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以田地为单位征收赋税。

夏代实行“皇帝土地”的制度,由各地的贵族占有土地并进行耕种,然后向中央政府上交一部分产出。

商代则逐渐形成以众贵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贵族们作为土地的占有者,组织百姓耕种,向国家交纳丰产款。

周代采用了地主制度,国家封建地主贵族,贵族们耕种土地,并向国家进贡一部分收获。

2.秦汉时期:秦朝在征服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实行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根据户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确保了赋税的公平性。

赋税制度的在秦朝得以深入,这对于统一制度、整合资源、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

汉朝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同时还增设了其他税种如奴婢赋、财物赋等。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了均田制,但这一制度不久便废除。

唐朝随即推行了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对地方上的田地进行测量和评估,依据田地的质量和产量,收取租税。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提倡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的控制。

4.宋元时期:宋代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粮税、商税、义税等。

粮税是主要的税种,按照土地质量、产量等因素征收,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给。

商税是对商品征收的税种,按照商品的种类和规模进行征收。

义税是对富有者的附加税,用于补充国家特殊支出。

元代对宋代的税收制度基本沿袭,同样也实行了粮税、商税和义税等税种,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实行了两税法,即户口税和田产税。

户口税主要以人头数为依据,按照户口数量征收的税种,对百姓而言较为公平。

田产税是以土地面积为计算依据的税种,按照田地的质量和产量进行征收。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比较简明,并设置了多种特殊税种,如草料税、良田税等。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大了商业税收的力度,同时减轻了农业税收的压力。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在对农业赋税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对商业和精细加工业的税收。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发展历程①汉——编户齐民:主要按照人口收税。

②唐前期——租庸调制:均田制下的一种税收制度,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谷物(租)、绢和布(调)、缴纳绢和布代徭役(庸)。

以人口为主要标准。

③唐后期——两税法: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唯以资产为宗”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④明——一条鞭法: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按照田亩为主进行收税。

⑤清——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废除人头税。

演变趋势①标准变化:人丁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②形式变化:实物向货币转变(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③种类变化:繁到简 ④时间变化:不固定到固定时间。

货币的演变历程①商朝:贝 ②春秋战国:货币不统一。

③秦:统一货币——半两钱。

④汉:五铢钱。

⑤唐:通宝钱。

⑥两宋:交子,但以铜钱为主。

⑦明清:白银地位确立。

⑧民国:法币改革(白银禁止流通, 限期兑换法币)演变趋势:①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②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⑤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1)过程: ①汉: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南亚。

海上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陆路为主。

②唐:陆上欧洲、非洲。

海上到达波斯湾。

海陆并进。

③明朝:郑和航海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2)特点: ①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③官府控制,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④不以盈利为主,以友好交往为主。

⑤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步。

(3)和西方世界市场进行比较①古代史区域性;新航路是全球性 ②古代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以武力为主③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 ④古代以手工业品为主,近代为工业制成品。

⑤古代促进了沿线国家友好交流; 近代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影响。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 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是中国 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指对土 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 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

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
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 依据,为封建国家无
役 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 役;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两税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人丁
土地、资产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税收时间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初天下初定,继续推 行均田制,并将原来的 租调制改为租庸调制。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均田制走向瓦解 与之配套的租庸调制也 走向瓦解,改行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 ,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 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 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 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对农民和土地进行征收税款的制度。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展了数千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构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君主以土地为基础,赋予贵族和官僚一定的土地,并征收农民的税款来维持国家的运转。

贵族和官僚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并从农民中获取物质财富。

这个制度主要依靠地主对土地进行租赁,让农民种植农作物,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农业产品作为税赋。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度,并且进行了土地测量和分配,为日后赋税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西汉时期的赋税制度则更加完善,西汉时期天子颁布了《三税法》,其中包括田赋、户赋和徭役。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产量来征税,户赋是按照每户人口来征税,而徭役是指农民们为国家劳动的义务。

