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2023春·全国·六年级小升初模拟)课内回顾。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D.思援弓/缴而射之
2.翻译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了这篇古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春·安徽·六年级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②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③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中通外直⑤,不蔓不枝⑥,香远益清⑦,亭亭净植
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⑨焉⑩。
予谓⑪菊,花之隐逸者⑫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⑬!菊之爱
⑭,陶后鲜有闻⑮。
莲之爱,同予者⑯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⑰。
【注释:①甚蕃:很多。
②李唐:指唐朝。
③予:我。
④濯清涟而不妖:清水洗涤
但不妖艳。
⑤中通外直: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⑥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⑦香远益
清:香气远闻更加清雅。
⑧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⑨亵玩:靠近玩弄。
⑩焉:相当于
“啊”。
⑪谓:认为。
⑫隐逸者:隐居的人。
⑬噫:相当于“唉”。
⑭菊之爱:对于菊花的
喜爱。
⑮鲜有闻:很少听说。
⑯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⑰宜乎众矣:应当有很多人吧。
】4.作者将三种花进行比较,赞美了莲的品质。
请在第一段中,用“——”画出具体描写莲的特点和品质的一句话。
5.第二段中,作者把菊花比作_______,把牡丹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填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意思。
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春·安徽·六年级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ou)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jiàn)③于郊衢(qú)④,抚节⑤悲歌,声振林木,响遏(e)⑥行云。
薛谭乃谢⑦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唱歌。
②穷:穷尽。
③饯:以酒食送行。
④衢:大路。
⑤抚节:敲起拍板。
抚:拍打。
节:一种古代乐器。
⑥遏:阻止。
⑦谢:认错,道歉。
7.“自谓尽之”的“谓”的意思是___________;“薛谭乃谢求反”的“反”的意思是________;8.“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这里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9.薛谭“辞归”是因为_____________,“求反”是因为___________,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
(2023春·安徽·六年级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③如乌④,文首⑤,白喙⑥,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⑦,是炎帝之少女⑧,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⑨西山之木石,以堙⑩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状:形状、样子。
④乌:乌鸦。
⑤文首:头上有花纹。
⑥喙(huì):嘴。
⑦其鸣自洨(xià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⑧少女:小女儿。
⑨衔:叼着。
⑩堙(yān):填塞,堵塞。
】
10.抄写文言文中描写精卫鸟样子的语句__________,精卫鸟原来叫________________。
11.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这则文言文,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春·安徽·六年级专题练习)小古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到,及。
穿壁:在墙上凿洞。
以:用。
邑人:同县的人。
大姓:
大户人家。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资给:资助给。
书:读书。
大学:大学问家。
13.用“√”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补偿报酬)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于是顺心)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心愿希望)
1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
(2023·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张乖崖为崇阳令。
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
崇阳人至今传之。
(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张乖崖为.崇阳令()(2)乖崖命杖.之()(3)尔.能杖我() 1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自”。
(1)一吏自.库中出()(2)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18.根据文段意思,翻译句子。
诘之,乃库中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就文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全国·六年级期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①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②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③教咸调也。
”万年乃不复言。
【注】①戒:告诫。
②乃公:你的父亲。
③大要:概要,主旨。
④调:谄媚,奉承。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头触屏风触:______
(2)何也何:_____
(3)具晓所言晓:__________
(4)万年乃不复言复:_______
2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陈万年为什么“不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江苏宿迁·六年级统考期中)阅读理解。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
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茫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
(3)索笔疾.书()(4)致余.忘之()
2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春·山东德州·六年级统考期中)文言文阅读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26.朗读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顿正确的是()
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C.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D.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27.请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_____________及.生子:_________恐.坠:_________
28.翻译文中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翠鸟在高的地方筑巢,在稍低一点的地方筑巢都是爱子的表现,从这一故事中你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六年级单元测试)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
..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30.《书戴嵩画牛》作者是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描写体现(表达效果)了____________________,很符合他的身份。
文中的牧童(品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处士笑.而然之。
”中处士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3.作者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耕地的事应当要问农民,织布的是应当要问织工。
古语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3.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这个句子的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故选A。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阅读文章可知,文中两人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
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
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
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
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隐士富贵的人莲花君子6.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解析】4.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第①段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具体描写了莲的特点和品质,句意: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这句话意思: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可知作者以隐士的形象比喻菊花,以富贵者的形象比喻牡丹,以君子的形象比喻莲花。
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爱莲说》一文,作者周敦颐以莲自喻,文如其人,表达自己如莲花般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意思: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这句话正说明
了当时像作者这样的高尚道德、不甘屈服于世俗的人很少了,很多都被财色名利所蛊惑,忘却了自己当初读书为国为民的志向。
【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7.以为返回8.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夸张秦青歌唱技艺的高超9.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学无止境,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自谓尽之”的解释为:就以为学尽了。
“谓”的解释为:以为。
“薛谭乃谢求反”的解释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反”为通假字,通“返”,解释为:返回。
8.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解释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声响之大,声音大到振动了林木,响声使流动的云朵都停止了。
写出了秦青歌唱技艺的高超。
9.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辞归”的意思是告辞回家。
文章写了因为薛谭“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求反”的意思是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薛谭不走的原因是因为秦青在送别时“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被秦青的高超演唱技艺所折服。
这篇古文通过薛谭自认为学尽了秦青的技艺,于是想回家,在听到秦青的歌声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学精,于是返回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点睛】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
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0.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女娃11.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来填塞东海。
