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说明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说明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考点透视】
说明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说明文也就成了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必选试题。

近年中考涉及说明文的考题主要是:(1)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具体考查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以及作品感受的能力。

【技法指津】
在2010年说明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把课文当做“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用。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

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

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样题点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

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

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

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

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

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

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
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

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10个字以内)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解题分析】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

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

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运用了“1/4”“两倍”和“越来越多”来说明了人们的听力变得越来越差;说明的方法较容易,运用了数字——“列数字”,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的新兵——“举例子”“作比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

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

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参考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3.变得越来越差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4.A
【典型试题】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

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

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

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

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

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

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5.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3分)
16.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分)
17.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

16.不设统一答案,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

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

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17.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