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田赋是最重要的一项税种。

根据《三税法》,田赋按照耕地的质量和产量来评定,高产的土地需要交纳更多的田赋,而低产的土地则需要交纳较少的田赋。

田赋是依靠地主们对农田进行测量和评估,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征收的。

这种方式使得地主在社会中占有较大地位,而农民则需要为地主提供物质财富。

另外一种重要的税种是户赋。

户赋是根据每户人口来评定的,无论耕地的产量如何,每户都需要交纳一定数量的户赋。

户赋不仅是一种财政手段,也是对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的一种方式。

通过户赋,政府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徭役是指农民们为国家劳动的义务,也是古代赋税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三税法》的规定,每户农民需要进贡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用于修建水利灌溉、道路交通和官府工程等。

徭役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劳动力的提供,也可以是农产品和物资的交纳。

徭役除了满足政府的需要,还对农民们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组织能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直接赋税主要包括地租、徭役和贡赋。

地租是农民根据自己种植的土地面积和产量交纳的税金,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务。

徭役是农民被强制征召为官府或地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通常是在耕种季节。

贡赋是农民每年向官府或地主交纳的各种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养殖产品,主要用于官府和地主的消费。

中国古代的间接赋税主要包括关税、商税和市舶税。

关税是对外贸易征收的税费,通常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征税。

商税是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进货税、销售税和营业税等。

市舶税是对沿海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征收的税费,其税率与货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除了以上的直接赋税和间接赋税,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赋税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政府和地主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而农民根据自己的地块面积进行赋税。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官田制度,即官府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由官员和士兵进行耕种和管理,农民需要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另外,中国古代还实行过一些特殊的赋税制度,如预赋制度和庸调制度。

预赋制度是指政府提前预收赋税,农民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和农产品,并预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赋税。

庸调制度是指政府根据灾情和兵员需求等因素,对农民进行物资调拨和服役调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以直接赋税为主,通过对农民征收地租、徭役和贡赋等方式,向官府和地主收取税金和劳务。

与此同时,间接赋税如关税、商税和市舶税等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部分。

这些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的国家财政和农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表格形式,分类清楚)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表格形式,分类清楚)

中国古代历史复习(赋税制度)一、重要赋税制度一览表:
主要赋税制度的社会意义:
例题练习:
一、试归纳赋税制度的类型:
建赋税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劳役、实物、货币。

㈠以征税标准分类: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
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㈡以税收的类型(实物、劳役、货币)分类:
1征收实物税、劳役税的制度: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地丁银。

2、征收货币税的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二、试总结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征税标准的变化:
由主要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的比例越来越少。

以两税法为标志。

2、税收类型的变化: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的变化:
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

以两税法为标志。

4、征收的税种的变化:
税种由多到少。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其他:
①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到可以纳庸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对商品征收重税。

以上变化使我们可以看到的趋势:
①从人丁为主向财产为主的征税方式变化,说明封建国家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②以财产和土地为征税依据,对贫困人群相对公平;
③从服劳役到纳庸代役,照顾到了生产时间;
④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定义以及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定义以及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定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为满足国家财政需求,根据土地、人口、商业活动等社会经济活动而征收赋税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类型
1. 田赋:田赋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赋税形式,它是按照土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征收的税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农业收入。

田赋的征收通常以粮食或者货币形式进行。

2. 户赋:户赋是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流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3. 丁税:丁税是按照成年男性的数量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数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4. 市赋:市赋是针对商业活动和手工业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商业活动,保护地方经济,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

5. 盐铁税:盐铁税是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
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重要物资的流通,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

6. 官俸:官俸是为政府官员支付的薪水,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励政府官员尽职尽责,为国家服务。