12.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解析】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可知,这个句子是描写精卫鸟样子。
从“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可知,精卫鸟原来叫女娃。
11.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词句的理解。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的意思是: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来填塞东海。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结合“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可知,精卫具有毫无畏惧、坚韧与执着的品质,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从中我们也学到了精卫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懈。
【点睛】参考译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3.报酬
于是
希望14.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15.凿壁借光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意思: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偿:报酬。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意思:(主人)就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遂:于是。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意思: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愿:希望。
14.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
”这句话中“衡”指匡衡;“乃”是就的意思;“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意思: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15.本题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是成语“凿壁借光”的来历,结合阅读可知,凿壁借光本意是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点睛】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6.担任用棍子打你17.从自己18.(张乖崖)盘问他,(小吏回答说)这是库房里面的钱。
19.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应该从点滴做起。
【解析】16.本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字词。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
写出字词的解释即可。
(1)本句话中“张乖崖为崇阳令”意思是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所以“为”的意思是做,担任。
(2)本句话中“乖崖命杖之”意思是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所以“杖”的意思是用木棒责打。
(3)本句话中“尔能杖我”意思是你就算能棒打我,所以“尔”的意思是你。
17.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进行分析。
(1)本句话中“一吏自库中出”意思是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所以“自”的意思是从。
(2)本句话中“”意思是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
所以“自”的意思是:自己。
18.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
结合原句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写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翻译句子时注意语句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本句话中“诘之,乃库中钱也。
”中的“诘:追问,责问”,句子的意思是: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
19.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绳据木断,水滴石穿”的意思是: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告诉了我们要积少成多,注意节约方面;防微杜渐非常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
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
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
”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
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
20.碰到为什么知道,明白再21.你的父亲教导告诫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
22.因为他的儿子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揭露了他的虚伪,让他哑口无言。
【解析】20.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的理解。
(1)“头触屏风”意思是头磕到了屏风上。
所以句中的“触”是“碰到”的意思。
(2)句中“何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3)“具晓所言”意思是“我知道你所说的意思”。
“晓”是“知道,明白”的意思。
(4)“万年乃不复言”意思是“陈万年不再说话”。
句中“复”是“再”的意思。
21.本题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1)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是在万年教儿子的时候说的话。
乃公:你的父亲,乃:你。
戒:同“诫”,告诫;教训。
睡:打瞌睡。
句子意思是你的父亲教导告诫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
(2)是儿子说的话,大要:主要的意思。
大要教咸谄: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
谄(chǎn),谄媚,奉承。
拍马屁。
意思是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
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调也。
”可知意思是“我都听见了,总的意思不过是叫我拍马屁套好人家。
”,因此陈万年“不复言”是因为儿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揭露了他的虚伪。
【点睛】陈万年曾经在生病休息时,将儿子叫到床前训话,讲到半夜,言犹未尽,陈咸竟睡着了,突然头磕到屏风上。
陈万年大怒,要拿杖来打他,并严厉责问道:“我今天这样诚信教你,你倒睡起觉来,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为什么这样?”陈咸磕头谢罪说:“我都听见了,总的意思不过是叫我拍马屁套好人家。
”陈万年于是默然无语,不再说话。
23.喜爱抄录快速,迅速我24.这是什么字?张丞相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自己的字。
25.应该责怪张丞相,因为这件事情是他好书而不工引起的,如果他工工整整地写字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解析】23.本题考查了字词解释。
①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张丞相喜爱草书但写得不工整。
好:喜爱,喜欢。
②使侄录之: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
录:抄录。
③索笔疾书:拿起笔快速写下。
疾:飞快,快速。
④致余忘之: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余:代词,我。
24.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1)此,这。
何:什么。
“此何字也?”意思是这是什么字?
(2)识,认识。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意思是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
25.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
短文中该责怪的是张丞相。
因为他字写得不工整,连自己都认不出来,还责怪侄子没有早点问他。
【点睛】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丞相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有一天丞相得到佳句,拿起笔快速写下,纸上满篇像龙蛇飞动,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
抄录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迷惑的停下来,拿着书纸问丞相:“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
责骂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
26.C27.祸患。
等到。
担心。
28.小鸟长出毛来了,翠鸟更加喜欢自己的孩子,又把窝移得更低一些,然而人们却把它们都捉走了。
29.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要全面权衡事情的利弊而审慎、行事;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不然会害了他。
【解析】26.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意思是:翠鸟先在高处做巢,以避开祸患。
断句应为: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故选:C。
27.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字词,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句意是:翠鸟先在高处做巢,以避开祸患。
患:祸患。
“及生子”意思是:等到它生了小鸟。
及:等到。
“恐坠”意思是:担心掉下来。
恐:恐怕;担心。
28.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结合画线句子“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句中的“子”指小鸟,“复”指“又”,“益”指更加,“下巢”指把巢做低。
故句子的意思是:小鸟长出毛来了,翠鸟更加喜欢自己的孩子,又把窝移得更低一些,然而人们却把它们都捉走了。
29.考查了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知,文中的翠鸟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一次次的移窝,最后都被人们捉住了。
由此可知翠鸟的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说明做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周到,不能一味溺爱孩子。
据此整理作答,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30.苏轼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31.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善于观察、不迷信权威
32.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处士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33.说明牧童批评得对,他对生活经验十分熟悉,因此有专业的见解。
还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要善于观察,有不懂的要向专业人士请教。
【解析】3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主旨概括。
《书戴嵩画牛》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记叙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失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牧童“拊掌大笑”的原因是“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意思是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这句话体现了牧童的天真无邪,他敢于直接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观察牛在打斗时具体是什么状态,可以看出是一个认真观察事物,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他笑是因为牧童指出了画的错误,一方面是对牧童的赞扬,一方面是尴尬的自嘲的笑。
33.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
并且告诉我们一个人想通晓某方面的知识,必须向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学习,请教有经验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