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语文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急流勇退裨官野史各行其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 . 集思广益针砭时弊敝帚自珍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 . 鸿篇巨制明火执仗渊远流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 . 摩拳擦掌倚老卖老如法炮制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2. (2分) (2019高二下·西藏期中)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扎西回想起那次事故,仍然心有余悸。

B . 高二年级的同学们情同骨肉。

C . 卓玛对这件事情无动于衷。

D . 达瓦对人总是很有礼貌,彬彬有礼的。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据可靠消息,2007年,黑龙江将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届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B . 泸州集装箱码头的建成,将使我市的水路航运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川南物资集散、转运的第一港口。

C . 我们常说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幻想是创新的动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妨从科幻教育抓起。

D .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依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4. (2分) (2015高二上·成都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类似“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 . ④①②⑤⑥③
B . ⑥③⑤②④①
C . ④①⑥②⑤③
D . ⑥③⑤④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2分)
5. (6分) (2017高三上·肇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非常困惑,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

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有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
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

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

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拘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

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的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 . 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

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C . 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 . 商王朝祭祖的目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B . 《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以手持肉,献给神灵。

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C . 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D .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 . 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C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D . 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6. (6分)(2016·梅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
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

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

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

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 . “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 . 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D . 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 . “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C . 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D . 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 . 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 . 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D .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7. (14分) (2017高二下·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初犹骑行石齿间。

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① ,立者如人,卧者如虬。

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②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

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③。

其上有鸟,黑如鸲鹆④ ,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⑤介然,仅可步。

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⑥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⑦ ,声切切不已。

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⑧突鬓之状。

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

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

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①幢(chuáng):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②沮洳(rù):低湿之地。

③蚖:一种蝮蛇。

④鸲(qú)鹆(yù):即八哥。

⑤蹊:小路。

⑥篁(huáng)筱(xiǎo):泛指密密的竹林。

⑦摩戛(jiá):摩擦相击。

⑧离立:并立。

(1)
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________
A.放轻脚步走B.穿C.踩、踏D.跟踪、追踪
②如适在人上________
A.舒适B.女子出嫁C.到,往D.刚好、正好
(2)
下列划线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锵然而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乃闻鸡声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C . 曲折依崖壁为栏楯为华胥报充里正役
D . 不知身之在何境也蚓无爪牙之利
(3)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4)
本文写了山行及夜宿时森然恐怖的气氛,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也写了夜游绝壁时环境的恐怖。

二者的写作意图有何异同?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9·杨浦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

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

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

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

②低亚:低垂。

(1)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________。

(2)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 . “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 . “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 . “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3)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19高三下·长春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

(2)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

“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

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2分)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8-1、
8-2、
8-3、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9-1、
9-2、
9-3、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