7. 其他杂税: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如关税、牙行税、茶税、矿税、契税等。

这些税收名目繁多,征收范围广泛,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需求,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专题二:考点3 中国古代 赋税制度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 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3、隋唐:租庸调制
• 北魏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 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 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
• 唐朝: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 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 盾,成为当务之急。
• 西汉政府推行编户制度的目的是( ) • A.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发展生产 • B.限制人口流动,抑制工商业 • C.控制农民,便于剥削统治 • D.提高农民地位,使其免于奴婢化
; 展会网 https:/// 展会网 ;
摇动后,石子一个一个挤进大石头的缝隙处,专家再问:“瓶子满了吗?”学生犹郁了,专家又捡来沙子,倒进瓶中,沙粒流布到石缝里,他再问“满了吗?”全体响亮地回答:“没有!”“很好!”这时,他拿来一罐水倒进瓶内,直到溢满瓶口,专家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麽?”他 有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先放进大石头,以后再努力也没办法见将它放进去。你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地位最重要的'大石头'是什麽,请记住,先挑'大石头'优先放进去吧!” ? 训练要求: ? 1.这则材料应该给出的话题是: ? 3.你的作文题目是: ? 4.你的论点或主旨 是: ? 5.请写出能体现你的中心主旨的一句名言、歌词等或自编一句有哲理的话,不超过30字。 ? 6.请你联系所学过的课文,写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春秋后期,鲁国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此后,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一些奴隶主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几种重要的税收制度

中国古代几种重要的税收制度

中国古代几种重要的税收制度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税收制度,以下是其中几种:1.赋税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税收制度之一、赋税按照不同的土地性质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征收,一般分为田赋、户赋和丁赋。

田赋是根据土地的肥瘠程度和面积来征收的,户赋是按户口数量来征收的,丁赋是根据男丁数量征收的。

2.课税制度:课税是中国古代征收各项税费的制度,也是重要的财政手段之一、课税根据人口数量、财产状况和职业特点等进行征收,如类人税、产业税和职业税等。

类人税是根据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来征收的,产业税是根据土地和产业状况来征收的,职业税是根据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征收的。

3.有钱税制度:有钱税是指根据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情况来征收税费的制度。

有钱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富人和商人,包括差役钱、商税和各种杂费等。

差役钱是对豪富家庭的征税,商税是对商业活动进行征税,杂费是对各种附加费用进行征收。

4.关税制度:关税是中国古代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在古代,中国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提高财政收入,中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关税制度。

关税可以是按照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也可以是按照商品数量征收的。

5.附加税制度:附加税是中国古代征收各种附加费用的制度。

附加税主要包括苛捐杂税和赋役等。

苛捐杂税是对人民征收的各种额外税费,如驿站费、兵费、灾税等。

赋役是对人民征收的劳动和劳务费用,例如劳役和徭役等。

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对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税收制度往往根据社会经济状况和政府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同时,这些税收制度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二.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等于承认土地私有。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三.两汉实行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按人头征收徭役、赋役、兵役特征: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影响:标志我国完整的赋税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赋税沉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四.隋唐时期:(一)租庸调制1.指导思想:轻徭薄赋2.原因:(1)吸取秦亡教训(2)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退,财政困难(3)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3.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4.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5.作用:(1)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作时间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唐太宗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3)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4)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二)、两税法1.产生: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2.原因: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古代赋税制度:在古代,赋税主要以土地为基础,皇帝征收赋税,以维持国家政权和军队的开支,同时也能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赋税通常包括田地中的土地税、人身上的人丁税、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的税费等。

2.农业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农业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支柱,赋税也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唐代,实行了“均田制”,开展土地调查和土地平均分配,实施了固定的田赋税制度。

宋代,实行了“两税法”,即户籍赋和田亩赋,以户口与农田面积来确定税负。

3.官僚赋税制度:明清时期,官僚赋税制取代了农业赋税制。

这种制度以赋税官僚为核心,由地方高级官员负责征收赋税,将税收资金上缴国家。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4.开放后的税制:开放以后,中国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

1980年代初,中国启动了农村,取消了传统的包产到户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时,也对税制进行了,实行了农业税改。

