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
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
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
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
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
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
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
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
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
孟浩然的特点是淡。
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
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
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
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
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
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
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
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
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
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
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
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
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
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
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B.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
C.李白将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
D.李白先是视自己与宇宙等量,接着又与帝王齐观,最后才蔑视权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李白具有的宇宙境界及这种境界具有的三个特点。
B.文章在论证李白形成的宇宙境界时,将李白与屈原、曹操、“二谢”等人进行了对比。
C.文章作者认为李白的宇宙境界能从大处把握,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
D.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为了论述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具有宇宙境界与他拥有宏观视角、洒脱气质和独立人格密不可分。
B.李白的赠友诗中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因为他以宇宙眼光看待人事。
C.李白的独立人格使他从来不曾为某种现实目的而取媚于人或者改变自己。
D.李白既笑傲王侯又体贴民众,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既宏伟又平凡的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
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
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
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
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
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
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
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
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
明亮得很。
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
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
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
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
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
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
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
里头是一张双人床。
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
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
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
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
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
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B. 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 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5. 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
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
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
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
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
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
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
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
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
”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绍兴初,复左中大夫。
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
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
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 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
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 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 王安中诗文兼擅。
受到皇上器重。
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12.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使官左丘明所作。
B.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激愤,羽声声调悲凉。
C.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最卑为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良则为侍坐。
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自大。
D.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13. 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客何为者
C. 群臣侍殿上者
D. 大王来何操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
上悚然纳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赏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蕴含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天涯的漂泊之感以及老病孤独的感伤。
B.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来表现音乐的优美。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绪比喻为春水,呼应了“秋月”“东风”等词语,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突显了愁情欲断还连的无奈。
D.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中“举”字将荷拟人化,颇具神韵,形象地表达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5)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逻辑推断题。
四个不同民族的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A、B、C、D,他们的民族分别是汉族、满族、壮族和苗族(名字顺序和民族顺序不一定一致)。
现已知:
①A和汉族人医生。
②B和苗族人是律师。
③C和壮族人职业不同
④D不会给人看病。
请根据上述材料,推断这四个人分别是哪个民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叨光!”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
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材料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权”等等。
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
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错,原文第一段是说“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可见再贺知章称呼之前就已有这种感觉,而不是等贺知章称呼后“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C项,“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错,原文第四段说“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选项以偏概全;
D项,“先是……,接着……,最后……”错,三者不是顺承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错,原文第三段说“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可见作者并未打算将他们分出高低上下,文章也只谈李白诗歌境界与他们的不同,也就无从谈起作者更推崇李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从来不曾”错,原文最后一段说“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可见“从来不曾”过于绝对。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