摩亨佐·达罗古城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
哈拉巴文化是典型的青铜文化,当时已有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匕首、箭镞、矛头、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棉花、椰枣等,驯养的牲畜主要有牛、羊、狗、猪、马等。
手工业除冶金、金属加工外,制陶业、纺织业水平较高,手工艺品(如金银、象牙和宝石制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
考古发掘出的大量砝码、许多南亚次大陆以外的产品(如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以及在两河流域发现的属于哈拉巴的印章,说明哈拉巴文化不仅内部有活跃的商业,而且同外界(特别是两河流域)也已有贸易往来。
此外,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
文字的出现,本身就说明其文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印度历史是从雅利安人入侵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移了1000多年。
所谓哈拉巴文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
因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达罗毗荼人才是印度最早居民的直系后裔,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
然而,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达罗毗荼人的命运发生了彻底改变。
雅利安人为白色人种,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的特征。
雅利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今天的中亚地区,他们本来是一个游牧部落,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于人口增长和气候干旱的压力,使他们难以继续在老家以放牧为生,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分东西两个方向,开始不断向外迁徙,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东,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大山脉,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在进入印度以后,他们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并逐渐征服达罗毗荼人,开始占据了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达罗毗荼人一部分沦为了奴隶,大部分则被赶往南方。
由于印度北部植被丰茂、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蒙古人种也是印度的外来人种。
但由于蒙古文化落后。
影响有限,尽管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蒙古人在印度古代史中的作用却并不大,所以印度的黄色人种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