通过取消对农业的特殊征税,转变为对农民征收统一的税费。

此外,还实行了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各种税收。

5.现代赋税制度:目前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税制越来越趋于完善和灵活。

例如,2005年,增值税进行了全面调整,降低了税率、扩大了纳税范围、提高了纳税人的税负公平等。

总而言之,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农业赋税到官僚赋税,再到现代赋税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税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调整,既反映了国家政权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开放,税制的优化和完善将继续进行,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屡次变 化。结合有关知识答复11—13题。
• 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 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 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 生产时间
• 赋税规那么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 1、以税种来分类:
•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 制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 鞭法、摊丁入亩;
• A 初税亩
B.编户制度
• C.租庸调制 D.一条鞭法
• 10.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 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我国的封建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 D.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11.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表述不正确 的选项是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贡赋制,如 :分封制,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其向周 王奉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 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 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 数收税
• ②实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土地私有制
和废止的朝代是〔 〕 • A.始于秦废于清 B.始于西汉废于清 • C.始于三国废于明 D.始于东汉废于明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赋税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赋税制度

(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认识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 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 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 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
3.演变规律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 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 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 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以“庸”制为标志。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 1712 年为界,今后“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 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 “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 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 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2)编户制度: 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 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 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 们控制十分严格。
(3)租调制: 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 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 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 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 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 兵役和徭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 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 徭役。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用于向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税收制度。

这个制度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通过对农民、地主、商人等不同社会群体征收税款,为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维持国家政权的运转。

一、赋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尤其是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农民采取赋税的方式。

赋税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统一国家的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变,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更加成熟,达到了巅峰。

二、赋税对象与税种古代中国的赋税对象主要是农民、地主和商人等不同社会阶层。

针对不同的对象,赋税制度也有不同的税种。

对农民征收的主要是田赋、畜赋和人口赋等,而对商人则有商税、粮税和商业税等。

1. 田赋:田赋是古代中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对农民征收。

其征收标准主要是根据土地的面积和农作物的产量来确定。

2. 商税:商税是对商人及商业活动征收的税款。

古代商人需要根据经营的商业规模与盈利能力支付不同比例的商税。

3. 畜赋:畜赋是对养殖业的一种税收,主要指对农民养殖的畜牧业所征收的赋税,以动物数量和品种大小来衡量。

4. 人口赋:人口赋是以居民数为依据,对人口数量进行直接征税,这对于与居民的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城市和乡村,收入更大。

三、赋税制度的功能与影响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功能和影响:1. 维护国家财政:赋税制度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收入,支持国家政权的运转,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政基础。

2. 调节财富分配:赋税制度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征税,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减轻了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3. 促进农业生产:赋税制度对农业征收的田赋和畜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一方面,赋税收入可以用于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明确的税收政策,鼓励农民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 限制商人利益:赋税对商人的征收,限制了商人的利益,避免了商业活动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教资面试赋税制度

教资面试赋税制度

教资面试赋税制度
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赋税制度可以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

比如谈谈你对赋税制度的认识,并分析我国当前的赋税制度。

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参考回答:
首先。

赋税制度是国家为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征收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赋税制度对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筹集、财政支出的保障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

我国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税收的作用被弱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目前。

我国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最后。

对于我国当前的赋税制度,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

-方面,税收负担较重,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税收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不透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总之。

赋税制度是一个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税收制度,使其更加公平、透明和可持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由于知识内容不断更新,建议以教师资格证面试相关教辅书籍或官网内容为准。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
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手段
01 中国历代
03 中国现行
目录
02 中国古代演变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 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 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 捐杂税。现代中国的赋税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在“统一税法,公平赋税,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税制思想 指导下规范了税种,形成了五大类十八个税种的较为合理的税制体系。
路史曾经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是中国有征收税收最早的传说。而西周时,土地为贵族所 有,贵族将土地依井田制划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的耕种收获为贵族所有,而私田的收获则可由耕种的庶民保留。 公元前685年,齐国的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是东周时最早提出土地私有、对农业耕地实物征税的政策。左 传“宣公十五年秋,初税亩。”则是史书中记载鲁国正式实施(西元前594年)对耕地征税的纪录。
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多少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唐代初期的经济繁荣。
明朝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 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 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 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 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

古代剥削农民的赋税制度

古代剥削农民的赋税制度

古代剥削农民的赋税制度在古代社会,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却被统治者通过赋税制度进行剥削。

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户调制、杂税、徭役、官俸和其他杂项。

田赋:田赋是古代农民最主要的负担之一。

它是以农民拥有的土地为对象,按照土地面积和收获量进行征收的一种税。

田赋的征收通常以粮食或其他农作物为主,也有以货币形式进行的。

人头税:人头税是以人口为对象征收的税种。

在古代社会,农民除了拥有土地外,还需要为统治者缴纳人头税。

这种税制往往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口数量进行征收。

户调制:户调制是一种按照家庭财产和土地面积征收的赋税制度。

它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家庭的财产和土地数量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进行征收。

杂税:杂税是指除了田赋、人头税和户调制之外的其他各种税收。

这些税收可能包括商业税、关税、印花税等,通常以商品或服务为对象进行征收。

徭役:徭役是古代农民另一种形式的负担。

统治者会强制农民进行无偿的劳役,以支持各项公共事业和工程建设。

徭役的长度和强度往往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和当地的情况而定。

官俸:为了维持统治者的生活和行政需要,官俸是一种支付给官员的工资。

虽然官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官员的劳动报酬,但在古代社会,官俸往往也成为农民的一项负担。

其他杂项: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税种和徭役外,古代社会还有许多其他杂项负担。

这些负担可能包括祭祀费、运输费、教育费等,它们通常根据当地情况和统治者的需要而定。

总的来说,古代的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些税收不仅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

然而,这种剥削制度也为古代社会的运转和各项公共事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初税亩 初税亩是我国征收田税的最早记载。这种税收以征收实物为主。鲁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井田之外的私田,从此也开始纳税。这是三代以来第一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是个很大的变化。实行“初税亩”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此后,列国纷纷仿效鲁国实行“初税亩”。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卿大夫)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租庸调制 唐朝的租庸调税制是对唐朝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如“租”,这种按田以农作物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自夏朝以来早已有之。而“调”这种以手工业品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与东周时代的“布缕之征”属于同一类。“调”的名称,较早曾见于东汉明帝的诏令之中。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便正式普遍征收了户调。当时调的负担是每户绢2匹,绵2斤。至于代役租形式的“庸”,周期已有原始力役形式的开端,至唐始改为实物征课。租庸调制的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租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创新,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因此,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朝中叶实行的用以取代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自唐玄宗开元(713-741)以后,均田制度逐渐废弛,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也难以为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始改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①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②土著户(当地人)和客居户(外来户)均编入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定出户等,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6月纳清,秋税限11月纳清,故称“两税”(亦有一说因其分为户税、地税两项)。④两税依户等纳钱,按垦田面积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数为准,平均摊派。⑤租庸调和杂徭、杂税悉省,但丁额不废。⑥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但由于两说法适应地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 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宋朝积贫积弱,屡遭侵略。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需要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向题,因此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清丈土地。“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清丈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照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在清丈过的地区,原来向政府纳税的自耕农,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而拥有土地多者则要多交税,非常符合公平税负原则。因此,马克思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甚至有现代学者评论说:青苗法、方田均税法是具有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特点的法令。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明初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②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③“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这是我国税收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清初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到雍正年间,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重大改革,实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但实行的不够彻底和普遍,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穷丁、无地之丁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丁征收丁银,贫苦农民就会无力承受,这不仅使国家征收丁税失去保证,还会由于农民畏惧丁税流亡迁徙、隐匿户口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明末清初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丁随地派、均丁于地”的赋役改革。后来清廷也开始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基本上分为两步:一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收丁税。由于丁银额数固定化,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这样既减少贫民逃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日后的“摊丁入亩”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步即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在康熙55年(1716年)在广东、四川等省试行。这些省份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统一的“地丁钱银”,此后在一些地区逐渐推广。雍正皇帝继续并完成了康熙皇帝开始的赋役制度改革。雍正元年即1723年,雍正帝下令以雍正二年为始,在各省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也比较彻底。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元化。自改革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从而调整了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的税负不公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